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08: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
苏轼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①。【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A. 首联通过乌鸦翻飞、晴泥没车等景象的描绘,写出了雪后初晴的明艳生动画面。
B. 颔联写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下雪天很冷,肩上起鸡皮疙瘩,雪光亮得使眼睛发花。
C. 尾联写诗人既老且病,感叹诗力大不如前,只得吟诵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
D. 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然后由所见写到所感,情景交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 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这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板,经过验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陆龟”。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总之,古代的四条丝绸之路中,沙漠丝绸之路最重要,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关系到中国汉唐王朝盛世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到汉唐王朝“和合外交”的实施,关系到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选自刘庆柱的《“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B.作为东北亚国际交通线的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C.考古发现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是当时西域地区“国家主导文化”的具体表现。
D.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如何从考古角度认识草原、沙漠、西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
B.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C.张骞出使西域前西南地区就已经与印度有商贸来往,这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早于沙漠丝绸之路。
D.文章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说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是从中国往东发展最后到达日本九州的。
B.考古发现的西域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而且汉字也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C.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
D.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外交策略实施的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渠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
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转脸向饭桌,斟出酒来。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也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 :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的心颤动着,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佯,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坟旁埋掉了。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那么,你以后预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吕纬甫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自嘲中流露出无奈之情。
B.吕纬甫为亡弟迁“踪影全无”的坟,教“子曰诗云”,常把“无聊”挂嘴边,麻木愚昧而不自知,与孔乙己、祥林嫂一样可悲。
C.小说情节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写朋友相遇后对酌言谈,把较大笔墨放在吕纬甫讲述的迁坟经过上,故事淡而有味。
D.文中写“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其作用与《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相似,既营造悲凉气氛,也暗示情节发展。
关于文中对废园里“老梅”“山茶树”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老梅”“山茶树”是“废园”里的魂魄,也是小说中颓败、暗淡、压抑的家乡氛围里最不和谐的亮色。
B.老梅斗雪开花,不以深冬为意;山茶红花如火,愤怒而傲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坚强不屈的品格。
C.满树梅花,如火的山茶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以乐景衬衷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
D.吕纬甫看到废园后那“失了精采”的眼睛闪出射人的光,是因为老梅、山茶勾起了他对青春激情岁月的回忆。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枚乘字叔,淮阴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为大王惑也。”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 复游梁,粱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孝王薨,乘归淮阴。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孽子皋。
皋字少孺。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三年, 皋亡至长安。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平乐馆,善之。拜为郎,使匈奴。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媟黩贵幸,比东方朔、郭含人等,而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凡可读者百二十篇其尤嫚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
(节选自《汉书 枚乘枚皋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
B.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骱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
C.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
D.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郎中,官名,侍从君主左右,职掌侍卫。后为尚书省等的属官。宋代以后也可称呼医生为郎中。
B.万乘,即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故用“万乘”来指天子。
C.蒲轮,古时迎聘贤士,以葡草包裹车轮,使车子行走时减少颠簸,坐起来安稳舒适。后泛指迎接贤士的车子。
D.相如,即蔺相如,汉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枚乘忠信理性,敢于谏言。他两次劝谏,一为阻止吴王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二为规劝吴王不要信任那些“谗谀之臣”,都未被采纳。
