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社会环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社会环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20: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社会环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盲摊
相裕亭
铃声响了,清脆而悠扬!这是附近那所小学的铃声。
一天中,老人所期待的铃声有几次。可这一次,老人的神情有些特别,他想等等中午欺骗他的那个孩子。
老人在离学校远的小桥左侧的护栏边,摆着一个不大的杂货摊儿。
说是杂货摊儿,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拉动的小车儿,跟婴儿的躺篮子那样大,分上下两层,下层里有什么,他不给人家看,有两扇可以往两边开的小木门紧锁着。摆在上层的,花样挺多,有针头线脑,老人们抽烟用的打火机、火柴什么的,有老太太和小闺女用的发罩儿、花皮筋,滚鞋口的青带子什么的。花色品种最多的,还是孩子们吃的、玩的红气球、绿气球、黄气球和泡泡糖、花生糖。
不管什么人买他的东西,你只管看看那上面的标价,放下钱,拿了东西走了,老人是个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有人拿他的东西,他只是眯着眼儿冲你笑笑,指指那上面的小牌牌,再多的话,没了。
小学校的孩子们,每到放学的时候,就像小鸟归巢似的围到他小摊上来。自选自买,老人袖手旁观在小摊旁,堆一脸感激的笑,迎候着。
今儿头晌,放午学时,不知是哪个孩子捉弄了他,多拿了他一块泡泡糖,或是少给了他一毛钱。老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那个讨了便宜的孩子,没准放晚学时还要来的。他想跟那个孩子说说,别欺负他一个瞎子了!
这会儿,放晚学的铃声终于响了,老人下意识地把他的小杂货摊往跟前拉了拉,以便能辨出上午那个多拿他泡泡糖的孩子。
老人在小桥边摆摊已经多年了。附近,好多老街坊跟他都很熟,每到吃饭的时候,常有人送个包子,或端碗烧开水给他。他若想捉住那个多拿他泡泡糖的孩子,也很容易,让那些老街坊们给他长长眼睛就行。但他不想那样做。说到底,孩子总归是孩子,正是长年龄、长志气的时候,哪能给他们丢了面子。
当然,这事情要落到附近那些老街坊身上,老人肯定是要说话了。话说回来,那些老街坊也不会那样做。那些常到他摊上买东西的老太太跟他亲近着呢!过来扯他的青带子什么时,总是要先大声喊呼一声:
“尺子呢?”
或是问他:“剪刀呢?”
老人就知道是来割青带子或花皮筋的,问都不问,堆一脸笑容,摸摸索索地从小车的底层,把尺子、剪刀一起递上来。
等老人听到剪刀、尺子响,就知道人家量好了,剪断子,扔下几个硬币或纸钱,走人了。
他们从不亏扣老人一分钱。有时,还多扔个三毛、两毛的给他。
老人的钱,都放在他跟前的鸡腰子似的饭盒里。那饭盒,看样子已有些年头了,仔细看看,已没有一点好地方了。
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一天也卖不了几块钱。最好的时候,就是附近那所小学放学的那一会儿。不放学时,小学校有铁门锁着,孩子们一个也不出来!
每天,一到放学的时候,老人的小摊上总要热闹一阵子。孩子们相互挤着,拿他的泡泡糖,或买红气球。
一时间,老人总是眯着眼儿笑着,听那“叮当、叮当”的进钱声。哪个需要找钱,孩子们也晓得自己动手。
不用老人费一点事。
回头,等放学的孩子们,一个个远去了,老人会摸摸小摊上的各样东西,然后一枚一枚地数数收了多少硬币。成块的放进内衣的布兜里,一毛、两毛的,仍旧放在饭盒里。
这样的默契,在老人与孩子当中,一天一天地延续着。
谁知,就在今儿放午学时,老人的糖少了一块,或者是说钱少了一毛。这是哪个孩子欺骗了他?思来想去,老人把可能落到了最后一个到他摊上买泡泡糖的孩子身上。
记忆中,那孩子说一口奶声发气的普通话:
“拿你一块泡泡糖”。
随即一声“叮当”声——硬币落到饭盒里了。
至于说,那孩子是不是拿走了两块泡泡糖,或是在拿泡泡糖时,是不是又轻轻地捏走了一块硬币,老人就不知道了。他只记得,那个单独走在最后的孩子,说话奶声奶气。
揣摩孩子的心理,他讨了便宜,还会再来的。
果然,就在当天放完学时,老人等来了那个单独走在最后,说话奶声奶气的孩子……
刹那间,老人感觉到上午那个孩子又来到他摊前了,还没等对方说话,老人就帮他把泡泡糖递过来了,老人说:
“孩子,拿去吃吧,我不要你的钱!”
