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6:0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精析首尾,感受意蕴
——基于大概念的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导读
单元主题
1
“小人物”的故事
学习目标
2
1.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2.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1.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2.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group cooperation
小组合作
Start
Finish
精析首尾,感受意蕴
《阿长与<山海经>》
《老王》
《台阶》
《阿长与<山海经>》的开头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身份
称呼
俞樾《春在堂随笔》中写道:
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辈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
《阿长与<山海经>》的开头
《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祝祷
开头与结尾是“先抑后扬”的关系,凸显了长妈妈的形象高大,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崇高。
《老王》的开头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他蹬,我坐
一路上说着闲话
闲话
《老王》的结尾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提示:杨绛所写初稿的结尾并非如此,将两个结尾加以对照理解,说说你的想法。
请翻到《语文作业本》P53 任务三
链接《语文作业本》
小语反复研读课文结尾的语句,并将之与杨绛所写初稿的结尾进行对照,却产生了更大的困惑。现在邀请你一起来解惑。
初稿: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课文: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为什么把“多吃多占”改为“幸运”? “多吃多占”指物质层面的占有,含贬义;相对而言,“幸运”则重于: ①
老王是“不幸者”,但是作者一家就真的是“幸运者”吗? ②
既然各人有各人的“不幸”作者为什么要感到“愧怍”? ③
链接写作背景
1966年“文革”爆发后,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向来和颜悦色、慢条斯理、温文尔雅的她,很快被罚扫厕所,而且不时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如戴“高帽子”,挂“黑牌子”……最令她尴尬的是剪“阴阳头”,头发剃去一边留一边,成为魔鬼似的半边发。1970年7月,她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与先期下放的丈夫钱钟书团聚。但在一个穷乡僻壤,建房、引水、种粮,所有的事都要亲历亲为,于是不多久她就累病了。在这里,夫妻俩一直呆到1972年,才被“特赦”回京。
开头为结尾做了铺垫,暗示了作者的愧疚情感,也展现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
《台阶》的开头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台阶

知识卡片
在作者家乡,家门口总有台阶,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台阶低意味着地位低。台阶既是父亲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
旁批:起笔引人思考,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
《台阶》的结尾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旁批:似问非问,情绪复杂。
开头与结尾,对应了“父亲”奋斗的起点与终点,结尾的标点符号的暗示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台阶》资料补充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见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