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单元复习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时空线索
581-618年
618-907年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一·时空线索
581
隋朝建立
589
隋统一全国
开凿运河
科举制
605
618
627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唐太宗即位
玄奘西行
文成公主入藏
641
武则天执政
改国灏为周
712
唐玄宗即位
755
安史之乱爆发
763
安史之乱平定
878
黄巢起义爆发
907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开始
960
北宋建立
开皇之治
隋朝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藩镇割据
由盛转衰
五代十国
藩镇割据延续
武将专权
政权分立
(一)·制度创新
二·重难点解析
正式形成:隋朝
发展:唐朝
特点: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牛刀小试
1.右图为唐代三省布局示意图,中书和门下两省位于皇城内,尚书省位于长安城中心。三省这样的布局( )
A.加剧了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
B.形成三省分权制衡体制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D.有利于皇帝掌控军政大权
√
牛刀小试
2.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池,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
(一)·制度创新
二·重难点解析
(1)科举制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2)创立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3)发展: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见左图。)
(4)选拔标准:才能
(5)特点:自由报考、择优录取、公平公正
(6)影响:国内:①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③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阶层流动;④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国际:①传到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官制度的改革。
(一)·制度创新
二·重难点解析
牛刀小试
3.唐代诗人刘得仁是皇亲国戚,其兄也是达官贵人,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劲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主要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视考生的才能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上的权力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去留”。材料主要体现了科举制的特点是( )
A.注重家世门第 B.取士方法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
√
√
(二)·交通发展
二·重难点解析
开凿目的:
开凿条件:
具体情况:
影响: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利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隋朝国力强盛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沿岸商业城市的兴起,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消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二·重难点解析
牛刀小试
5.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的图示中,比较贴切的是( )
A B C D
6.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交化主要是因为( )
A.六朝时江南的开发 B.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C.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
√
二·重难点解析
(三)·国家治理——国之所兴
朝代 隋朝 唐朝 盛世名称
开创者
主要措施
盛世出现的 原因 开皇之治
隋文帝
1.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贞观之治
唐太宗
1.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2.以民为本
3.任用贤能4.改革内政,完善制度
5.简省刑法6.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贞观遗风
武则天
1.打击敌对贵族,2.发展科举制,选拔人才,3.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开元盛世
唐玄宗
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任用贤能
1.统治者励精图治, 2.统治者注重经济发展,轻徭薄赋,3.改革内政,4.任用人才,5.吸取历史教训。
启示?
二·重难点解析
(三)·国家治理——国之所衰(亡)
朝代 隋朝 唐朝 统治危机
统治者
统治措施
结果
农民起义
隋炀帝
1.营建一些列工程,不恤民力
2.屡次发动战争
3.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爆发农民起义,隋炀帝被叛军杀害,隋朝灭亡。
安史之乱
唐玄宗
1.晚年贪图享乐,生活奢侈
2.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3.追求战功,节度使势力膨胀,外重内轻。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衰弱。
黄巢起义
1.宦官当政
2.藩镇割据
3.官府横征暴敛,统治腐败
爆发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灭唐。
隋朝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统治者不恤民力,推行暴政;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启示?