B.枚乘长于辞赋,负有盛名。梁国宾客都善于为文作赋,但他是写得最好的。汉武帝在做太子时,就听说过他的名气,并在即位后征召他。
C.枚皋经历坎坷,自视甚低。他是枚乘的庶子,从小被父亲抛弃。后逃亡至长安,遇赦入宫。他把作赋看作和倡优相似,对此他非常后悔。
D.枚皋文思敏捷,诙谐幽默。他一旦接受诏命写文帝,转眼就能完成,所以作品很多;他谈笑诙谐,也因此得到皇帝的宠幸获得较高的权位。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鲁迅
② 24岁的四川女孩刘仙是一位餐饮从业者,2020年2月初,她带着厨师和食材,从成都赶到武汉,每天为医院送400~600份盒饭。刚开始没有防护服,她穿着雨衣奔走在各家医院,被医护亲切地称为“雨衣妹妹”。近日,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在联合国网站推荐了全球10位年轻人参与抗“疫”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中国“雨衣妹妹”。
③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④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团委开展了“百年正青春 书画绘征程”绘画活动,“我与团团合个影”摄影活动,“我与奥运冠军开班会”等一系列活动,鼓励青年们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青年学生们深受鼓舞,感慨良多。
请你给某位当代青年楷模写封信,体现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五、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D.“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错误,从诗中来看,没有“听觉描写”。如“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光摇银海眼生花”,为视觉描写;“冻合玉楼寒起粟”,为触觉描写。诗中没有“听觉描写”。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译文:
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
下雪了冻得诗人两肩收起来了,都起了鸡皮疙瘩。雪地所反射的光太耀眼了,照得双眼都花了。
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赏析:
本诗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说:“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代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读者不必坐得太实。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4.【答案】C、D、C
【解析】(1)A.“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错,条件不足,第一段原文认为“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B.“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错,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二段说是在“公元4至11世纪”不是“始终”。D.“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于文无据。故选C。
(2)D.“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错,只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而不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故选D。
(3)C.“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错,无中生有。故选C。
答案:(1)C。
(2)D。
(3)C。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5~6.【答案】B、C
【解析】(1)B.“麻木愚昧而不自知,与孔乙己、祥林嫂一样可悲”错误。吕纬甫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是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热血知识分子,随着“五四运动”落潮后,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变得颓唐、顺从甚至麻木,但他并不愚昧而不自知——他自嘲“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当中含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变化,认识到这种变化的荒唐可笑却又难以避免;他自责“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这种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吕纬甫跟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一样可悲,但彼此的形象是不同的,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代表,值得同情,可悲可叹,更需反思与警醒。
故选:B。
(2)C.“以乐景衬哀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错误。此处环境描写与小说整体阴沉的环境气氛形成鲜明对照,“老梅”“山茶树”象征着不屈的精神,不灭的希望,“我”看到它们感到震撼,激起昂扬的精神。
故选:C。
答案:
(1)B
(2)C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本和选择。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7~9.【答案】B、D、A
【解析】(1)句意:所以他在赋中诋毁丑化过东方朔,也诋毁丑化自己。他的文笔委婉,曲尽其事,以尽其意,颇为诙谐逗笑,不太娴雅。
“诋娸”,毁谤丑化,作动词,“东方朔”为“诋娸”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又自诋娸其文”中“其文”不能作“诋娸”的宾语,“其文”作“骫骳(曲折委婉、屈曲)”的主语,故应在“其文”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2)D.“相如,即蔺相如”分析错误。此处“相如”应为“司马相如”。
故选:D。
(3)A.“为阻止吴王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分析有误。依据原文“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可知,第一次进谏之前枚乘并不知道“吴王以诛杀晁错为名”,只是认为吴王不应该有逆反之心,并没有体现“以诛杀晁错为名”。
故选:A。
答案:
(1)B
(2)D
(3)A
参考译文:
枚乘,字叔,是淮阴县人,做吴王刘濞的郎中。吴王起初怨恨朝廷而谋划叛乱,枚乘上书劝谏说:“现在您想要享尽天命之寿,追求无尽的享乐,穷究万乘之主的权势,就是不想易如反掌般地处于泰山之安,而是甘愿危若累卵一样地走难于登天的道路,这正是愚臣为大王深感迷惑的地方。”吴王没有采纳。枚乘等人便离开吴王到梁去,与梁孝王交游。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为汉室定下制度,削弱诸侯王,吴王于是与六国谋反,举兵西进(攻向长安),以诛杀晁错为名。汉室听说后,便斩了晁错向诸侯谢罪。枚乘再次规劝吴王说:“现在有些谗谀之臣为大王出谋划策,不论骨肉之亲的恩义,不管民力的多寡、国家的大小,将给吴国带来灾难,这正是我为大王深感忧虑的地方。”吴王不采纳他的策略,最终被消灭。汉朝平定七国之乱后,枚乘也由此闻名。景帝召他进京任命为弘农都尉。枚乘长期是大的诸侯国的上宾,与英雄俊杰之士同游,是他的爱好,他不乐意担任郡县官吏,便以生病为借口辞官。他再次来到梁国,梁国的宾客都善于作赋,而他写得最好。孝王死后,他回到淮阴。武帝自从做太子时就听说枚乘之名,等到即位时,枚乘已年老,武帝就用蒲草裹住轮子的安车接他进京,结果死在途中。又下诏询问枚乘的儿子,却没有善于为文者。后来才得到了他的庶子枚皋。