当下,那个孩子不吱声了!几乎没敢在老人跟前停留,转身跑开了。
第二天,那个孩子没再到老人摊前来。
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出现那个单独走在最后的孩子了。可就在这同时,老人的饭盒里忽然多了一毛钱。
一时间,老人摸着那一毛钱,不知是激动的,还是难过的,两个深凹的眼窝里,不由自主地滚出了浑浊的老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写老人听到铃声后“神情有些特别”,并交待他想等等中午欺骗他的那个孩子,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老人身有残疾,摆摊又生意清淡,被孩子骗了一毛钱,心里很不舒服,所以想找到那个孩子,挽回自己的损失。
C.作者从老人的叙述视角推进,对孩子都是侧面描写,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构思精巧,激发了读者兴趣。
D.本文将多个富有画面感的生活片段进行裁剪组合,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厚,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功底。
2.小说以老人的小杂货摊为中心,写出了一个“人与环境共生”的小社会。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行者的脚步(节选)
阿耐
雷东宝四处问询,越问越远,发觉大家都在喊承包责任制,可迈出的步子有大有小,有的则是光喊不动,十来天走访下来,他心中大致有了底。
他还想到村后废弃已久的砖窑看看,想让砖窑重新工作,增加大队的收入,忽然听见有喊声传来,原来是两姐弟,他们掉进沟坎里去了。
雷东宝一手拉出了宋运辉,另一只手就递给了宋运萍,更是轻易得跟老鹰抓小鸡似的把宋运萍拉了上来。
雷东宝看着这两个斯斯文文的男女,心中生出老大的不放心,说道:“这儿以前烧砖,路给挖得坑坑洼洼的,你们小心跟着我走。”
宋家姐弟都觉得这人挺好,连忙紧紧跟上。“这儿是小雷家大队,你们家是前面红星大队的吗?红星大队落实了承包责任制,听说今年农业收成很好。”
宋运萍接过雷东宝的话,说:“我们家还要远,在红卫大队。”
这红卫大队,雷东宝正好刚去过,忙道:“你们还得走两个小时啊。从市里过来的吗?红卫大队也开始了承包责任制啊,不过开始得晚,今年收成还没啥大变化。”
“我家不是农业户口,不大清楚责任制的情况。”
宋运辉本来一直在后面默默听着,当他听到承包责任制,忍不住插了一句:“同志,你说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式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还是分组联产计酬?”
这么多天来,雷东宝终于见到一个能说得明白的,大喜,转身站住,一把抓住宋运辉的肩膀,大力摇了两摇,欣喜道:“你是大学生?你能耐了。你跟我说说,这个大包干怎么做,联产那个怎么做?我们大队正要搞这个,但整个公社没人说得明白。”
宋运辉倒并不是道听途说的,而是听政治老师在讨论课上告诉全班同学的,再结合自己看的报纸内容,他胸有成竹地说:“先说分组联产计酬,是将大队社员全部按自愿结合组成三四个小合作组,而不是以前的上级指定分组。合作组按照人数承包相应的农田,再按照大队规定的承包数上交粮食。我这样说清楚了吗?”
“清楚,很好,我想起来你们红卫大队就是这么做的。大包干呢?”
