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基础考点综合练习---2022-2023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基础考点综合练习---2022-2023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28 10:0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考点综合练习
考点1: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诺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身高 160cm 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教室宽 5 臂展,约 8m(臂展: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B. 教室长 10 步幅,约 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 课桌长 4 拃,约 2.8m(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 科学课本厚 1 指宽,约 10cm
2. 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 0.05毫米 B. 0.005厘米 C. 0.1厘米 D. 0.1毫米
3. 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A. 该木块的长度为2.0cm B. 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C. 该木块的长度为2.00cmD. 视线与尺面的位置
考点2:体积的测量
测量液体体积可以使用量筒,选取量筒规格时要遵循“大且接近”的原则,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平齐,无需估读。不规则的小物块也可通过量筒用排水法测体积,体积等于量筒前后两次示数之差。注意放入物块后的液面要后读,否则会因为物块拿出后带上水分而使液面差偏大。
4. 下面是测小石块的体积的示意图,则该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该小石块的体积为    厘米3。如果某同学测小石块的体积时,把甲、乙两图颠倒了,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比真实值    。
5. 如下四个选项表示四个不同的量筒,每组数字前面的是量筒的最大刻度值,后面的是量筒的分度值,要想一次并尽可能准确地测出125毫升酒精的体积,应选用合适的量筒是(    )
A.50毫升,5毫升 B.250毫升,5毫升 C.100毫升,2毫升 D.400毫升,20毫升
考点3:温度的测量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读取温度计示数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平,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6. 如图1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7. 小明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某物体温度。如图甲所示是他在读数时的情景,读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    ;②    。若此时温度计如图乙所示,则温度计读数为    。
考点4: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中,一个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要研究的因素形成对照,其他无关因素控制相同且适宜。
8. 市场上的防晒霜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几个学生邀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一个关于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4位学生中谁的实验方案最好(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甲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乙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丙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丁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小柯猜想制造乒乓球材料的不同,乒乓球的弹性也不同。他用材料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把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乒乓球沿不同方向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乒乓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用不同的力将乒乓球掷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考点5: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0. 一群学生在雨后的草叶上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的小点,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判断小点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
A. 体小且绿色 B. 能呼吸 C. 碰下下会缩成一团 D. 能生长和繁殖
11. 小科用铅笔触动蜗牛,蜗牛的身体会缩回壳里,触动桌子,桌子却没有反应.这表明 (  )
A. 蜗牛对刺激有反应,所以是生物
B. 桌子对刺激没有反应,所以是非生物
C. 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D. 以上说法都对
12. 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 能够繁殖 B. 能生长、发育 C. 能运动和发声 D. 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13. 人工智能在当今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机器人大量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下列哪项能作为判断智能机器人是否为生物的标准(    )
A. 是否耗能 B. 能否运动 C. 能否说话 D. 能否生殖
考点6: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外界光线进入眼晴的顺序是:反光镜→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眼晴,具体步骤是检查目镜和物镜,并且把物镜对准了通光孔,遮光器选用大光圈,若还是看不见明亮的视野,需要继续调整反光镜;然后在放片,注意制作临时装片时,要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盖上,其目的是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否则视野中会有气泡,接下来是调焦,镜筒要先降后升,在使用显微镜下降镜筒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损坏物镜或弄破玻片标本,显微镜视野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视野越亮.如要进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观察细胞,需要由低倍物镜换成了高倍物镜,首先要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载物台上的通光孔,换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提高亮度,然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此过程中不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
14. 某同学在观察人血涂片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物像.如要进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观察白细胞甲,不必要进行的操作是(  )
A. 转动转换器 B. 转动粗准焦螺旋
C. 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调节反光镜
15. 在显微镜的使用中,下列操作与结果不相符的是(  )
A. 转动转换器——更换物镜
B. 转动粗准焦螺旋——较大幅度升降镜筒
C. 转动凹面镜——调节视野亮度
D. 向左上方移动装片——物像向左上方移动
16. 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中一片黑暗,他检查了目镜和物镜,并且把物镜对准了通光孔,遮光器选用了大光圈,还是看不见明亮的视野,小明的显微镜需要继续调整的是( )
A. 反光镜 B. 转换器 C. 遮光器 D. 粗准焦螺旋
17. 小波同学制作并观察了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
B. 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图丙中的②
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
D. 图甲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
考点7: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绿色植物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动物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分裂,生长和分化,细胞的分裂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动植物不同,植物还需形成新的细胞壁,这样一个细胞就分成了两个细胞.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注意动植物组织中动物的上皮组织容易和植物的保护组织相混淆,动物的结缔组织容易和植物的营养组织混淆。组织可以构成器官,器官可以构成系统,系统是高等动物特有的。
18.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密切相关
B. 分化会导致相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出现差异
C. 细胞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的遗传物质与原细胞是一样的
D.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经复制就均等分配到子细胞中
19. 如图4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具有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核 D. 叶绿体
20. 下图为某生物体内的一项生命活动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表示动物细胞的分化过程
B. 该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与平分
C. 该过程中细胞膜与细胞质的变化最明显
D. 该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能进行此过程
21. “水瓜”的学名称“丝瓜”,待其成熟干枯后,人们常常取出丝瓜络来刷碗或沐浴,这里的“经络”来自植物体的什么组织?( )
A. 保护组织 B. 营养组织 C. 分生组织 D. 输导组织
考点8:常见的动物
