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4:48:45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学法指导:
1.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理解核心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2.按照逻辑顺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结构。
3借鉴文章分析实例的方法,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实践。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题解读。
“无言”本指不说话,文中指适当“留白”,含蓄不露。标题言简意赅,揭示了本文的论题和主旨。
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经表现的一部分,而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无言之美,在于有太多留白地带和想象空间,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回味。
2.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句障碍,记下你疑难的地方。
2.二读课文,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3.三读课文,按照“导入话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梳理课文结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着想( ) 栩栩如生( ) 譬如( ) 两两相称( )
缥miǎo( ) pín( )蛾眉 寂liáo( ) 惨qī( )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附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铢两悉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4)__________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3.文学常识填空。
朱光潜,现代(    )、(    ),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    )的人。
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 西方美学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2.划分层次。
第1部分(1—2)阐述要论述的问题:言不能完全达意。
第2部分(3—6)提出问题——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尽善尽美。
第3部分(7—12)分析问题——以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为例,具体论证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
第4部分(13)得出结论——归纳以上实例,得出鲜明论断。
二、内容解读
(一)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真理的声音是微弱的,孔子说了,可是没有人在听,或者仅仅是表面上在听,即使听了,也没有人去做。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真理的声音很微弱,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还是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够阻挡。
2.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二)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三)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只能近似。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2.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明确:☆“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3.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以言达意”比作“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说明了“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四)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五)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接下来以文学为例,他是如何论证以言达意的?
明确:文学中的以言达意→意象和语言要尽善尽美→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2.完全的传情达意指哪两个方面?
明确: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六)读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
第6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文学是否应当追求所言(所写)与所想完全一致
(七)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明确: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2.作者认为文学作品“要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才能引起美感”。后来又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达到“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仍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退一步讲,就算言完全能尽意,也不必要做到这一点,因为“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无言之美”更难能可贵。
(八)读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从第8段开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④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2.作者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对比,说明了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
3.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先对比相片和图画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提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画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九)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论据:①《论语》: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雪;《读<山海经>》
③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⑤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⑥陶渊明《归园田居》
⑦杜甫《后出塞》
……
2.作者通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观点。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选择一句你熟悉的诗句进行分析。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明确:文学上的“无言之美”: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十)读第10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从音乐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无声胜有声,不必追求“尽量表现”。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论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济慈《希腊花瓶歌》
(十一)读第11、12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从雕塑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含蓄不露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
论据:(1)“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2)希腊雕刻家抓住人物“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来雕刻,含而不露,避免了“挣扎呼号”的直露,反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十二)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研读最后一段,说说“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明确:“无言”不仅仅指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指在表现客观对象的美时,并不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而是含蓄不露,留下空白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无言”美在含而不露,给欣赏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使其产生真切深刻的美感体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最后一段中作者不主张“吐肚子”,与前文的表述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面的“吐肚子”强调的是“和自然逼真”,要把想说的都要说出来。这是做到尽善尽美的条件;这里的不“吐肚子”强调的是艺术要懂得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侧重点不同,故不矛盾。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2.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3.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组织语言,把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写下来。
明确:“无言”不是不用语言表现,只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猜,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引发欣赏者想象,体会更微妙更深广的内容。这样一来,欣赏者体会到的美感更浓更令人难忘,这就是“无言之美”。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品味到的“无言之美”的绘画的例子。(PPT)
2.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的“无言之美”的某段文字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3.学习本文后,畅谈你在欣赏艺术作品或写作方面的感受。
明确: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关注有形有象的部分,而且要关注艺术的“无言”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匠心,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我们在写作或艺术创作时,要注意留出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的地方,创造出艺术的“无言之美”,增加艺术创作的情趣。
学习本文之后,我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和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各种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并用自己了解的艺术欣赏形式去理解新的、陌生的艺术形式。
五、质疑问难
1.同学们再读《无言之美》,尝试质疑一下:哪些观点你有疑问?哪些论述你觉得有漏洞?
