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山水画的意境》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4: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山水画的意境
核心素养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思路和结构。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探究意境和山水画的关系。
二、内容解析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点明作者的观点,揭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什么是意境?第二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问题的答案。
3.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摄影作品是对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山水画主要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触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4.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要寓情于景。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二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诗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极言山高,反衬了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表面上是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写众山之坚固坚强,实质上是写红军崇高、坚韧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6.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第③段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用诗歌的意境论述山水画的意境,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把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④段以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三首》为例,进一步说明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从而论证了意境是诗画的灵魂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⑤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9.第⑦段强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⑦段强调写景是为了要写情。首先提出观点:写景是为了要写情,然后论述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站得高于现实,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最后列举毛主席《沁园春·雪》开头几句词来证明这个观点。
10.怎样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验,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11.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的例子,论述山水画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列举荆浩画松树的事例,再从反面列举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事,论述了不能深刻认识对象,就不可能创造意境。
引用论证:引用四川人对四川不同地区风景的概述,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12.讨论:“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创造意境要有强烈深刻的情感”。说明了对景物的深刻感受,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对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这是对上文的补充,是论证更全面。
13.引用杜甫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证了意匠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14.作者是如何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
明确: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就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15.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明确: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明确:①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还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③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
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确:《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2.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3.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四、拓展延伸
“思考探究”三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明确: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明确: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明确: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明确: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五、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六、本课小结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七、随堂练习
1.请结合课文,补充下列思维导图。
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怎样获得意境?
③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2.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已经也就落了空。
②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还需要意匠。
3.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4.如何把握诗中的意境呢?欣赏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填写。
洞庭湖/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抓住“湖光、 秋月 、无风、 白银 、 青螺 ”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前两句用 拟人 手法写了洞庭湖的美丽宁静;后两句用 比喻 手法描绘了洞庭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八、作业布置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示例:学以致用,品诗词“意境”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评:“枯藤老树昏鸦”荒凉的景色,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凉凄苦。“小桥流水人家”以清幽温馨的景色,反衬游子的无限乡愁。“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老马,显示着游子的寂寞愁苦。“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道尽天涯游子的辛酸。
总结:写景就是写情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