常见的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他们的特征很多,重点的特征要分类去记,比如除鸟类和哺乳类的其它都是不恒温的,除哺乳类是胎生哺乳其它都是卵生的,除鱼类用鳃呼吸外,其它都可以用肺呼吸,两栖类一生甚至有三种呼吸器官。无脊椎动物比较多,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种类较多,熟记各自的基本特征和例子既可,不用过多对比。
22. 下列诗句中的各种动物,不具备“体表都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均分节”特征的是(  )
A. 谁家新燕啄春泥 B. 春蚕到死丝方尽 C. 蝉噪林逾静 D. 早有蜻蜓立上头
23. 下列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    )
A.虾和蜜蜂 B.大鲵和草鱼 C.蛇和蛙 D.鸡和狗
24. 下列关于几种动物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鲤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B. 蟾蜍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
C. 家燕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D. 猎豹体表被毛,体内有膈
25. 河蚌虽然身体柔软,但它的外面有贝壳保护,因此它属于( )
A. 节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扁形动物 D. 鱼类
考点9:常见的植物
常见的植物包括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通常通过花和果实这些生殖器官进行区分,有果皮包被的为种子植物,无果皮包被的为裸子植物,通常有花也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特征,孢子植物通常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来区分: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
26.观察下图,阴影部分表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不包括( )
A. 由细胞组成
B. 能进行光合作用
C. 有根、茎、叶的分化
D. 不能用种子繁殖后代
27. 下列都有真正的根、茎、叶的植物是( )
A. 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B. 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
C. 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
D.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28. 桃树在植物分类上属于(  )
A. 藻类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29. 如图甲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绿色开花植物——莲
(1)在植物分类上,莲属于     植物。
A.藻类 B.蕨类 C.裸子 D.被子
(2)藕生长在几乎不含氧气的淤泥中,它是怎样解决通气问题的呢?方方猜想它体内有适应水中环境的特殊结构。于是分别从图甲所示的①②③处取材,用放大镜观察后,再分别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的过程中(如图乙),眼睛要观察    ,以免损坏实验器材。
考点10:生物分类及其多样性
大多数生物灭绝都是栖息地丧失导致的,乱砍伐森林,对动物乱捕乱杀,随意开荒,无节制的排放污染物外来物种入侵等都会使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生存条件急剧恶化。为了保护珍稀生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定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同时为了研究和普及动植物科学知识,还建造了许多对公众开放的动植物园。
30. 学习植物分类时,某同学将水稻、西瓜、松树归为一类,把海带、地钱和肾蕨归为另一类.他分类的依据是(  )
A. 根的有无 B. 种子的有无 C. 花的有无 D. 果实的有无
31.以下不属于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
A.森林面积锐减 B.环境污染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
32.建立动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
A. 现代人生活节奏太紧,精神压力大,给大家观赏放松
B. 做宣传,普及动植物学知识,使大家养成爱护动植物的习惯
C. 发张经济,带动就业
D. 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
考点11:经纬度判断
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根据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自南向北逐渐增大为北纬,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南纬;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逐渐增大为东经,向西逐渐增大为西经。
33. 以下经纬线作为分界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34. 贝贝查阅资料发现某次台风中心不同时间的位置如下表,据此推测此次台风的移动方向是( )
A. 向东南 B. 向东北 C. 向西南 D. 向西北
35. 图中④地的经纬度是( )
A. 20°N,160°E
B. 20°N,160°W
C. 20°S,160°W
D. 20°S,160°E
考点12: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全球地壳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其中要特别注意印度洋板块包括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当中,相互挤压形成高大山系,相互分离形成裂谷和海洋。
36. 读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阿留申群岛是太平洋北部的火山群岛,其位置最接近图中序号(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图中M地)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7千米,地震灾害导致伤亡惨重。尼泊尔地壳不稳定,是因为( )
A. 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B. 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C. 地处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D. 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3)2021 年 7 月,墨西哥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2022 年 1 月,汤加火山剧烈喷发,共同原因是两地都位于( )
A.非洲板块的内部
B.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处
C.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D.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4) 澳大利亚位于( )
A. 非洲板块边缘 B. 印度洋板块内部 C. 亚欧板块边缘 D. 太平洋板块内部
37. 下列表述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 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B. 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C. 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
D. 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海洋
考点13:地形的变化
世界陆地表面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力、水力等.例如 蘑菇石是风力作用形成的,火山湖和喜马拉雅山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海岸边的怪石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长期受流水侵蚀形成长江三峡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洞。
38.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39. 我国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是(    )
A.断层凹陷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褶皱弯曲
40.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旅游时拍摄的一张溶洞照片。形成溶洞这一景观的主要外力是( )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生物
考点14:分子热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比较小,是纳米尺度内的,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能够看到的不是分子,是固体的小颗粒;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构成物体的分子运动越快。
41.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冬天,雪花纷飞
B. 八月,桂花飘香
C. 扫地时,灰尘漫天飞
D. 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42.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下列各句诗词中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暗香来”不同的是(  )
A. 移时风扬沙,人马俱失路-《出居庸关》(汪元量)
B.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曰》(髙骈)
C.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村居山喜》(陆游)
D. 幽兰生谷香生行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游武夷泛舟九曲》(郭沫若)
43. 如图所示,往两杯底注入等量红墨水,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    (填“快”或“慢”),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考点15:质量的测量
天平在调节时,平衡螺母向横梁上翘的一端移动,即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在读数时,天平上所有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数值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若调节天平的横梁时,游码没有回零,物体的真实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再减称量物体质量前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否则测量值大于真实值.若砝码磨损了,砝码是质量减小了,砝码的位置应该右移,称得的质量示数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大。
44.小明在一次郊游时拾到一块疑似玉石的小物件,小明想知道“玉石”的质量,于是带回学校,用天平进行测量.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该天平的感量为  g;如果将该“玉石”通过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为  g.