老师质疑: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你的疑问……
2.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说说你们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明确:
观点一:我认同。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六、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diān。”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譬如( ) 狗吠( ) 桑树diā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栩栩如生”中“栩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
B (原文为“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原文讲“值得玩味多了”,选项只说“稍有内涵”。)
3.阅读课文①-⑦段,回答问题。
(1)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2)古诗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作者(出处) 代表作 思想感情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① ________
② 《望月有感》 倾诉离乱之苦。
《诗经》 ③        曲折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3)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5)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答案】
1.D
2.①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②白居易③《蒹葭》
3.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4.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5.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七、作业布置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本书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欣赏。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低调之美
王永清
①《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②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被任命为士时,他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弯着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他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看起来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的这种谦逊、低调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④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⑤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⑥适当放低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⑦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⑧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⑨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1.请写出本文的主要观点。
2.第③段中画线语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①⑥段中画线句子,均引用了名言,分别有何作用?
4.请赏析下面句子。
(1)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
(2)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
1.低调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的良方。是一种清净内敛的自带风格,是一门做人的艺术。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2.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例举)《左传》中的典型人物对待官位的谦逊故事,证明藏愚守拙,可以让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增加了论证观点的说服力,同时提高了文章的趣味性。
3.(1)开头引用《菜根谭》的名言,生动形象,起到引出论题的作用。(2)引用老子的名言,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低调才是做人的艺术。
4.(1)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排比,形象而有力地论证低调的人的良好风范,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运用对比,“越……越……”的句式,表达了强调的语气,阐述了内心深邃丰盈和肤浅匮乏的不同表现,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学法指导:
1.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理解核心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2.按照逻辑顺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结构。
3借鉴文章分析实例的方法,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实践。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题解读。
“无言”本指不说话,文中指适当“留白”,含蓄不露。标题言简意赅,揭示了本文的论题和主旨。
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经表现的一部分,而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无言之美,在于有太多留白地带和想象空间,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回味。
2.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句障碍,记下你疑难的地方。
2.二读课文,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3.三读课文,按照“导入话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梳理课文结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着想( ) 栩栩如生( ) 譬如( ) 两两相称( )
缥miǎo( ) pín( )蛾眉 寂liáo( ) 惨qī( )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附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铢两悉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4)__________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3.文学常识填空。
朱光潜,现代(    )、(     ),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     )的人。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2.划分层次。(文中标记)
二、内容解读
(一)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2.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二)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
(三)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
2.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明确:
3.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四)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
明确:
2.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五)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接下来以文学为例,他是如何论证以言达意的?
明确:
2.完全的传情达意指哪两个方面?
明确:
(六)读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
第6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七)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明确:
2.作者认为文学作品“要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才能引起美感”。后来又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明确:
(八)读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从第8段开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2.作者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3.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
(九)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
论证方法:
论据:
2.作者通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观点。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选择一句你熟悉的诗句进行分析。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明确:
(十)读第10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从音乐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
论证方法:
论据:
(十一)读第11、12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从雕塑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
论证方法:
论据:
(十二)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研读最后一段,说说“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明确:
2.最后一段中作者不主张“吐肚子”,与前文的表述是否矛盾?
明确: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
2.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
3.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组织语言,把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写下来。
明确: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品味到的“无言之美”的绘画的例子。
2.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的“无言之美”的某段文字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3.学习本文后,畅谈你在欣赏艺术作品或写作方面的感受。
明确:
五、质疑问难
1.同学们再读《无言之美》,尝试质疑一下:哪些观点你有疑问?哪些论述你觉得有漏洞?
老师质疑: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你的疑问……
2.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说说你们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讨论)
六、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diān。”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譬如( ) 狗吠( ) 桑树diā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栩栩如生”中“栩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
3.阅读课文①-⑦段,回答问题。
(1)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2)古诗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作者(出处) 代表作 思想感情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① ________
② 《望月有感》 倾诉离乱之苦。
《诗经》 ③        曲折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3)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5)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七、作业布置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本书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欣赏。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低调之美
王永清
①《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②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被任命为士时,他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弯着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他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看起来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的这种谦逊、低调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④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⑤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⑥适当放低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⑦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⑧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⑨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1.请写出本文的主要观点。
2.第③段中画线语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①⑥段中画线句子,均引用了名言,分别有何作用?
4.请赏析下面句子。
(1)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
(2)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