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系列训练一(物态变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系列训练一(物态变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2-28 03: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秋九年级物理期末复习系列训练一(物态变化)
一.填空题(共10小题)
1.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定为0℃,   的温度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2.如图所示是自制作温度计,先把小瓶放入    (填“冷水”或“热水”),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降低,然后把小瓶放入    (填“冷水”或“热水”),观察水柱的位置升高。由此可知,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可以改进的方法是    。
3.冬天,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咸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   (选填“低”或“高”).你猜想的依据是:   。
4.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是   (晶体/非晶体),在55℃时其状态为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态、液态、固液共存都有可能)。
5.勤洗手是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洗手后,将手放在干手机下,干手机吹出热风,通过提高温度和加快    来加快    ,使手迅速变干。在进行核酸检测时,志愿者手拿扩音器组织大家排队,使用扩音器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    。
6.现有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在A杯中装有一些水,开口向上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空杯B倒扣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容器中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发现    杯中的水不能沸腾(选填“A”、“B”或“A和B”)。
7.如图,在烧瓶内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开后,发现瓶口上方有大量“白雾”出现,“白雾”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将一金属盘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烤一会,然后放置在瓶口上方,发现金属盘的底面   (选填“有”或“没有”)小水珠。如果在金属盘内放置一些冰水,这时金属盘底部  (选填“有”或“没有”)小水珠,金属盘内的冰水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8.如图所示实验。向外拉动活塞,拉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几乎全部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了乙醚蒸气;再向里推动活塞,可以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了,这说明:用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9.如图,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首次变身为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以全新表达方式,惊艳亮相在全球观众面前。“白露”节气,露的形成属于    现象;“霜降”节气,有时房屋的玻璃窗上会有“窗花”,“窗花”在窗玻璃    (“内侧”或“外侧”);“大雪”节气,雪熔化是要    热量。
10.常温下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试管里,用气球套在试管口上(如图),会看到气球越来越大,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一段时间,试管壁外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试管壁外结霜的现象,说明干冰发生这种物态变化时需要    。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到残骸较    (选填“冷”或“热”)。
二.选择题(共10小题)
11.如图所示关于温度计的使用,错误的是(  )
A.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刻度线要紧靠玻璃杯侧壁
B.温度计的示数是﹣12℃
C.体温计使用之前应该用力向下甩几下
D.温度计的示数为38.5℃
12.北京冬奥会滑雪场地需要造雪机人工造雪。造雪机工作时,将雾状的水滴喷入寒冷的空气中便形成“雪”。这一过程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
13.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关于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14.在炎热的夏天,城市街道上经常有洒水车:洒水,以降低路面的温度,这是利用了(  )
A.洒水后减少了路面热量的散发
B.水的温度低,从而有效地降低路面的温度
C.洒水后增加路面热量的对流
D.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使路面温度有所降低
15.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倍受川渝人民的喜爱。在吃鸳鸯火锅时,一般会发现油腻的红锅比清淡的白锅先开;冬天吃火锅时,火锅上方“白雾缭绕”;吃完后衣物上有火锅的香味……关于吃火锅涉及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锅先开说明油的沸点比水低
B.白锅因液面缺少油膜阻碍,汤液蒸发带走热量较多而升温较慢
C.“白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衣物上残留的香味,说明香料分子在做机械运动
16.下列现象中与“太阳出来,‘雾’散了”相同的是(  )
A.甲图:战士口中呼出的“白气” B.乙图: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C.丙图:用久了的白炽灯钨丝变细 D.丁图: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
17.“双减”之后,荆州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某学校开办了“厨艺”兴趣班,学生煮菜后提起锅盖,发现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固后汽化 C.先熔化后液化 D.先汽化后液化
18.“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箱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19.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20.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错误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
21.(双选)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22.(双选)小明发现超声波加湿器和烧开水都会冒“白气”,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加湿器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方法来制造“白气”的
B.烧开水冒出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C.加湿器冒出的“白气”是冷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烧开水时壶嘴附近看不到“白气”是因为壶嘴附近的温度较高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3.小明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固体的熔化规律”。
(1)安装器材时,先确定   (填“酒精灯”、“铁圈和石棉网”或“温度计”)的位置。
(2)正确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该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丙所示。