枚皋字少孺。枚乘在梁时,娶枚皋的母亲为妾。枚乘东归(淮阴)之时,枚皋母不肯随他同去,枚乘一怒之下,便分给枚皋数千钱,留下他与母亲一起生活。枚皋十七岁时,上书梁共王,得以召为郎官。三年后,(枚皋)为梁共王出使某地,与梁共王的侍从发生争执冲突,被他们进谗言中伤获罪,家属被抓入官府,财物被抄没。枚皋流亡到长安。遇上大赦,便在北阙上书皇帝,自称是枚乘的儿子。武帝得知此事非常高兴,召入宫中听候诏命,枚皋从此在宫中作赋。武帝下诏书让他为平乐馆作赋,赋写出来,皇帝很欣赏。后任命他为郎官,曾出使匈奴。枚皋不通经学,诙谐谈笑类似于俳倡,所作诗赋喜欢用轻浮不雅的词句,他因此也以滑稽不庄重而获得皇帝的宠幸和很高的权位,跟东方朔、郭舍人差不多,但却不能像严助等人那样获得高官。他做文章速度很快,接受诏命转眼就成,所以诗赋作品很多。枚皋在赋中也自认为不如司马相如写的赋好,又说作赋就是俳倡们的本行,被别人看作倡优,自己很后悔跟倡优相似。所以他在赋中诋毁丑化过东方朔,也诋毁丑化自己。他的文笔委婉,曲尽其事,以尽其意,颇为诙谐逗笑,不太娴雅。其中可读的共一百二十篇,过于轻浮嬉戏而不可读的还有数十篇。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10.【答案】青年一代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亲爱的“雨衣妹妹”:
你好!首先,祝贺你的事迹入选联合国网站全球10位年轻人参与抗疫的故事,你是中国青年的骄傲,更是世界青年的楷模!你用面对大疫的逆行,向所有人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以你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们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你们为我们青年一代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在你们身上找到了答案。
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危难之中显精神,关键时刻见真章,总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刻,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你主动奔走在武汉的各家医院,为医院送盒饭,更有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大贡献;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像黄文秀那样用生命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优秀青年共产党员,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就是中国青年在新时代的样子。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如何完善自我?我在你们身上找到了答案。
锤炼高尚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大疫来临,你毅然逆行,用行动诠释了一个青年的品质和修养。放眼中华,当今优秀青年中还有数不尽的先进模范人物典范:守望乡村教育十七年的山区教师张玉滚;赤手空拳斗歹徒,身中五刀不退缩的退伍老兵吕保民;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排雷英雄杜富国……正是你们这些优秀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力量,展示着当代青年人的高贵品格,给年轻人指引了学习的方向。故而,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德性修养,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到榜样责任。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作为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我辈青年不仅是“再造青春之中华”的先行者,也是“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践行者,更是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逐梦者。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愿以你为榜样,做个肩上有责任、身上有德行的好青年!让我们携起手来,肩负如山的责任,继往开来,共赴美好未来!
此致
敬礼!
你的同龄人
2022年9月20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有四则材料,材料一是鲁迅先生对青年提出的具体期望,强调青年重在“行”。材料二是当代青年的榜样——“雨衣妹妹”刘仙,在疫情期间,奔走在武汉的各家医院,为医院送盒饭,她的故事成为联合国网站上全球10位年轻人参加抗“疫”的故事之一。材料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勉励:胸怀天下,了解祖国和人民的心声,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中国精神。材料四介绍了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团委开展的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次活动丰富多彩,意在鼓励青年学生奋力拼搏,让学生们深受鼓舞。
综合起来看,四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的主旨:青年人应该把握住大好的青春时光,积极主动承担起时代的重任,志存高远,用脚踏实地的奋力拼搏践行自己的时代使命。四则材料虽各有侧重点,但都针对青年,对青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侧重于强调新时代的青年,要了解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中国精神,这是号召青年要胸怀天下,勇担责任,志存高远。鲁迅先生的话,侧重强调青年要行动,争当少说多做的“行动派”,去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团委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奋斗的热情和拼搏的决心。而“雨衣妹妹”刘仙则用她的行动给青年学生做了一个榜样和示范,勇于担当,积极抗疫,为当代青年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题目要求考生“给某位当代青年楷模写封信”,考生要注意,写信对象是“青年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考生可以在表达对楷模钦佩和学习的同时,指出“时代使命”“敢于践行”对青年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新生代青年们成长的作用,强调青年既要志存高远,承担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又要有脚踏实地、扎实苦干的实践精神。同时,考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称呼语、问候语、正文、结束语、落款、日期。
参考立意:
1.年应树立远大志向,承担时代使命。
2.年一代要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
3.年要敢“行”。
4.立远大志,绝知要躬行。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11~13.【答案】C、A、D
【解析】(1)第一处,“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黄沙漫天”,风大将地面上的沙土吹起,现在多指是由气候、环境恶劣导致。前文有“生态衰”,用来形容“楼兰古城”,此处应选“黄沙漫天”。
第二处,“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语境中与“利用”搭配,应选“妥善”。
第三处,“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此处与“竭泽而渔”相对应的应是“杀鸡取卵”。
第四处,“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次用来形容公益活动热烈开展。应选“如火如荼”。
故选:C。
(2)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句序不当,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再“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②搭配不当。“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改为“创造财富”。
故选:A。
(3)后文是“保护环境的自觉……”,根据句式的一致性,排除AC项;与“强大动力”搭配,“凝聚”比“凝结”更合适,更合乎语境,排除B项。
故选:D。
答案:
(1)C
(2)A
(3)D
(1)本题考查学生的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学生需要理解目标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语境等,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
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