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青云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青云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04 17: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青云中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初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10分钟。)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22分)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 xuàn 丽 ②chà 异 ③饮qì 吞声 ④无与lún____比
2、下面的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桂林,那真是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卷。三两好友坐在竹筏上,仰望怪石嶙峋、群峰争奇。清彻的水中倒映着各样的山,水中的山与矗立着的山互相映衬,错落有致。这神奇美妙的世界把你包围着,如读一部经典作品,让你产生无尽暇想,实在是太切意了。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8分)
①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 《泊秦淮》)
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海内存知己, 。(王勃《 》)
⑥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语言运用(4分)
(1)某学校请来一位全国著名的科学家作报告,经办的同志对这位科学家作出邀请说:“请您来讲一次,想来您也会觉得十分荣幸。”报告完了之后,他又对这位科学家说:“您的报告对我们有些帮助,非常感谢!”
上则材料中有两处话语都不妥当,请先找出来,然后修改。(2分)
①第一处: 应改为:
②第二处: 应改为:
(2)某班开展了以“红烛颂——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活动,在“师恩似海”留言这个环节,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美术家,却调制着我们人生的底色; ,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请你仿照前两句,为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2分)
5、试用一句比喻句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长城。(2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38分)
阅读《晏子使楚》的一段文字,完成6—10题。(12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6、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
晏子将使楚 所以然者何?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其中,颓然碧窈。《于园》
对曰:“齐人也,坐盗。” 生于淮北则为枳
  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于土墙凹凸处 《幼时记趣》
7、用现代汉语翻译“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分)
8、结合选文内容,你从下面语句中的加点字读出了哪些信息?(2分)
①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②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晏子能言善辩,晏子的语言值得品味。文中晏子说“婴闻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作用是什么?(2分)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句子。(4分)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①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②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11-12题。(4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
12、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3-14题。(4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旧,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上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3、想象一下,父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不容易”,作者为什么要略写这一细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朱自清的文章朴素自然,却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请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句为例,说说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龙卷风》 一文,完成15-16 题。(4 分)
①盛夏季节,当你收听台风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台风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这样的话,似乎“12级”就是风力之“最”了。自然界中有比这更大的风吗?有,那就是龙卷风。
②龙卷风俗称“龙吸水”,这也许是它漏斗状云柱的外形很像神话中的“龙”从天而降,把水吸到空中而得名的吧。实际上,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
③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情况,可达300米。12级风的风速相当于每秒30多米,要和龙卷风相比自然就大为逊色了。如此罕见的巨大的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地面时,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高楼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2000多人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台风中心和它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压强单位),而龙卷风中心与外围空气只要相差20米,气压差就达20毫巴。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了。
④龙卷风涉及的范围很广泛。192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龙卷风,在它经过的 15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树连根拔起,但是靠近这股龙卷风的地方则安然无恙。
⑤龙卷风可以事先预测出来,气象雷达就是监视龙卷风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15、第①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 分)
16、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2题。(14分)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①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②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③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④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⑤A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⑥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
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⑦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⑧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⑨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⑩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B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7、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2分)
18、第③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9、文章第段中“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简要说说我“热泪盈眶”的原因。(2分)
20、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很富有表现力,请你从A、B两处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2分)
2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位美术老师的形象。(3分)
22、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3分)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23、以“身边的风景”为题,写—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写出真情实感。
学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学号 考试号
A..。.....。。
B
D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