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默写《枫桥夜泊》。
思维能力: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审美创造: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语言应用: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思维能力: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导入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板书:枫桥夜泊)
2.题解:
枫桥夜泊
枫桥:地点 夜:时间 泊:事件, 停泊。
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作者简介,张继 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写作背景, 张继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自学古诗
自学古诗的方法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枫桥夜泊
[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
对愁眠: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1.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2.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在深秋夜半,诗人抬头仰望,看到月亮逐渐沉落,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3.诗人听到了什么?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 半钟声到客船
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4.诗人感受到了什么?眼前的景色又给你怎样的感觉?
孤独 凄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5.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愁
枫桥夜泊
[唐]张 继
(静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见)
(动景)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所听)
五、板书设计
乌啼
霜
愁苦寂寞
枫桥夜泊
月落
钟声
江枫
渔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