宋运辉见雷东宝一点也不客气,倒也喜欢他的爽直:“大包干,说白了就是把分组联产计酬的包产到组分得更细,变为包产到户。眼下很多人认为大包干是土地私有化的前兆,是一种倒退,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我们讨论后认为,土地只是被承包使用,而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大队公有,其公私性质并没有变,不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
宋运辉一口气说了不少,雷东宝却抓住本质说:“这分成小组,怎么与分到自己家比?从来都是自留地伺候得火热,公家地稀稀拉拉。分到自己家,才能调动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啊。”他又开心地说:“我姓雷,雷东宝,刚刚复员,政府让我负责大队承包责任制的事。我想既然是承包,就干脆承包到户,别什么承包到组,一组那么多人,要偷懒还是可以偷懒的。承包到户了,看谁还偷懒,偷懒了饿死自己。”
宋运辉冷静地说:“对,一竿子插到底。但事前对村民的思想工作要做好,其他地方推行时听说阻力很大。我们姓宋,雷同志请留步,快出村口了。”
雷东宝又与宋家姐弟客气一番,他很想请两人起码去他家喝口热汤,但姐弟俩急着赶路,都不肯歇脚,他只得作罢。看着姐弟俩离开,他竟是在雪地风口站了许久,直看到他们的背影消失。
(节选自《大江大河》)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讲述了雷东宝与宋家姐弟探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故事。
B.宋家姐弟都觉得雷东宝这人挺好,这是因为他把姐弟俩从沟坎里救了上来。
C.雷东宝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说明白的人时的欣喜之情。
D.结尾雷东宝心情较复杂,有感激小宋,有担忧阻力,也有期盼将临的改革等。
2.选文虽然没有集中写社会环境,但社会环境却蕴含于字里行间。请结合作品分析文中社会环境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雨夜小站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注]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1.结合小说内容,请概括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的故事
茅盾
当潘云仙女士和她的丈夫张不忍到了X县,而且被县里人呼为“张六房”的“八少奶奶”的时候;曾经惹起了广泛的窃窃私议,而这“喊喊喳喳”的焦点转来转去终于落到了云仙女士的一双手。
X县的舆论对于一个人的来历,有时绝不肯含糊。张不忍之为“六房里的老八”虽然由公众一致的慷慨而给予了,并且由黄二姐这“活家谱”的帮衬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信用,但是关于潘女士的“家世”却议论颇多。
她是一张方脸,大眼睛,粗眉毛,躯干颇为强壮。如果她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大概X县里人也就以为是“福相”。可惜她看去至多不过二十五六。然而也可以解释是“贵相”。X县里人善于推测,便轻轻断定潘女士大约是“将门之女”。甚至有人说,T埠颇多下野的督军师长,其中有一位旅长,就是张不忍的岳丈。
善堂的董事胡三先生和“张六房”是老亲,有一次对张不忍说:
“近来,宿将纷纷起用,贵泰山不久也要出山了吧?哈哈!”
“啊!谣言!没有那么一回事。云仙的父亲死了多年了,况且也不是……”
张不忍还不明白县里人把他夫人的老子猜作了什么。胡三先生似信非信地笑了一笑,可也不再问下去。过不了半天,胡三先生“不得要领”的新闻在茶楼里盛传起来,热烈地讨论之后,纷纭的意见终于渐归一致:无端说丈人死了多年的人,大概是没有的,或者“六房里的八少奶奶”只是T埠那位潘旅长的本家,但一定不是穷本家,只要看“八少奶奶”的衣服多么时髦,见人的态度多么大方——甚至有点高傲,便证明了她的来历不小。
潘女士的衣服,在X县里自然能往“时髦”队中算一脚。她是九月中旬来的,天气很暖和,然而她披了一件大概是丝织品的没有袖子的新样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叫作“披肩”。
但是茶客中间有一位焦黄脸的绸长衫朋友,左手端着茶杯,右手的长指甲轻轻地匀整地敲着桌边,老在那里摇头;等到众人讨论出“结论”来了,他又哼哼地冷笑了几声。
胡三先生的本家胡四,探头过去,眯细着眼睛,问道:
“哎,陆紫翁不以为然么?”
“哪里,哪里;诸位高见一不错;”陆紫翁的枯涩的声音回答,茶杯端到嘴唇边了;可是看见近旁茶座上的眼光都朝自己脸上射来,他便放下了茶杯,逗出一个淡笑,接着说道:“不过呢,兄弟有一句放肆的话——八少奶奶贵相诚然是贵相,然而,嗯,各位留心过她的手么?”
众位都骇然了;实在都没有留心过,都没法回答。胡四最喜欢充内行,并且刚才的“结论”也是他一力主持的,他瞥了众人一眼,好像是回答陆紫翁,又好像是要求众人的赞助,大声说:“女人家的手,又当别论。相书上说——哦,记性太坏,总而言之,女人家的相,不在乎一双手。”
陆紫翁微微笑着,便端起茶杯来,这回是喝成了。茶客们的声音又嗡嗡然闹成一片。胡四似乎得胜。但陆紫翁所提起的问题也并没被人轻轻放过。商会职员姚瑞和忽然记起他曾经细看过一下那位“八少奶奶”的手,确乎有点“异相”。
他急忙告诉了坐在对面的小学校长。
“啊哟!你不说,我也忘了;我捏过她的手——”
“哦——哦?”商会职员的眼睛凸出得和金鱼相仿。
“没有什么。外国规矩,新派,通行握手。”小学校长加以解释,“好像,呃;硬得很,练过武功。”
“对呀!”商会职员姚瑞和在桌子上拍一掌,“所以我说不像是少奶奶们的手呵!”
