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1.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1.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4 18:2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语文 六年级下册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知识复习
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 )就开始了,人们( )、( )、( ),在( )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 )、( )、( ),最后写( )春节结束。
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腊月初旬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购买年货
腊月二十三
除夕守岁
正月初一拜年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九
“规矩”和“规定”
【相同】都可指大家应遵守的标准规则。
【区别】“规矩”着重指一定的行动准则,表示长期形成“规定”侧重办事的具体要求。
知识复习
词语辨析
知识复习
例句:
按规矩,到别人家做客要带礼物。
我们学校有明确规定,不能穿拖鞋进校园。
词语辨析
我爱阅读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
就开始了。
“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表明北京的春节过得时间之长。
我爱阅读
三个“各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腊八粥与众不同的特点。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一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熬成的。
我爱阅读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过春节熬腊八粥用料的丰富,品种的繁多,也突出了北京过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我爱阅读
这句话是总起句,下面的内容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作者从颜色和味道两个方面对腊八蒜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足见其色鲜味美。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我爱阅读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一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一词写出了“杂拌儿”之丰富。
我爱阅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第一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孩子们对过年忙碌的准备,引出下文大人们也为准备过年忙着做的事情。“吃的喝的用的”写出了大人们在春节前夕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周全,也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我爱阅读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把“过小年的热闹情景”比作“过春节的彩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小年的重视,也预示着春节会更加热闹、隆重。
破折号在此处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具体解释过了二十三后把过年的用品准备充足的原因。
我爱阅读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次,名日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我爱阅读
“热闹”一词概括了除夕的喜庆气氛,引出后面除夕人们忙碌的活动。“灯火通宵”“日夜不绝”详尽描述了除夕之夜的热闹。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我爱阅读
“万不得已”“必定”既诠释了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的重视,也饱含着浓浓亲情,更浸润着传统的美德,赋予热闹的春节以丰富的内涵。
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我爱阅读
除夕与正月初一的活动分隔开来,除夕的“闹”和正月初一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我爱阅读
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比赛不为争名次,只为在观众面前表演,从这一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我爱阅读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又”字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元宵节的场面描写,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我爱阅读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元宵节热闹的气氛。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我爱阅读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 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用五个“有的”构成排比,描写了有名的老铺子都挂出各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灯,既显示出这些老铺子的气派,又表现了元宵节的场面很壮观,并渗透着一种文化的气息。
我爱阅读
“更”字突出了看灯的热闹场面。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我爱阅读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家中也有灯”照应上文,由写大街上商铺的灯过渡到写家中的灯。虽然规模小,但种类繁多,进一步突出了元宵节的热闹。
我爱阅读
上承写春节,下启写节后情景。“一眨眼”表示时间过得真快,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恋恋不舍。同时与课文首句“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
我爱阅读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强调新社会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用充满北京味的朴实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我爱总结
北京的春节既热闹又隆重,全家老老少少赶庙会,共享天伦之乐。那种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北京过年的风俗画,让我们体会到我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祖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我爱总结
课后作业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八一直写到正月十九,把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情景展现出来。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课后作业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 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横线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课后作业
“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都是带有儿化音的词语,第一个指零零碎碎的小东西,第二个指用各种干果和蜜饯掺和成的小零食,第三个指小东西,三者都属于老北京的方言。老舍用这些“京味儿”的语言叙事,既彰显地方特色,又有贴近生活的感觉,也让读者读起来亲切自然。“闲在”属于老北京方言,指清闲自在,表明过年轻松愉悦的氛围,农民也不用为农田而忙碌。
课后作业
《除夕》的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写了闽南老家除夕的情景,展示了老家过除夕的风俗习惯。同样是写除夕,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菜”和“吃团圆饭”,本
文却对此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
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我爱总结
北京的春天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课堂演练
反义词:
气象—— 充分—— 娴熟——
近义词:
充足—— 热闹—— 娴熟——
景象
充分
熟练
缺乏
冷清
生疏
课堂演练
词语搭配
( )的姿态 ( )的技能 ( )的爆竹 ( )腊八蒜
( )对联 ( )的气象
美好
娴熟
燃放


万象更新
快乐语文 快乐课堂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