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取得了胜利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
红军凯旋
送粮食的农民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新生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社会、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1920年苏俄粮食征购量
1913—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
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列宁的反思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选集(第四卷)》
列宁认识到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从1921年春开始,苏维埃政府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新经济政策
(1921年3月)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商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强制性经济统治
特点: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活跃了商品经济,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新”在哪里?
5.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120
100
80
60
40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
1913年
1920年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以上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启示: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为了恢复经济,克服危机,列宁决定使用“退一步是为了向前进”的与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的“新经济政策”。 ——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沙皇俄国
(1547年—1917年)
苏维埃俄国
(1917年—1922年)
苏联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
(1991年以后)
历史上俄国名称变化
斯大林1879-1953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俄,后改名为苏联。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大国崛起》
苏联工业化
国内
国外
斯大林的目的——
实现国家工业化
思考斯大林接手的苏联,面临哪些问题?
苏联工业发展水平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二、苏联的工业化
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1925年
1926年
1928-1937年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第聂伯河上的水电站:1934年建成是当时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第一批履带拖拉机
T-34型坦克
五年计划
两个五年计划成果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结果
二、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特点)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①积极: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②消极: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就是法令”……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1928-193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这些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都被固定下来,……以致苏联经济日益僵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从材料中总结概括苏联这种方式下实现的工业化有何影响?
苏联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最后,苏联的经济増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1926至1940年, 苏联工农业年均增长率 经济部门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年均增长率 21.2% 14.1% 1.5%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
二、农业集体化
粮食收购危机
1927年-1928年,苏联由于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建设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苏联民间笑话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这个苏联笑话说明了什么?
四、苏联模式(法制)
1、背景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从法律上肯定。
标志着 “苏联模式”形成,又称为“斯大林模式”。
国家性质: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①经济方面:
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方面:
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布命令,管理国家事务。 … …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惟上是从。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里。 ——《世界史·现代史编》
它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准 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灭掉。 … …用行政命令基础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领性计划之下。 ——《世界史·现代史编》
政治上
经济上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缺乏积极性)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
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强大武器的强国。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
积极: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
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消极:没有尊重经济规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指令计划使企业缺乏活力)
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苏联模式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
2
3
1、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3、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2、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沙俄 1917.3
苏俄 1917.11
1918—1920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春
苏联 1922年底
1928—1937
30年代初
1936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成立苏联
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公布新宪法、苏联模式形成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计划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
一党制、终身制
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