①由图象可知,该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第5min时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②某次实验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③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填“快”或“慢”)。
实验结束后,小明试管中的固体换成水,加热足够长的时间,试管中的
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
24.小妍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1)在安装器材时最后安装的是    (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除了图甲中展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甲图中的操作错误会使温度计的示数偏    (选填“大”或“小”)。
(3)水银和酒精是液体温度计常用的测温物质。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本实验应选用    制作的温度计;
(4)纠正甲图中的错误后,按图乙读取温度计示数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①”、“②”或“③”)。
(5)水沸腾前的情况是图丙(a)(b)中的    (选填“a”或“b”)。
(6)若在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沸腾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25.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小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华在相同的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1A、B、C、D所示的实验探究。
(1)为了比较蒸发快慢,小华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    (选填“快”或“慢”)。
(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的关系。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
(4)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甲、乙所示,结果发现甲图中的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他的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6.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为了能够给药品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不知道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于是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0℃~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答: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1所示,则小红所测盐水从第   分钟开始凝固,在第6分钟时处于   状态,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凝固点是   ℃。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
(4)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冰/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5)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水浓度为15%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2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解析与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
1.解析: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答案:冰水混合物;沸水。
2.解析: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当把小瓶放入冷水中时,瓶内的水遇冷收缩,,细管中水柱位置降低;把小瓶放入到热水中时,瓶内的水遇热膨胀,细管中的水柱位置升高。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可以改用更细的管子或者用容积更大的瓶子。
答案:冷水;热水;热胀冷缩;改用更细的管子。
3.解析:冬天,室外气温很低,河水结冰,说明气温低于水的凝固点;
室外咸菜缸中的盐水没有结冰,说明气温没有达到盐水的凝固点。所以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
答案:低;河水结冰,但室外咸菜缸中的盐水没有结冰。
4.解析:根据题意得: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在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这种晶体的熔点为55℃,所以55℃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结束),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
答案:晶体,固态、液态、固液共存都有可能。
5.解析: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扩音器主要是为了使声音变大,即改变声音的响度。
答案: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蒸发;响度。
6.解析: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A中水温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B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水温不能达到沸点,所以也不能沸腾。
答案:A和B。
7.解析:“白雾”是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液化放热;
将一金属盘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烤一会,金属盘温度升高,然后放置在瓶口上方,因为金属盘的温度高,水蒸气遇到高温的金属盘不能液化,所以金属盘的底面没有小水珠;
如果在金属盘内放置一些冰水,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会液化,这时金属盘底部有小水珠;
因为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金属盘内的冰水温度不变。
答案:小水珠;没有;有;不变。
8.解析: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又变成了液态,这是液化现象。
答案:汽化;压缩体积。
9.解析: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玻璃窗上会有“窗花”,是由于外面冷,屋内热,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窗花”,附着在窗玻璃的内侧;
雪是固态的,熔化为液体的水,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液化;内侧;吸收。
10.解析:(1)如果在管口上套一个气球,由于管内的干冰升华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所以气球会鼓起;干冰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试管壁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管外,形成霜,是凝华现象;
(2)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
答案:升华;凝华;吸收热量;压缩体积;冷。
三.选择题(共12小题)
11.解析:A、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要接触烧杯底部或者烧杯壁,故A错误;
B、在图B中10和20之间有10小格,故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该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上部是10,下部是20,上小下大,说明液柱上表面在0℃以下,液柱上表面距离﹣10℃有2小格,故温度计读数为﹣12℃,故B正确;
C、体温计使用之前应该用力向下甩几下,故C正确;
D、体温计每大格是1℃,每大格内有10小格,所以分度值是0.1℃,体温计的液柱末端在38.5℃刻度线处,读数为38.5℃,故D正确。
