分析特殊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分析特殊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31 18:3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段,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高考考查结构和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考查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等等。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例证五]中,该句处于首段位置的段尾,既总括全文又领起下文。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
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
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
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
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
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
用。如:
《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
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
或兼而有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
启下(过渡)。(近三年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
类。)如:
《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伟人、凡人的人生哲学的思考。(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
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 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画线句)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答案:特征:秀美,宁静。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对即可)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鸟巢投射爱和自由
邓 利
冬天是欣赏鸟巢的最佳季节,没有树叶的遮盖,鸟巢一览无余,成为冬日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北京城的鸟儿很多,以喜鹊、麻雀和乌鸦为主。鸟儿多,鸟巢自然多。树叶繁茂的盛夏,它们纷纷隐蔽起来,偶尔一露芳容。到了光秃秃的冬天,全部鸟巢裸呈,和树干、树枝的颜色接近,很是匹配。
常在坐车时看鸟巢。在道路和铁轨两旁的高树上,有许多散落的鸟巢。莫名的,很喜欢鸟巢。看到它们,每每心动,感觉亲切而温馨,这种状态似乎不太能用语言描述清楚。 我很好奇别人眼中的它是个什么样子。到网上搜索关于鸟巢的文章,我发现,描写鸟巢的美文很多,似乎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着迷。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它、感受它、描述它。孩子们认知它的结构,为鸟儿巧夺天工的作品惊叹不已。老人小心地呵护来访的鸟儿,宠溺它们在自己家里搭窝筑巢、繁衍生息。青年人和中年人欣赏鸟巢与天空、原野、树木还有城市的美丽。 最大的感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就叫“鸟巢”,这个用钢网编织起来的体育场,将成为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的家。 到底鸟巢神奇的吸引力来自哪里?我想大约是因为鸟巢的特点使人们很容易产生心理投射,寄托自己的心理需要和美好期待吧。比如下面这两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爱。鸟巢就是鸟儿的家。鸟儿长大了,找到伴侣,亲密合作,共同搭造爱的小屋。这个过程甜蜜而温馨。你叼来树枝,我衔回泥土;你找来树叶,我寻到绒毛。叽叽喳喳,互诉衷肠。要是在劳动中弄乱了羽毛,就互相帮着梳理。不几天,一个结实、稳固、温暖、舒适的小窝建好了。然后,它们在这里组成家庭,共同养育下一代。鸟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这个地方可以满足人们爱、亲密和安全的需要。人们期待着在这个地方可以付出和得到爱,表达和经营爱,彼此深入地了解,真实地表现自己。它就像一个基地,让我们觉得踏实,可以放心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看到鸟巢,人们的心灵需要在潜意识里萌动,那是对幸福的憧憬和对爱的呼唤。
第二个词是自由。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鸟儿从高树上的家伸出毛茸茸的头,抬头仰望蓝天,低头鸟瞰大地。梳洗、觅食,毫不吝啬地悦耳鸣叫。它们展开翼翅,在枝头上蹦跳嬉戏,或在广阔天空里自由翱翔。傍晚,伴随夕阳,倦鸟归巢,安静地休憩,在月亮和星光下进入梦乡。鸟儿的生活简单而自由,宁静而活泼。 反观人,在节奏紧张、压力大大、诱惑多多的欲望都市,很容易迷失自我、身心疲惫,像被困在一张无形的大网里面。人们这样自我拷问:我该如何停下来?真实的我在哪里?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像鸟儿一样,踩着大自然的节奏,和着自己心中的韵律,这种自由、简单、和谐的生活方式多么令人向往! 爱和自由是人们如此渴望却又常常觉得难以拥有的东西。难道就只能借鸟巢寄情怀吗?
值得庆幸的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鸟巢或者其他任何人、事、物动人心弦时,这正是一个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良机。每当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我的爱和恨,或者是一些更复杂的感受来自哪里?然后,分析现状,梳理资源,寻找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满足或实现正常、合理的需要和期待,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 其实,爱和被爱是需要学习的能力,不仅指向外部,更指向自己。对于心理需要的满足,自己本人有最大的责任和能力。而自由关乎心灵修炼和选择,当我们在了解和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可以自我调节、自我把握,自由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描述:谁如命运似的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在身后大踏步走着。9.“爱和自由是人们如此渴望却又常常觉得难以拥有的东
西。难道就只能借鸟巢寄情怀吗?”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 答案:(1)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鸟巢”内容的深化与延伸;(2)内容上由具体实在的“鸟巢”到“抽象”的“鸟巢”过渡,由人们对鸟儿生活的向往到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过渡;(3)由人们对自由、爱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和对爱的呼唤到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审视自我的变迁。10.文章最后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根据你对文章的理
解,谈谈它的作用。
答: 答案:(1)呼应文章标题,首尾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2)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是对“自我”内容的丰富与发展,从而深化了“自我”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