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知识拓展】
区域及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的本质特征有二: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联系性决定的。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某一区域某种资源的发现和生产,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某一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会改变整个区域的城市格局和系统。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特点、成因,地貌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
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结冰期、含沙量、落差等。
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区域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1.掌握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经济、人口、城市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也有对其成因的解释。掌握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两种。
(1)综合分析法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纵横比较法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的区域特征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
掌握区域特征,应该把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结合起来使用。
2.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①绝对位置。
经纬度位置(确定一个区域范围或具体地点)。
②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①地形:主要分析地形特征、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及地形剖面图来判断。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一是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作用。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
②气候:从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气候类型: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一般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其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要根据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向阳坡气温高,背阴坡气温低。
③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大小、水系排列形式)等。
水文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①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②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注意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影响。
③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④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⑤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路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⑥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a.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b.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适合比较的地理区域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
①60°N亚欧大陆东岸和西岸,可从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等方面进行比较。
②印度河河口与恒河入海口都位于23°26′N附近,可从气候特点、主要农产品、附近的工业城市、宗教等方面进行比较。
③对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比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等。
④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被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⑤被回归线穿过的巴西圣保罗与印度加尔各答,可从气候类型、矿产、主要农产品、人口与工业、经济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⑥直布罗陀海峡与曼德海峡的密度流及其成因的比较。
⑦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
①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
②喜马拉雅山南坡和阿尔卑斯山南坡冬、夏季雪线变化及其成因的比较。
③比较中亚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④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⑤安第斯山南段东部与西部气候、自然景观差异及其成因的比较。
⑥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3)经济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
①日本和英国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业分布和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②鲁尔区与辽中南工业区在区位条件、工业部门结构、整改措施等方面的差异。
③北非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气候、资源、人口、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④比较俄罗斯四大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工业部门结构及工业城市的分布。
⑤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比较,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技术水平等方面来进行。
⑥世界棉花主要产区(中国、美国、印度、中亚地区、埃及)共同的优势条件。
⑦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