45.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天平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是    g。
46. 商店里常常使用天平秤量货物的质量,一营业员在称量时,若砝码磨损了,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      
若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了将游码归零,则称量的实际结果比实际质量      (大/小)
考点16:密度及其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是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由该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决定,它不随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注意这是对于固体和液体来说的,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但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状态,装入瓶子后,质量变化,体积保持不变,密度就会随着质量的变化二变化。一般不同物质密度是不相同的,可以作为鉴别不同物质的依据,但并不是每种物质的密度都不同,物质虽然不同,但密度可能相同,固体物质的密度不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不一定相同。
47. 下表是部分物质的密度,小刚由此提出了对密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固态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态物质的密度大
B.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C. 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
D. 密度跟物质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48. 某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千克/米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千克/米3,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克水凝固成冰后,其体积增大了    厘米3,(冰的密度为900千克/米3)
考点17: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它是单位质量某物质上升或下降单位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温度升高少,比热容小的温度升高多,物质的比热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在海边,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上升慢;陆地吸热后,温度上升快,热空气上升,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同样的道理,夜晚的风向则正好相反。
49. 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若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内能,则铁块的(    )
A.温度升高较少 B.末温较低 C.内能增加较少 D.内能较小
50. 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____(选填“大”或“小”),因此白天海边的风多是____(选填“从陆地吹向海面”或“从海面吹向陆地”).
考点18:物态变化的识别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51.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 冰雪遇暖消融 B. 露珠逐渐消失 C. 电熨斗冒出白雾 D. 树枝上形成“雾凇”
52. 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
A. 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B. 春天冰雪消融
C. 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 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53.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54. 2020年9月,江苏某钢铁厂液氧塔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发现泄漏点周围雪花飘飘。雪花的形成是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____(填“吸”或“放”)热。消防队员用湿棉布捂在泄漏口,借助水的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止住泄漏。
考点19: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熔点(凝固点),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象上就是一段水平线段,根据图像中温度逐渐上升还是逐渐下降判断是熔化还是凝固图像。
55. 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
56. 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象中的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B. 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
C. 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
D.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沸腾也需要吸热
57. 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_____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_____ ℃,其物质的熔化过程需要_____ min.
考点20:水的沸腾及条件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这个温度就是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如果水沸腾时的温度不是100℃,可能是因为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也可能因为是温度计不准确。温度达到沸点之前,液体升温,但不沸腾,既使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加热才能沸腾,这是因为沸腾除了要达到沸点之外还需要继续吸热。在加热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初温或者在烧杯上加盖减少热量损失来缩短加热时间。水沸腾前后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沸腾前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小的,沸腾时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大的。
58.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______(填“左”或“右”)图;
(2)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3)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 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59.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85 87 89 92 94 96 97 98 98 98
(1)图甲和图乙分别是一、二两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操作有错误的是________组。
(2)图丙是他们实验中观察水沸腾________(填“前”或“时”)出现的情景。
(3)当温度接近90℃时,三组同学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请你分析水的沸点是________℃。
(4)以上各组同学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图丁是三、四两小组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其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__不同。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0mL;20;大。 5、250毫升,5毫升; 6、3.45 26
7、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手接触了温度计的玻璃泡;-4。 8、A 9、A 10、A 11、C
12、C 13、D。 14、B. 15、D 16、A 17、A 18、D 19、B 20、B 21、D
22、A 23、D 24、B 25、B 26、C 27、D 28、D 29、(1)D;(2)物镜镜头
30、B 31、C 32、B 33、C 34、D 35、C 36、(1)B(2)D;(3)C(4)B 37、D 38、D 39、B 40、C 41、B 42、A 43、快;温度 44、0.2;16.4 45、右;37.4 46、大;大 47、C 48、2.5 50 49、A 50、大; 从海面吹向陆地
51、C 52、D 53、D 54、凝华;放;凝固 55、B
56、ABD 57、(1)、 乙 (2)、70 (3)、 10
58、(1)B;左;(2)小于;(3)停止加热;(4)液化 59、(1)二 (2)前 (3)98 (4)不变 (5)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