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12-2013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12-2013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04 20:4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 2012年 11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共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娇(ráo) ▲ ② 迤 ▲ (lǐ) ③ 天生丽(zhì) ▲ ④ (xiāo) ▲ 声匿迹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说道高雅文学的命运,我看它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消亡;但是在一个素质低下、无信仰无精神追求的族群里,它只能变得越来越孤傲、越来越悲奋,显有知音,最终成为民族文化构成中的希有品种。
错别字 ▲ ▲ ▲ ▲
改 正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 ▲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②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 。(《关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单于夜遁逃。( ▲ 《塞下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⑤ ▲ ,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⑥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
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 ▲ 。(吴均《 ▲ 》)
⑧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 。(陶渊明《桃花源记》)
4.名著阅读。(5分)
①在《格列佛游记》“宫廷游戏”中,进行“绳技表演”的共有三类人,请你一一写出 来。 (3分)

②请你简要说说格列佛是因为什么原因到达大人国和飞岛国的?(2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就注意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诗人对此更是敏感,不少诗人在其诗作中都隐含着一定的物候知识,揭示了一定的物候规律。请你以“草”为例,写出一位诗人的作品并揭示出隐含在其中的物候规律。(3分)

第二部分(共44 分)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8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 (2分)
会天大雨,道不通 扶苏以数谏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卜者知其指意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争高直指 (《与朱元思书》)
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判断句 ( ▲ ) (2分)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陈涉所说的一段话中,其核心意思有两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陈涉、吴广都很有智谋,从下面两句话中各找出一个能体现陈涉、吴广智谋的字。(2分)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划线句子。(4分)
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②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8分)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他只是摇头。”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包含了千言万语,请你用文字描述一下闰土“摇头
的动作”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3分)

12.“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哪些信息,请分条叙述。(2分)

13.为什么“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3分)

阅读《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完成14~16题。(共7分)
①有个20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五年后你或许就能成一个名记者了。
②我不建议中学生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骚扰,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但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就像那个记者一样。
③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那时接受知识有限,所以才有很大的想像空间,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现在,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津津乐道。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
④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别去看那些影评、乐评、书评等各类评论。我就是写书评的,我写出来自己很爽,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评论的。真正的体验要靠你自己。这些评论看似有帮助,实际上却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看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跟吃别人嚼了一遍吐在你嘴里的馍的感觉是一样的——多恶心啊。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能有饱的感觉吗?即使有了也是假饱,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的。
⑤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更加明白清楚,那你就关掉你的浏览器。有时间去看看书,不要看我这个岁数(包括我)以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不比你高明多少。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另外,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按照你的兴趣去买书,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推荐语,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就不负责任地加以推荐。
⑥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摘自《视野》2009年第5期,作者王小峰,有删改)
14.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5.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2分)

16.你同意文中画线句的观点吗?请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自身体验加以简要阐述。(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7分)

