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0:3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送东阳马生序
核心素养:
1.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重点)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查看笔译。
二、内容品读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
3.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PPT)
明确: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
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1)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PPT)
(2)三大类的对比:
A.作者与先达的对比。对比点: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足见其求知的心诚。
B.作者与同舍生的对比。对比点:衣食方面→突出作者以学为乐,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C.作者与太学生的对比。
①“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②“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勉励马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更加勤奋专心地学习,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小结:
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
(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
(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
5.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小试牛刀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示例: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②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③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3.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②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
五、课堂总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六、老师寄语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
七、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邴原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
八、作业布置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
板书设计: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