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0*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没有辱没出使使命
辱没、辜负
核心素养
1.识记作者及《战国策》。
2.了解“士”这种社会阶层。
3.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4.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
5.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
唐雎不 使命
辱
第二课时
内容品读。
1.他们争辩的矛盾点是什么?
2.矛盾是什么?
3.双方解决矛盾的策略是什么?
4.矛盾最终如何解决的?
他们争辩的矛盾点是什么?
安陵国
补充材料:安陵国(《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与信陵国,宁陵国一样都是魏国贵族的封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先后被迁为家人。公元前225年,秦朝已经基本统一全国,因此想不战吞并安陵国。
矛盾是什么?
秦 王:要不战而获
材料补充: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材料补充: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秦王 唐睢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为长者不错意。且秦灭韩亡魏
质问、施恩加惠、威胁
怫然怒:天子之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逆、轻寡人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胸有成竹、洞若观火、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闻布衣之怒乎
士之怒:伏尸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毫不示弱、奋力反击、以史为证、以死相拼
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不辱使命
双方解决矛盾的策略是什么?
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矛盾最终如何解决的?
人物形象。
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阴险狡诈,盛气凌人。
秦王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对安陵君的轻视。
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名易实夺的心理。
说说“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秦王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严厉地质问。
咄咄逼人。
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说让安陵君扩大土地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唐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秦王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说一说: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为什么这样说?
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可见他强悍残暴。说“布衣之怒”可见他的狂妄无知。
说一说:唐雎在解释布衣之怒时,历数从前几位刺客的行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排比
夸张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唐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唐雎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秦王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前倨后恭。
唐雎: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
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
贪得无厌、
奸诈狡猾、
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衬托 对比
小结: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衬托对比
来刻画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1.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说话技巧
唐雎的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否,非若是也”
“而守之”
“士之怒”
“而将四矣”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
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
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
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
培养一种能力:
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
言外之意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
1.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
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
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2.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赢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3.唐雎与秦王对峙时,以自己的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靠的是勇气,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自己内在的底气。如今,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你对“骨气”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何止千千万万?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更加坚定这样一种信念: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每一次艰苦的磨砺,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担任“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文化的熏陶中,唐雎的勇气、底气早已化为中国人民的骨气,也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课堂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教师寄语
我们要学习唐雎为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分别表现了秦王的什么态度 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E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D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B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C )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A )
2.下列对文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B.本文从人物对话、心理等方面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C.文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B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耳( ) ②长跪而谢之曰( )
碰、撞
道歉
.
.
3.读“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回答下列问题。
(2)翻译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3)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决心,威慑秦王。
作业布置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唐雎不 辱使命
使秦原因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士之怒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