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13 短文两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重点)
2.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素养)
核心素养
同学们,关于读书,高尔基向我们明示:“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刘向告诉我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前者说明读书对我们十分重要,后者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
那么如何读书呢?下面我们从
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的
《谈读书》中去发掘。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第一课时
文体知识
随笔:随笔这类文章,
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
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
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新知认知
这句话是谁说的,你知道吗?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预习交流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基础知识
狡黠( ) 诘难( )
滞碍( ) 阐证( )
统chóu( ) zǎo( )饰
味同jiáo( )蜡
xiá
jié
zhì
chǎn
筹
藻
嚼
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①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
②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
字的推求。( )
③怡情:( )
④孜孜不倦:( )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使心情愉快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积累词语
请同学们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围绕着“读书”,作者发表的见解。
自读课文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
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了读书这一主题。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读书的价值
(3)
(2)
(1)
整体感知
第一层:(1)第一、二句:
①修辞方法:_______
②从____(论证角度)论证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_____________。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第三句:对比两种人(“ ________”与“ ____________”)的能力,论证方法:_________ 。
(3)第四句:从 ______(论证角度)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4)第五句:论述 ______和 _____的关系,论证方法:________,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第六句:写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______,论证方法:____。
内容解析
排比
正面
怡情、傅彩和长才
练达之士
好学深思者
对比论证
反面
读书
经验
比喻论证
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读书比作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鄙、羡、用
对比论证
1.参考下列问题研读课文:
第二层:
(1)第一句:指出读书的方法要__________,反对三种读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四句: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___________。
(3)第五、六句: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作用,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结合起来;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
推敲细思
诘难作者、尽信书、寻章摘句
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摘要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读书、讨论、作文
排比
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时应注意的事项,增强了语势。
第三层:
(1)第一句:
①作者要表明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 ②阐述这一观点的方法:
____________ ③该句的论证角度:___________
(2)第二、三、四、五句:
①作者要表明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阐述这一观点的方法:___________③这几句的论证角度:______
④这几句所用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
⑤最后一句“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举例说明头脑的“缺陷”有哪些?“特药”是什么药?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归纳论证
正面论证
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比喻、排比
“缺陷”指智力不集中、不能辨异、不善求同等。“特药”指读书。
2.作者是怎样论证读书的价值的?(论证思路)
首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作用,然后归纳出论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接着运用比喻论证,论证读书可以弥补
精神上的缺陷,就像运动袪除身体
百病一样;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列
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作
结:“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
特药可医。”
(1)读其部分
(2)大体涉猎
(3)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4)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
——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不太重要的书
——课本、重要的书
——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1.你认为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合作探究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全盘吸收,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
3.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哪句话与此意思相同?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4.与这句话相对的是哪一句?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5.有的同学听课懒于作笔记,请你先用培根的话劝导他,再用一句俗语劝导他。
作文(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笔记)者须记忆特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6.有的同学上课不愿意讨论和发言,请你用培根的话劝导他。
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
问题:须聪颖到什么程度?
7.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徜徉于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本课小结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提高品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
必经三境界:
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师寄语
随堂练习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liàn犹如水经蒸馏,味同jiáo蜡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吹毛求疵( ) 阐证( )
提liàn( ) 味同jiáo( )蜡
(2)“吹毛求疵”中“疵”的意思是: 。
(3)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全神贯注”相同的一项是 ( )
A.庄严肃穆 B.精神抖擞 C.发扬传统 D.圆满成功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
1.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cī
chǎn
炼
嚼
缺点,毛病
B
比喻 排比
2.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作者的观点。
B.本文是一篇随笔,作者见解深刻,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C.文章多处使用排比语句进行说理,増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文章着重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作用,包含了对世人的谆谆教导。
3.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参考①处画线句,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
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不同品性之人对待读书的态度亦有所不同
不同的书读法亦不同
对于本文中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然后将它们写下来。
作业布置
立论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态度和
方法
读书的价值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