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词四首
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二、预习交流
1.认识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2.题解。
破阵子,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wù)州(现在浙江金华)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写作背景。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三、听读朗读诗词,体会意境
四、词意理解
1.译词。
沉醉中挑亮灯芯抽出剑来细看,梦中回到接连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
完成了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经长满两鬓。
2.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明确: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3.评析。
(1)上片是怎样写军旅生活的?
明确: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第三句写与部下分食牛肉。
③五十弦翻塞外声→第四句写听塞外曲。
④沙场秋点兵→第五句写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2)下片是怎样描写战斗场面的?
明确:①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1-2句)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3-4句)作者的最高理想——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③可怜白发生!→(5句)壮语(雄壮——悲壮)充满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五、内容赏析
1.本词主体上由哪个字统摄?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梦。
1)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 2)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
3)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4)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6.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7.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
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所以叫作“赋壮词”。
六、深入探究
1.词的主旨。
本词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
明确: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在梦中回到战场从军杀敌、建立功业的情景,但现实中却壮志难酬。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2.词的结构。
明确:醉态(实)——醉里挑灯看剑;梦境(虚)——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现实(实)——可怜白发生!
七、比较阅读(PPT)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2.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八、随堂练习
1.默写句子。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表达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3)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填空。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 、 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 和 (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 场面。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试比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本词的共同点。
①主题:都表达 有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
②写作手法:都借助梦境与现实 的对比表现主题。
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上阕:描述军旅生活 挑灯看剑 沙场点兵
下阕:描写战斗场面 马作的卢 弓如霹雳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
一、预习交流
1.认识作者。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秋瑾的家庭: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秋瑾的创作: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220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15首,共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
后期:1904-1907 抒发革命豪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2.背景资料。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
二、朗读正音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wèi)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shì)。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n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mǎnɡ)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三、感知词意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四、整体把握
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五、探究赏析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试简要分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在词中的作用。
明确:在内容上,这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在结构上,渲染气氛,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3.品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4.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
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你觉得写得如何?说说理由。
明确: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喊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心声;用“身”与“心”的对比,突出了英雄气概;用“身”与“心”的近音,“烈”与“列”的同音,形成了整齐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使人一咏不忘,成为震撼心灵的警策名句。
6.怎样理解“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明确:“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赤诚。“因人而热”是指诗人十分热情,有一副热心肠,为人排忧解难能竭尽全力而不辞,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
7.怎样理解“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明确:“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这样的人岂能了解忧国如焚的作者的内心世界?“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用以自比。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
8.你从“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获得哪些启示?
明确:(1)要有远大的理想。
(2)人在遭遇挫折时,需要有承受磨难的勇气,将磨难当成是一种人生历练,正如苏格拉底所说“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9.在下片中,作者为什么会“青衫湿”
(用典。典出白居易在船上听到琵琶女讲述经历,联系到自己的不幸遭遇,泪水湿透身上的青衫。形容悲伤到极点。)
明确:因为作者虽是女子,“心却比,男儿烈”,世间的凡夫俗子,谁能知晓自己的理想抱负 英雄人物在失意潦倒、前途黯淡之际要经受诸多折磨。世界这么大,可哪里能寻觅到相知相愁的知音呢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
10.词的上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上阕:关注民族危亡,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下阕: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
六、本词小结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七、拓展延伸
对比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
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八、随堂练习
1.按要求填空。
(1)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2)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蔑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篱下黄花开遍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2)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作用?
本词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3)本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词多豪放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属于豪放风格作品。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3.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句中终破楚指的是词人想冲破家庭的牢笼。
B.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此句写词人虽然过着贵妇的生活,但她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
C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词人想到离家之后知音难觅,心中顿生后悔之情,禁不住伤心落泪。
D.这首词格调高昂,语言刚建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
板书设计:
满江红
上阕:回顾过往生活——苦闷、不屑
下阕: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