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党费》课件(共3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党费》课件(共3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08:3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王愿坚及作品,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故事情节,了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处;分析文章线索;掌握以小见大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学习运用生动准确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主旨,体会崇高的自我奉献精神。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
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
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导入新课
知作者,晓背景
王愿坚 (1929-1991) 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 主任,还曾是部队的指导员。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在战争期间,随军行军、作战,亲见许多英雄事迹。为了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文艺》编辑、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等职。1954年发表处女作《党费》。
作者简介: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后代》《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闪闪的红星》等。
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反动派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的围攻,开始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党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搞乱后,党组织又马上命人下山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
《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作者自述
1954年“七一”快到了,《解放军文艺》需要发表宣扬优秀党员的作品,我便想到了卢春兰的故事。这是那次听来的故事之一。
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逮捕起来,用枪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男孩子,从容地迎着枪口站出来,说:“是我!”
作者自述
还有一件事:1946年一次战斗中,我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这两件事,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生活感受,当时曾经教育过我在学习写作时,它们又使我找到了一条与听来的故事相通的道路,使我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人物有了粗浅的却比较实在的理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出现了《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党费》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
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取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市历史小说有多种形态,也各有侧重,如有的长篇小说侧于史诗性,有的短篇小说融入了作家个人的体验。历史命小说的代表作有《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红岩》等。
革命历史小说
读作品,理情节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尾声: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1)
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人物(2-5)
初到八里坳——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6-29)
再到八里坳——黄新为红军腌咸菜,敌人得信搜查。
“我”遭搜捕,黄新救“我”被捕(30-55)
“我”代黄新缴上党费(56-60)
(一)速读课文 梳理情节
(二)题目含义
党费 本义 在本文中的意思 初次见面
再次见面
最后党费
1、探究题目“党费”的多重内涵。
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
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献出的宝责生命
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以“咸菜”为线索 :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我”与黄新的第一次见面时,作者安排了三次与咸菜有关的细节;
当“我”完成任务要回山时,黄新掏出党证和丈夫留下来的两块银洋要缴纳党费,“我”不收,黄新说了一句“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暗示要用钱买盐,腌制咸菜;
在第二次见面时,作者又安排了两个跟咸菜有关的细节;
作品的结尾,“我”把咸菜挑到山上,这就象征着黄新交的党费。
(三)梳理情节 寻找线索
文章线索
本文选取“咸菜”作为线索,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①人物:选取一筐咸菜作为特殊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构思新颖、独特。
②主旨:把咸菜这一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凸显了小说主旨。在严酷的斗争形势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菜具有了特殊意义,凸显了人物的心灵美和情操美。
文章线索
2、以“我”为线索: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展开小说的情节,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第一次会面,通过“我”最初的印象,对黄新勾勒几笔,便塑造了鲜明的形象。黄新的动作和言语,加深了“我”对她的认识,也加深了读者对她的认识。以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作者对黄新的看法表达出来。
第二次会面,黄新把咸菜作为党费交给党。黄新热爱党、忠于党的形象充分表现在读者面前。
“我”在文中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与黄新的两次会面,既串联了故事,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又间接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
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
叙述 人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内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我”的耳闻目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 便于抒发感情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所见所闻有限。
第二人称(限知视角)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自然,便于感情交流(你,书信体)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很少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 便于选取典型事例展开情节 客观冷静,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 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产生距离
文章线索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
赏精彩,析形象
合作探究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从文中找到具体依据。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1932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后,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才五岁的小妞儿。敌人实行“并村”的时候,把她们那村子一把火烧光了,她就随着大伙儿来到了八角坳。听说她在“并村”以后还积极地组织党的活动,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所以这次就去找她接头,传达县委的指示,慢慢开展活动。
这些,都是魏政委交代的情况。
侧面烘托
借魏政委的交代,侧面表现了黄新深明大义、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
——对党组织思念,联系上之后的高兴与激动。
“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
——渴望战斗的迫切心情,坚强乐观、自信。
“是有困难哪,可咱是什么人!十八年上刚出头干的时候,几次反‘围剿’的时候,咱都坚持了,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
——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
——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不舍得用而是交给党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她为了革命甘愿忍受生活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
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
——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咸菜的重要性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展现了她伟大的母爱和对党的一腔热诚,誓死也要保卫革命力量。表现她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光辉品质。
神态、语言描写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只要有咱们的党,有咱是自言自语似的说: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啊!
体现出她对待孩子背后的良苦用心,凸显了她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她的无私赤诚。
在出门的时候,她又叫住了我,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程同志,这是妞儿她爹出征以前留给我的,我自从并村以后了掂,递给我说:好几个月也没有缴党费了,你带给政委,积少成多,对党还有一点用处。
——磨损的党证和鲜红的印章形成对比,映衬出作为共产党员的火热的心,拿银洋表现出她郑重的态度,体现出她对革命事业的热忧和对党的忠诚。
细节描写、对比
阅读课文第32段。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场面描写
在这样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在她心里,排在首位的是党和红军。这个场面描写充分表现了黄新的无私与奉献。
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 为什么
①情节: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人物: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她对党的忠诚。
③主旨: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够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心为民的宗旨。
梳理情节
黄新形象特点
①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聪明机智 ,坚决果敢,坚毅乐观: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革命同志的真挚情谊。
分析人物
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找细节,答问题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有什么作用
开篇以“缴党费”为引子,紧扣题目,引领读者迅速进入故事情节。
以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自然地切入主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查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耳朵边上有颗黑痣,“我”凭借这一特征很容易认出了她。
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我” 在黄新牺牲后从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费和银洋的事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证和一块银洋。
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借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我”初到黄新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
前后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会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艺术特色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小说却把咸菜—一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式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膩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莱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③善于通过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主旨归纳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的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素材积累
【素材】
王愿坚笔下的女共产党员黄新,为了能让山上的战友多吃上一口咸菜,竟然狠心夺下五岁女儿手中抓着的一根腌豆角;在有人走漏消息,白匪包围了她住的窝棚的时候,她设计引开敌人,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战友。
请写出适用角度:
“牺牲”“生命之花”“大家与小家”等。
素材补充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鲁迅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 习近平
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如此警言,不能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