鲁敏
1
如果真能偷来浮生半日闲, 我愿意把这半天用来站在地铁站口, 看来来往往陌生人群的脸。人类的脸, 这世上最吸引我的风景。
就我有限的经验, 在视觉范围内, 世上很少有东西能够跟人类的脸相比, 服装、绘画、美食、建筑物、山水风光———总是可以想象、有一定尺度和边界的东西, 一些聪明人甚至可以发掘到其中的规律乃至推而广之。可是脸,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张脸呀, 每一张脸都带着不可复制的往事与前尘, 怪癖与细节, 放弃与占有如此浩渺深邃、无边无际, 简直令人绝望———因为它的无限可能性, 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对它表示臣服, 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 沉湎其中, 迷失其中, 像走进狂怒的风暴。
那些阴霾的天气, 污染过度的大气, 混沌的光线使得人们的面孔带着病中的阴郁与恹恹之色。或者是酷烈的夏阳,从头顶直射下来, 眼窝处显得黑洞洞的, 从某一角度看上去, 面孔像是骷髅头, 带着深不可测的忧戚。偶尔会有黄叶飘落, 细小的虫子, 或不合时宜的蝴蝶, 这虚构的田园气息像荒诞的点缀,从拥挤的舞台上飞过, 从缺乏柔情的面孔前飞过,他们依旧神色凝重, 脚步匆匆, 或者, 更加匆匆, 前仆后继地赶向下一个未知的路口。
2
面孔的迷人之处其实跟五官毫无关系, 跟美或丑, 苍老或年轻, 时尚或落伍都没有关系, 面孔惟一打动人心的是: 它具有表情。这是其他任何器官都缺乏的特质。整具庞大而粗俗的肉身, 仅仅是因为有了这张富有表情的面孔, 才具有了存在的意识。否则, 那只是一堆肉, 两只手, 心脏或者指甲。
翻开报纸或进入网页, 最先吸引视线的准会是照片, 而在同时出现的一批照片里, 我敢打赌, 你一定会被特写的人类面孔所触动———拍摄者们现在喜欢“近些、近些、再近些”, 用最无人性的角度把镜头逼到你的眼前: 妇女的温良与无聊、士兵的粗暴与愚妄、政客的作秀与猥琐、贫民的拘谨与配合、重病者的乞怜与不舍、当红明星的盛气与虚弱,他们们的面孔像子弹一样每天打进我的眼里, 他们的表情是空气的湿度与温度, 是被放大的射线,是正在无限繁殖下去的细菌。这城市、这国度、这世界, 正因为有了一个个被放大和定格的面孔而具有了满腹沉重的心思。
3
相像具有岁月的真正意味。两个行走中的家人, 长辈与他的孩子, 那两张脸的相似才是生物遗传学的胜利战果 ——— 完全相同的眼珠和眉形, 酷似的下巴, 同一色泽的皮肤, 被放大或缩小了的局部, 可是, 遗传学能抵得过无敌岁月吗 看看他们另一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个局促而另一个冷淡。这个紧张而另一个热烈。中年妇人的黄褐斑, 女儿眼皮上的蓝色粉影。父亲头发上的老式腊油, 儿子耳朵上亮晶晶的饰物。老母亲无所事事浮肿起来的眼睑, 她身边的中年男子却有着可疑的黑眼圈。
看着那个年长些的, 那被岁月浸泡得没了质地的脸, 我会善意地向另一个年轻些的脸上移过去,想象他( 她) 几十年前的纯真模样。反之也一样, 看看那位饱满、亮闪、像新鲜水果一样的孩子或少女的脸, 我也会悲哀地叹一口气, 为她( 他) 几十年后的枯萎与世故提前哀叹。
也许, 这种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哀叹是相当肤浅的, 我们应当看到其中令人欣慰和满足的一面: 有一天, 当你离开尘世, 这世上却仍然有一些面孔跟你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 甚至是几百年之后,在你无法想象的场景里, 一张与你一脉相承因而有几丝相似的嘴唇里, 正在飞速地翻动着, 吐出跟你毫无关系的字节———在某种意义上, 你因此获得了寄生。当然, 此刻的我们, 也是所有祖先的寄生。人类, 正是通过这种代代相衍的肉体链接来最大限度地克服对虚无的恐惧。
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2年第8期
作者认为“脸”有何特点?通过“脸”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4分)

18.文章遣词造句很见功力,请以划线句为例来加以分析。(3分)

19.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很多,请从“第2部分”中找出一句并分析其作用。(3分)

20.文章的底色比较灰暗,用语比较冷峻。但也不乏温情的一面,试从“第3部分”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并加以分析。(3分)

