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看看这些图片,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都能想到什么?
那么,阅读文章,欣赏文艺作品时,你是如何驱遣想象力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让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如何驱遣想象。
新课导入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文题解说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重点)
2.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难点)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素养)
核心素养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作者的观点。
提示: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每段的中心句,试做批注,如果提取不出,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自读课文
(7段)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9段)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3段)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6段)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1-4段)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结合体。
(14段)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论点
(14段)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作者的观点中多次提到了哪些词语?
“作者”
核心词语
“读者”
“文字”
“文艺”
想象
驱遣我们的想象
(1-4段)文艺的发展
(5-7段)文字与作者、读者
(8-9段)以王维诗句为例
(10-13段)以高尔基《海燕》为例
(14段)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第1部分(1—7)
第2部分(8—13)
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3部分(14)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1.第1段歌谣先于文字出现,说明了什么?
歌谣的产生,需要想象的能力,这说明想象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
2.第2段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3.第3段为什么说“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一部书、一篇稿子都是用文字记录的一种表现形式,若脱离了想象,感悟不到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内涵及思想感情,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些枯燥的记录符号,因此,表面上,书、稿都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第一部分(1-7)
内容解析
4.第4段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
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记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的依据之一。
5.第4段“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句有何作用?
由较早产生、较易理解的“歌谣”说到整个“文艺”领域,将“文艺作品”定位为“文字的集合体”,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
6.1--4段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7.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读者
文字
作者
8.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
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它受到作者水平的限制,有时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条件,可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
9.第6、7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
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了理论铺垫。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6段)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怎样理解下面的句子?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作者在创造之前无所见,这个“见”字,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同
异
11.在文艺方面,作者和读者有什么异同?
都借助文字来实现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都离不开想象思维。
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用文字传达他的所见所感;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③“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7段)
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绝不是为了看到“冷冰冰”的文字。
1.第8段作者以一诗为例,是如何阐述驱遣想象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字面理解或提出问题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
领会意境
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第二部分(8-13)
2.文章的第8、9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得不到诗句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简述 8、9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这两段文字论述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怎样驱使我们的想象力。
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会领会诗句的意思。
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面,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意境。
第9自然段围绕着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意境,就会得到一种愉悦。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4.文章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文字,能因我们
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
可以想象他两手上攀时的费力,甚至青筋突起;
可以想象到两脚是挣扎着向上缩,通过想象,父亲的形象就在眼前真切起来,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他的一片爱子之心,因而这段描写就非常感人。
通过驱遣想象,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作者父子之间那种真挚动人的情感。
5.怎样理解第9段“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句话。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字面理解或提出问题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
化身海燕,想象画面
领会意境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
海燕
6.11--13段作者以一文为例,是如何阐述驱遣想象的?
7.谈谈你对“改取海燕的态度,这是一种受用”的理解。
海燕不避“生活的战斗”,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才能“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躲避困难,逃避挑战的“缩头乌龟”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受用的。
8.第13段作者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作者的文艺创作,并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也并不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完全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是有所选择,作想象的安排。我们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走进作者,进入作品的意境,还原他创作时的思想,才能和作者一样,获取审美的受用。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的,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审美愉悦还是有的,因而也能获得受用,所以作者的这种观点太过绝对。我认为值得商榷。
9.结合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10.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列举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并且展开这对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阐明要多角度
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
的意境。
1.结尾有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14)
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在结构上,点题,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2.赏析“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接受美感的经验”指的是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1-7段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
1-7段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是作者在展开主体论述前的知识铺垫环节。
合作探究
2.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各自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中,要驱遣想象,要注重联系生活,注重用生活的经验、事例来诠释共鸣,这样就能使阅读顺畅而和谐。阅读中,驱遣我们的想象,涵咏揣摩咏诵,就能让我们“坐于室而观于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既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课小结
A.歌谣(yáo)驱遣(qiǎn)印刷(shuā)契合(qiè)
B.怅然(chàng)凝望(níng)掠过(lüè)窜着(chuàn)
C.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拘泥(nì)
D.潜水(qián)激昂(áng)桥堍(tù)衬托(chèng)
C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随堂练习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 , ;
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 , 。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叶从夏走过
留下片片荫凉
雪从冬走过
留下种种希望
2.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
3.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
(2)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艺作品?
因为仅按照字面解释,仅仅是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却并不明白其中包含的意境,这是因为还缺少了想象这一环节。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强调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悦。
(3)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对下面这句古诗进行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边塞一夜大雪,枯枝落满雪花,本来是一片苦寒,但在诗人的想象里,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雪压冬林玉树琼枝的景象,与梨花盛开,花团锦簇,压枝欲坠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妙手回春”,以花喻雪,匠心独运,将塞外冬景比作江南春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从下面两首古诗中任选一首,进行鉴赏。200字左右。
作业布置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的想象
驱遣我们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