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4:48: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短文两篇》
核心素养: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
2.分析作者的反驳思路。
3.掌握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重点:分析作者的反驳思路。
难点:分析作者的反驳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聆听了培根对读书的高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二、预习交流
1.解读文题。
【文题】不求甚解
【释 义】甚:过分;解:了解,理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属褒义。现在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出 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作者作品。
马南邨(cūn),原名邓拓。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zhá)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
3.正音释词。
(1)读准字音
不求甚解( )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死抠( )
(2)词语解释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4.知识链接。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2)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
三、自读课文
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会意)。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阐明应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
第八段:以陆象山的话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正确。
第九段:提出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本文反驳的是哪种错误观点?作者在文中拿什么来反驳对方的?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第一部分(第1段) :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2~4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段):提出虚心“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第9段)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在批驳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明确: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五、内容解析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4.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5.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6.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明确: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结论
7.你对本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明确: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8.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首先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六、合作探究
1.对“不求甚解”与“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更支持哪个?为什么?
明确:我更支持“不求甚解”。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不应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我更支持“求甚解”。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如此循序渐进,才能学有所成。
2.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1)在内容和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①都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
②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不求甚解》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在内容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采用的是立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采用的是驳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在语言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不少名言警句。
不同点:《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举例时语言简洁,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不求甚解》则明白如话,列举事例时语言详细些。
七、课堂小结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示例:“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多用于哪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航船向前发展。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可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也可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九、随堂练习
1.下列句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2.对下列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2)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4)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A.(1)并列;(2)因果;(3)转折;(4)递进
B.(1)递进;(2)假设;(3)递进;(4)因果
C.(1)并列;(2)假设;(3)转折;(4)因果
D.(1)递进;(2)因果;(3)递进;(4)转折
3.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一般人常常以为”“经验证明”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2)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3)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十、作业布置
请你结合文中提出的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和同学们分享经验。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