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0:31: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
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1.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
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明确: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明确: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明确:
3.说说孟子在第2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明确:
4.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5.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PPT)
二、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明确:(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论证之美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合作探究
1.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
明确: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3.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四、随堂练习
1.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2.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1)孟子:义我所欲也( )
(2)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3)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4)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是非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指“舍生取义”。
C.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五、作业布置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知足常乐
溪流知道满足,一路上才留下潺潺的欢歌;鸟儿知道满足,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花儿知道满足,才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多彩的笑脸。
【课后导练】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他认为人之初,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 ) (2)故患有所不辟( )
(3)蹴尔而与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3.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8.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 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
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1.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明确: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明确: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明确:“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因果分析,道理论证。
3.说说孟子在第2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明确: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4.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5.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PPT)
二、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明确:(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论证之美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合作探究
1.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
明确: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3.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四、随堂练习
1.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1)孟子:义我所欲也( B )
(2)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D )
(3)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A )
(4)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C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B )
A. 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是非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指“舍生取义”。
C.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解析:B“是非之心”应为“羞恶之心”。
五、作业布置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知足常乐
溪流知道满足,一路上才留下潺潺的欢歌;鸟儿知道满足,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花儿知道满足,才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多彩的笑脸。
【课后导练】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他认为人之初,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 ) (2)故患有所不辟( )
(3)蹴尔而与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3.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8.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孟子·告子上;民贵君轻;性本善
2.因此,所以 通“避”,躲避 踩踏 停止,放弃
3.D
4.(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2)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丢掉罢了。
5.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反 ②义 不义
6.B
7.(1)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8.“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