故选:A。
12.解析:雾状的水滴喷入寒冷的空气中便形成“雪”。是由液态变成固态,为凝固变化,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解析: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酒精蒸发完后由于空气温度高于温度计玻璃泡温度,故温度计又从空气吸热,温度计的温度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4.解析:A、洒上水后由于路面的温度高,加快了水的蒸发。故A说法不正确。
B、降低路面的温度是水的蒸发加快,蒸发吸热,降低了路面的温度。故B说法不正确。
C、路面温度高,气温低一些,洒水后水蒸发成热的水蒸气,又对流上来,使气温不降反升,同时还增大了空气的水汽饱和度,使得路面的对流减慢。故C说法不正确。
D、路面的温度高加快了水的蒸发,水蒸发时吸热,使路面的温度降低。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5.解析:A.食用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红汤先沸腾是因为食用油覆盖在水的上面,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红汤先沸腾,故A错误;
B.汽化吸热,白锅因液面缺少油膜阻碍,汤液蒸发带走热量较多而升温较慢,故B正确;
C.“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衣物上残留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扩散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是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16.解析:“太阳出来,‘雾’散了”是汽化现象;
A.“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久了的白炽灯钨丝变细,是钨丝升华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是因为水汽化吸收热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解析:学生在煮菜过程中,对水进行加热,液态的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会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即发生了液化现象,所以是先汽化后液化,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8.解析:A.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9.解析:由图象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0.解析:A、海水吸热,会汽化形成水蒸气,故A正确;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故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会凝固成小冰珠,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故C错误;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故D正确。
故选:C。
21.(双选)解析: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AD。
22(双选).解析:AC.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将水打碎形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白气”,故AC错误;
B.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正确;
D.烧开水时壶嘴附近看不到“白气”是因为壶嘴附近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故D正确。
故选:AC。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3.解析:(1)安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所以应先确定酒精灯的位置,然后根据酒精灯的外焰高度确定石棉网的位置;
(2)①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图丙所示的图像中显示该物质在熔化时即BC阶段试管中的物质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因为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
②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且在40℃~50℃之间,所以温度值为44℃;
③该物质熔化前3min温度升高20℃,熔化后3min温度升高10℃,所以该物质熔化前比熔化后升温快;
(3)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等试管中的水温到达沸点后,因为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答案:(1)酒精灯;(2)①晶体;固液共存;②44;③快;(3)不会。
24.解析:(1)温度计使用时,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进入被测物质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侧壁。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
(2)甲图中温度计碰到了烧杯底部,这样会使所测温度偏大,所以错误;
(3)温度计里面的液体的沸点需要超过水的沸点才可以用来测将水加热至沸腾的实验,酒精的沸点没有超过水的沸点,而水银的沸点超过了水的沸点,故选水银温度计;
(4)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俯视会使结果偏大、仰视会使结果偏小。所以正确的读数方式是②;
(5)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水沸腾时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所以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6)移走酒精灯,发现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了一会才停止沸腾,是因为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仍然能够继续吸收热量,维持沸腾状态。
答案:(1)温度计;秒表;(2)大;(3)水银;(4)②;(5)b;(6)不会。
25.解析:(1)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快;
(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知,液体的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液体的温度不同,故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不能使用电吹风的热风来吹,因为热风改变了水的温度,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4)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他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答案:(1)快;(2)温度;(3)不应该;(4)不正确。
26.解析:(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由图象可知,小红所测盐水从第5分钟开始凝固,在第6分钟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凝固过程用了5分钟,凝固点是﹣6℃。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4)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以下,冰的熔点是0℃,盐冰的熔点低于0℃,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
(5)因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则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因此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答案:(1)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0℃,不在0℃~102℃量程内;(2)5;固液共存;5;﹣6;(3)先降低后升高;(4)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5)变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