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故乡
作者:鲁迅
自读课文
用( )故乡(括号内填写一个动词)的格式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如:在故乡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作者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6~77段)写“我”回到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78~88段)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
请找出小说中标识现实与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自读课文
过去 现在 未来
景:色彩鲜活、饱满、明净 景:“冷”、死寂(萧索悲凉) 景:与过去相似,充满希望
对比
现在的环境,是写故乡的景,更是写故乡的人、故乡的生活,对所代表的旧中国的总体批判——缺少生机、活力,十分压抑。
未来的环境,即是我内心的理想故乡——理想的祖国。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读课文
过去 现在 未来
人: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人:豆腐西施 圆规
人:少年的我 成年的我
少年水生、少年宏儿 成年水生、成年宏儿
对比
课文运用现实和回忆转换、穿插的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1)回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现实中的故乡却令人难以忍受。形成鲜明反差,让人希望故乡能变成回忆那般美好,丰富情节,深化了主题;
(2)通过对回忆的描述,让读者对记忆中的故乡、我看到现实中故乡的心境有了真实感受,更好理解我接下去的所见所闻。
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描写来分析。
肖像:健康有活力
动作:身手敏捷,自由自在
语言:乡间趣事滔滔不绝
态度:亲密无间,友谊深厚
——朝气蓬勃,活泼可爱,自由善良,富有生命力的小英雄。
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到:“老爷!……”
人与人的自然性戛然而止。一声“老爷”,是阶级性。弱势的“我”成了“老爷”,而强势的“闰土”做上了奴才。
奴性是被什么奴役的结果?
在闰土叫“我”老爷的过程中,什么都没有发生。也就是说,在闰土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非胁迫性的,它发自闰土的内心。在鲁迅的眼里,奴役的文化最为黑暗的地方就在这里:它不只是让你做奴才,而是让你心甘情愿地、自觉地选择做奴才。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默默吸烟,他只是把吸烟作为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渠道,甚至都不是作为排解情绪的方法,精神已然全然麻木,只能忍受,没有任何希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烟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浅浅地更加衰退下去。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鲁迅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香炉和烛台是一个中介,是偶像与崇拜者之间的中介。它们充分表明了闰土“没有做稳奴隶”的身份,为了早一点“做稳”,他还要麻木下去,他还要跪拜下去。
通过闰土的前后对比,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写出了旧中国善良的人民被封建思想、尊卑观念、旧社会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奈、麻木、逆来顺受,只能寄希望于神佛保佑。
——“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
指出了听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绝路。
中年闰土:质朴老实、痛苦麻木、饱经风霜、可怜可悲的农民
厚障壁是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同。这是旧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旧中国现实导致人与人之间存在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导致生活领域、思想情感间形成束缚,阻碍心意相通。
失望、悲哀、痛苦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动词的妙用
通过对杨二嫂的前后对比——
年轻时,以涂脂抹粉增添姿色招徕主顾,得以谋生;
而如今年纪增长,开始小偷小摸。在旧社会的严重腐蚀下,她成为了没有道德,自私狭隘,势利尖刻,搬弄是非的小市民。(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一类人),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写出旧中国社会的全面衰败
“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呐喊>自序》
文中的“我”是怎么样的形象?
启蒙者、批判者,但也有其弱点。小说对这种形象的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
追根溯源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1) 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日趋破产的惨景,揭示导致破产的根源。
(2) 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3) “我”和闰土之间关系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阂。
(4) “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之间的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对未来生活前景的热切向往。
对比
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层层压榨下农村破产、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社会制度在物质上、精神上损害农民无比愤怒;对闰土精神上的麻木状态充满同情和焦虑,并表现了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体现了鲁迅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本课总结
(1) 揭露社会黑暗;(2) 指出贫穷的社会根源;(3) 批判三种态度;(4) 探索新的出路。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