陆紫翁听得了,侧过脸来望着他们点头微笑。
胡四也听得了,却装作没有听得。
陆紫翁也笑了一笑对胡四说:“手,是一大有讲究的。高门大户的小姐少爷,手指儿都是又滑又软,又细长。自小动粗工的,就不然了;手指儿又粗又短,皮肉糙硬。南街上吴木匠的老婆,脸蛋儿长得真不错,可是看她一双手,到底是木匠老婆。”
“那么,紫翁,你说六房里——那双手不——不大那个吧 ”周老九抢着问,却又把眼风在茶楼里扫了一转,唯恐碰巧有“六房里”的熟人。
“哎,这又是拉扯得太远了。”陆紫翁扮一个鬼脸,哑笑着回答,“况且诸位也没留心看过,何必多说。”
胡四觉得自己要失败了,便也连声打岔道:“不用争了,不用争了,各人各相。”
于是谈话换了题目。然而“八少奶奶”的手从此大大出名。每逢她上街,好事者的目光都射在她的手上。手不比脸,尽管成为众目之的,也不会红一红,但也许因为时交冬令,风性燥了,人们都觉得“八少奶奶”的手似乎意外地粗糙。
张不忍夫妇住在县里“最高学府”中心小学的附近。房东就是周老九的洋货店里的管账先生程子卿。善堂董事胡三先生介绍兼作保。
程子卿对于潘云仙女士的手,并不感兴趣,从没细看过一下。好事之徒或少爷班借买东西的机会,也曾问他道:“喂,老程,你说吧,你是她的房东呀!”程子卿总是用摇头来回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云仙随丈夫张不忍到了X县之后,她的“家世”引发大家猜测。胡三先生探问潘云仙父亲的身份,张不忍否定了他的猜测。
B.小说对潘云仙的“披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既表明了她在X县里能往“时髦”队中算一脚,又暗示了她给X县带来了新风气。
C.“焦黄脸的绸长衫”“匀整地敲着桌边,老在那里摇头”“哼哼地冷笑”,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塑造陆紫翁的形象。
D.小说有大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对于潘云仙这个人,X县的舆论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当地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案】
一、1、B “所以想找到那个孩子,挽回自己的损失”分析不当,结合“他想跟那个孩子说说,别欺负他一个瞎子了”可知老人是想跟那个孩子说,别欺负他一个瞎子了,老人是为了教育那个孩子。
2.物质并不富裕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真诚、默契、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人们非常淳朴、善良。(言之成理即可)
二、1.B 原因不全,“宋家姐弟都觉得雷东宝这人挺好”,不仅因为他把姐弟俩从沟坎里救了上来,还因为他担心姐弟俩不熟悉地形而热心地给他们带路。
2.①农村改革势在必行。大家都在喊承包责任制,虽然步子大小有别,有些成员了解得不太透彻,但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这为雷东宝实行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理论界为农村改革造势。关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报纸在宣传,一些大学也在讨论,这为雷东宝实行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③改革已有实践案例。红星大队的改革已见成效,红卫大队也已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实践中问题很多,阻力很大,但也为雷东宝进行改革提供了借鉴。
④农村改革尚在初期,任重道远。雷东宝所在的小雷家大队对具体改革措施有些茫然,这为雷东宝增添了改革的紧迫感。
三、1.社会环境(含家庭环境)特点: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低下,农民生活困苦,农村成立互助组,区委(政府)重视农业粮食增产,鼓励梁生宝外出买稻种;但梁生宝家境贫穷,继父抱怨他不顾小家而为互助组创业,反对梁生宝买稻种。
四、1.B “又暗示了她给X县带来了新风气”理解错误,选文“潘女士的衣服,在X县里自然能往‘时髦’队中算一脚。她是九月中旬来的,天气很暖和,然而她披了一件大概是丝织品的没有袖子的新样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叫作‘披肩’”,新旧对比,城市与小县城的对比突出了故事发生环境的闭塞落后,并非要说给县城带来了新风气。
2.围绕着张少奶奶的“手”镇上有了诸多的舆论,一会说张夫人是将军之女、气度不凡,一会说她来历不正、出身低贱。
反应了当时的小镇世界虽然呈现出与都市互联互通的样貌,但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小镇里的人们大多彼此相熟,在茶馆酒楼之类的公共空间里每个人都会巧妙地添油加醋,让猜测和谣言变的更加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