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材分析:
《出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出塞》是“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全诗融人、事、景、情、议为一体,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被后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本节课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将爱国精神融入到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力提升的训练 中,素养发展的实践中。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和反复诵读认识“塞”“秦”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塞、将、教”,重点学习“塞”字,学习多音字辨析方法。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诵出爱国诗特有的韵味。
3.借助“月、关”体会诗文所表达的离殇之情,感悟将士们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感知强烈的爱国情怀,联系实际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
4.学习借助题目把握古诗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和反复诵读认识“塞”“秦”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塞、将、教”,重点学习“塞”字,学习多音字辨析方法。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诵出爱国诗特有的韵味。
教学难点:
借助“月、关”体会诗文所表达的离殇之情,感悟将士们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感知强烈的爱国情怀,联系实际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解诗题,知作者。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顾炎武的一句名言,点明了单元的人文主题,通过主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边塞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塞”的书写,了解“出塞”的意思。
3.教师范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诗,让学生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并用老师范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的方式,结合老师恰如其分的点评,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主去领悟,为进一步的理解蓄势。)
三、再读古诗,读懂悟情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结合注释,再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2.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学习单)。
4.全班交流。学生读诗句,说画面,讲诗意、谈体会。
5.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悲壮情怀、爱国之情。
(1)如果是你的哥哥,出征在外,你来读。
(2)如果是你的爸爸,出征在外,你来读。
(3)同学们,如果我们的同胞兄弟、亲人出征在外,久久未归,齐读。
6.齐读全诗、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情境渲染,采取多种引读方式,师生对话,让学生理解明月意象,层层递进地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走进诗境,再通过朗读将自己的体会融入进去,达到更深层次地理解、感悟。)
四、三读古诗,学习吟诵
1.师吟诵全诗。
2.学生吟诵。
3.拓展延伸:王昌龄的《从军行》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和学生配乐吟诵进入情境,体会将士们那种爱国的壮烈和磅礴大气,扣紧单元主题,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树立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搜集更多的边塞诗,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练习巩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法宝。本节课我从初读古诗,读准读通;再读古诗,读懂悟情;三读古诗,学习吟诵三个方面设计了多种形式诵读古诗,由读准读通开始,再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初步感知诗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师生配乐吟诵。本节课通过创设意象,营造诗意氛围,贯穿着诵读、想象、结合注释及背景资料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由读促悟、悟中生情、情中诵读、读后交流,让学生穿越时空,重新回到了古战场,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的满腔爱国情,以及对朝廷寄予的殷切期望——选贤任能,镇守边关,保国家安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