二·重难点解析
牛刀小试
7.下面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位名人排行榜》中对中国古代一位帝王的介绍。这位“帝王”是( )
结束了西晋未年口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开创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唐玄宗
8.“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上述政策的直接结果是(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B.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
C.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根本保障 D.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和睦
9.唐玄宗执政后,立即废除了中宗以来的大量斜封官,后来又大规模地罢免了员外官、试官等,这些官员都是不按正常程序考察任命,通过特殊关系任用的。这些措施表明唐玄宗( )
A.发展科举制,重视选拔人才 B.重视农业,鼓励发展生产
C.整顿吏治,整肃官场风气 D.改革税制,减轻人民负担
√
√
√
二·重难点解析
(四)·对外交流
下列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唐朝中外交流 主要事件
内容
影响
日本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行天竺
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化
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变革
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
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往天竺取经、译经,翻译《老子》、口述《大唐西域记》
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二·重难点解析
(四)·对外交流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菻(东罗马)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1)范围广(与许多亚欧国家有往来)
(2)对外交往路线海陆并行
(3)双向交流,相互学习
唐朝对外交流兴盛的原因:
(1)国家统一安定,经济文化繁荣
(2)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便利
牛刀小试
10.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 607 年抵达中国港口时,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唐朝时期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来往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这表明隋唐时期( )
A.开启了中外交流 B.商业异常繁荣
C.经济领先于世界 D.具有开放特征
11.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衰以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一些东亚国家把唐代的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其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城市的格局也仿照长安的市坊制建立。
——《东亚文化圈》
材料“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说明了什么?(1分)概括指出唐代文化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2分)同时唐朝也注意吸收他国文化,请举一例说明。(1分)
二·重难点解析
√
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先进性(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1分)
影响: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促进了政治、教育、城市建设的发展。(2分)
举例:玄奘西行。(1分)
二·重难点解析
(五)·盛唐气象——经济的繁荣
唐代经济发展一览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
发明新式工具曲辕犁(耕地)和筒车(灌溉)
1.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蜀锦闻名于世;
2.陶瓷业:越窑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为著名,唐三彩闻名中外
造船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出现繁华大都市(扬州、益州)
长安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
长安城坊市制度
二·重难点解析
(五)·盛唐气象——民族交往与交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开明的民族政策
《步辇图》阎立本绘
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唐——吐蕃友好关系史: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
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合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期:唐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唐太宗
天可汗
二·重难点解析
(五)·盛唐气象——民族交往与交融
天可汗
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战争
册封
联姻
击败东西突厥
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东北)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北方)
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西南)
文成公主入藏(吐蕃)
二·重难点解析
(五)·盛唐气象——开放的社会风气
契丹骑射、吐蕃马术、日本棋艺等深受唐人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女、优伶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各个阶层,其所涉及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几乎与男子无异,如马球、蹴鞠、秋千、武术、射箭、舞蹈、拔河等。
昭陵石狮
妇女广泛地参与社交活动,体现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外来文化和元素为唐人大胆的吸收使用,体现了唐人的自信和兼容并包
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上多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刚健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昂扬进取
积极向上
中西贯通
胡汉交融
兼容并蓄
二·重难点解析
(五)·盛唐气象——多彩的文学艺术
主要成就
诗歌
书法
绘画
1.李白,诗仙,浪漫主义代表,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
2.杜甫,诗圣,经历过安史之乱,诗风淳朴厚重,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带来的痛苦,其诗有“诗史”之称。
3.白居易,中唐诗人,直面社会现实,诗风通俗易懂。
1.颜真卿:《颜勤礼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
二人被后世称为“颜筋柳骨”
1.阎立本《步辇图》
2.吴道子《松子天王图》
《颜勤礼碑》
《玄秘塔碑》
《松子天王图》
唐诗兴盛的原因:
(1)科举制的推动
(2)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放的社会风气
(3)诗歌是唐代文人间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
牛刀小试
12.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4分)
13.唐代妇女骑马外出的装束不断变化:唐高宗时期,妇女常常戴着帷帽;唐玄宗时期,流行戴轻便的胡帽,露出脸庞;后来,一些妇女连帽子也不戴了,甚至穿男人衣衫。材料说明了唐朝( )
A.社会风气走向开放 B.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C.人们外出流行骑马 D.社会秩序稳固安定
二·重难点解析
经济高度繁荣,商业十分繁华;文化高度发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等等。
√
二·重难点解析
资料卡
北方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
十国: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北方)
重大事件:
后晋的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周世宗柴荣改革,使得后周强大起来。
(六)五代十国概况
(六)五代十国概况
“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安重荣
五代十国在本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的特点:
(1)武将专权
(2)北方政权更替频繁,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3)政权割据分立
(4)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重难点解析
二·重难点解析
牛刀小试
14.“落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落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已
C.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D.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5.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期( )
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 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
C.儒家伦理道德己尽失 D.政权更迭频繁且政治混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