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出师表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出师表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9:55: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0张PPT)
出师表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章表》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出师表
出:出征 师:军队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
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 刘备败逃白帝城,“白帝”托孤。
  当时三国形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叛乱。
  魏国控制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创作背景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链接
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于公元227年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生难字词
(1)字音
阙( )
裨( )
妄自菲薄( )( )
陟( )
弘( )
殂( )

hóng
zhì


fěi
苟( )
quē
臧否( )( )
gǒu
猥( )
zānɡ
夙( )

驽( )
wěi
攘( )


rǎng
以遗陛下( )
颓( )
咨( )
祎( )
诹( )
咎( )
jiù
zōu

tuí
wèi

长史( )
zhǎnɡ
行阵和睦( )
hánɡ
性行淑均( )
xíng
以塞忠谏之路( )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1
疏通文意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221-223年在位
数量词用作动词,完成一半
指帝王之死
贫困衰弱
确实
时候
朝廷
忠诚有志
奋不顾身
这里指疆场
追念
特殊的礼遇
对帝王的尊称,这里指刘禅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朝廷上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发扬光大。
遗留下来的美德。指刘备广开言路的作风
发扬,扩展
随意地看轻自己
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堵塞,隔绝
直言规劝,使改正,一般用于下对上
译文: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这里指不同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负责专职的官员
显示
公平清明的治理
偏袒,徇私情
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译文: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和丞相府行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
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黄门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忠良诚实的人
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选拔
给予
我,谦称
都拿来问问他们
弥补缺失疏漏
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
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
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明白通达
武官名,负责统领都城的警卫部队
指军队里,军营里
行伍,部队
译文: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
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西汉
这里表示原因
东汉
倾覆衰败
指西汉“兴隆”和东汉“倾颓”
不曾
痛心,遗憾
东汉的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他们在位时,宠信宦官,政治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
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计算日期来等待,意思是很快可以实现
译文: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
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平民
亲自耕种
苟且保全
有名望,显贵
指东汉末年割据自立的群雄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辱,谦词
屈尊就卑
感奋激发
动词,答应,应许
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
十有一年矣。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
自那时以来
译文: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严谨慎重
寄托,委托
指托孤一事
早晚,日日夜夜
没有效果。
英明,知人之明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泛指军队的武器装备
鼓励
表示期望
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排除,铲除
原来的都城,指东汉都城洛阳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表示并列关系
职责和本分
斟酌利弊。斟酌,考虑可否。损,损害。益,益处
译文: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托付,交付
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处罚,惩治
祭告
发扬圣德的话
怠慢,疏忽
揭示他们的过失
亲自谋划,自己多加考虑
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
涕零,不知所言。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流泪,落泪
译文: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2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7):
第三部分(8) :
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精读课文
文章开篇提出当时国家面临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1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国家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诸葛亮对形势的这一清醒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灭亡。
内外之臣均有因“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能“光先帝遗德”,“兴复汉室”。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2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最重要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但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课文第6、7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写了自己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后人说《出师表》中有六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所在,是哪六个字呢?
4
“报先帝”“忠陛下”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质。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5
(1)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其次,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
(2)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深层探究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1
写此文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作者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在勉励后主。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以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为使自己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更能使后主信服。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时,会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更是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