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重点难点:掌握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认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内容: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 服务,学校要向 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 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确定全面发展的 方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推行“ 制度”: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 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 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
3.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 教育共同发展。(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概况:(1)很多师生都被卷入“ ”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年夏, 制度被废止。(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
2.影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放 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1)“文革”结束后: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法秩序,恢复 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 。
(2)改革开放后:a.确立教育 的地位,实行“ ”战略。b.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c.制定了《 》;实行 与职业教育并举;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 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 。
(3)20世纪90年代后:a.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 “ ”计划。b.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 ”。c.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 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d.国家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2.成就:到 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迷津指点】
1、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如何?
(1)起步阶段:1949——1957年。参照苏联教育模式,到1957年有高校299所,在校生44万。但体制僵硬,目标过窄。(2)初步发展阶段:1958——1960年。有高校1289所,高招人数32、3万,在校生96万,但造成了很大的乱费。(3)稳定发展阶段:1961——1966年。(4)萧条阶段:1966——1976年。国家停止高考。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的下降。(5)恢复阶段:1977——20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6)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国家采取首先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等措施,这些都使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教育政策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国家认识到教育政策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确定了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方针和基本政策;第二阶段:“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正确的教育政策被严重扭曲,招待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同时又出台了一批“左”的教育政策;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政策逐渐深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同步训练】
经典题例
例1、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可从具体的时代特征出发,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么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故选B符合题意。A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83年10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发生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2年,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适应高等教育满足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业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D发生在建国初,1949年毛泽东认为不能让人民在文化上翻身,就不能彻底翻身,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例2、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 )
A、开展真理标准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工科教兴国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注意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范围限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词,这样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基础训练
1、 规定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的法律是 ( )
A、《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 )
A、优先发展教育 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教兴国
3、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推行扫盲教育 ②普及义务教育 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西部教育的发展 ( )
A、与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相适应
B、只体现在西部高校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C、忽视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D、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革命性影响
5、中国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是在 ( )
A、新中国成立后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后
D、新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后
6、“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 ( )
A、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B、职业教育的发展
C、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D、基础教育的发展
能力提升
1、文革前,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相比发生的变化有
( )
①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②确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④形成了全日制、半工半读和业余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就学人数大大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 ( )
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B、借鉴国际惯例
C、改革开放的需要
D、教育本身的发展要求
3、希望工程的启动 ( )
①反映了国家教育投资体制的转变 ②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③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典型 ④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体现在( )
①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②一批重点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③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 ④西部近200个县建立了职业教育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在上海,有一所现代化、高标准的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晋元中学。伴着岁月的沧桑,她走过一百年的历史。胡适、李怀霜等一批大师曾在此执教,培养出了诸如丁关根、翁史烈、韩大匡、何友声、余秋雨等一大批政治家、两院院士和文学家。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效,一大批学生进入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深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校名称的沿革:
1904—1943年 上海工部局华童公学
1943—1945年 上海市立模范中学
1945—1956年 上海市立晋元中学
1956—1984年 上海市陕北中学
1984—1999年 上海市晋元中学
1999至今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请回答:
(1)透过20世纪40—80年代这所学校的名称变化,你会从中产生怎样的历史联想?
(2)以此题为例,调查你所在学校的历史,说明教育与社会发展、与历史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