21.文章的最后一句是:“人类, 正是通过这种代代相衍的肉体链接来最大限度地克服对虚无的恐惧”,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60分)
桃花源,一个圣洁的名字,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是理想与现实的交汇,是梦境与期望的重叠。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例如:陈涉的“桃花源”是建立自己的自由王国,沈从文的“桃花源”是营造已经消逝的“纯朴湘西”,李逵的“桃花源”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梁山……那么,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26分)
1.①娆 ②逦 ③质 ④销
2.
错别字 道 奋 显 希
改 正 到 愤 鲜 稀
3.①蒌蒿满地芦芽短 ②琴瑟友之 ③月黑雁飞高 卢纶 ④羌笛何须怨杨柳 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⑥宵眠抱玉鞍 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与朱元思书 ⑧落英缤纷
4.答题要点:①三类人是:正在候补朝廷中的重要官职的人,希望得到皇帝宠幸的人,奉
命表演的大官们 ②格列佛到达大人国的原因是坐着长舢板出去找淡水,因为其同伴被
巨人追赶而划走了长舢板,他被迫留在了大人国;格列佛到达飞岛国的原因是他被海盗
放在一个独木舟上到了一个小岛上,遇到了飞岛国的人被滑车吊了上去。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
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
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第二部分(44分)
6.B
7.B
8.天下的百姓被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奴役时间太长了以致民怨沸腾,把起义的队伍伪装成公
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
9.诈、故。
10.①半夜听到鸡叫的声音,他踢醒刘琨。②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
11.在生活的重压下,中年闰土早已失去了少年时的活力,不再快言快语;面对昔日好友“我”的一再询问,他是有苦说不出,只能用“摇头”来表示;这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在“双座大山”压榨下日趋困顿的精神状态。
12.两家关系很好,所以母亲让闰土自己去炒饭,就如同到自己家里一样。时过午后,闰土还未吃饭,足见家庭的困顿。
13.“我”和闰土二十多年未见,每人心里都有许多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童年时那种纯真无话不说的关系已经一去不返,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封建等级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闰土的心里,所以我们在一起谈天,只能说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话了。
14.青年学生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年长者写的)书。(答“关掉你的浏览器”,不得
分; 答 “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书”,得1分。)
15.第①段中“新闻记者采访”这件事是借“总会网上浏览”的害处提出观点。第④段中的
论据“我写书评”,则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观点。
16.这是开放性试题,但基本依据要紧扣文本。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1分);有联系亲
身经历的事实或道理依据(1分)。说理清楚,有一定说服力(1分)。
例如答:我同意。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个性、审美眼光都有差异,读什么书,喜欢什么
样的书都不一样。因此,“新鲜的馍”还是自己亲自选,亲口尝为好。
例如答:我不同意。我认为读别人的评论可以帮助自己快速了解想知道的内容。在了解
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兴趣可以不读,反之,可以进一步深究。何况,中学生的阅历浅,
学习紧,面对知识甚多,鱼目混珠的信息,拓展阅读,确实需要有人帮我们精挑细选一
些书目。
17.“脸”是吸引作者的风景,有不可复制性,有打动人心的表情,有传承性。透过“脸”,能走进人的精神世界,能看透人的前尘往事;能看到繁衍的力量,能看到定格的心思;能揣摩城市的表情,能克服空虚的恐惧。
18.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研究“脸”的痴迷以及臣服脸、迷恋脸、敬畏脸的心情,为下文探究脸的内涵与意义作铺垫。
19.例如对比的句子有:“整具庞大而粗俗的肉身, 仅仅是因为有了这张富有表情的面孔, 才具有了存在的意识。”通过对比,写出了脸具有表情这一特质,具有肉身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正因如此,世界才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才给了人们鉴赏脸的种种因由。
20.例如:“两个行走中的家人, 长辈与他的孩子, 那两张脸的相似才是生物遗传学的胜利战果 ——— 完全相同的眼珠和眉形, 酷似的下巴, 同一色泽的皮肤, 被放大或缩小了的局部。”写出了脸具有传承性的特点,长辈与晚辈在遗传方面共同承载了一些令人欣喜的东西,虽然岁月流淌,但传承却永远不老,令人倍感温馨。
21. 在内容上,由于脸的不可复制和过于庞杂使人感到绝望,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生活的重压使脸缺乏柔情,由于信息技术的过度发达使脸无处藏身、尽情暴露,由于岁月的流逝脸会衰老、虚无……所有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虚无;但脸有打动人心的表情,有不可逆转的传承性,又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类的虚无。在结构上,既照应前文脸是最吸引我的风景,又以此结题,响亮有力。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略)
考场号________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装-----------订-----------线-------------------------------------------------------------
考场号________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装-----------订-----------线-------------------------------------------------------------
B.
A.
D.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