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无言之美
核心素养: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1: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问题2:作者为什么不说出这其中的“真意”?
无言之美。
二、预习交流
1.文题解读。
“无言”本指不说话,文中指适当“留白”,含蓄不露。标题言简意赅,揭示了本文的论题和主旨。
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经表现的一部分,而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无言之美,在于有太多留白地带和想象空间,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回味。
2.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3.字词检查。
(1)订正字音。
意蕴(yùn) 缥缈(piāo miǎo) 附丽(fù) 铢两悉称(zhū chèn)
惟妙惟肖(xiào) 寂寥(liáo) 渊穆(mù) 信手拈来(niān)
臭
(2)词语释义。
附丽:附着,依附。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称,相当。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词语辨析。
“瞬息万变”和“变幻莫测”两个词都有变化较快、较多的意思。“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多端,难以揣测,没有规律可循。
三、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注意积累生字词,结合注释和阅读提示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试着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2.划分层次。
第1部分(1—2)阐述要论述的问题:言不能完全达意。
第2部分(3—6)提出问题——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尽善尽美。
第3部分(7—12)分析问题——以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为例,具体论证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
第4部分(13)得出结论——归纳以上实例,得出鲜明论断。
五、内容解读
(一)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真理的声音是微弱的,孔子说了,可是没有人在听,或者仅仅是表面上在听,即使听了,也没有人去做。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真理的声音很微弱,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还是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够阻挡。
2.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二)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三)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只能近似。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2.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明确:☆“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3.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以言达意”比作“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说明了“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四)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五)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接下来以文学为例,他是如何论证以言达意的?
明确:文学中的以言达意→意象和语言要尽善尽美→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2.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教材第 79 页旁批)
明确: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不说谎包含有两种含义:一、真实表达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把想说的话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这里指美术作品要讲究真实性,虽经过画家理想化改造,加入创作者的人格,但美术创作时不能夸大渲染,改变其真实性,要表现真情实感。
3.完全的传情达意指哪两个方面?
明确: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六)读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
第6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文学是否应当追求所言(所写)与所想完全一致
(七)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明确: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2.作者认为文学作品“要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才能引起美感”。后来又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达到“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仍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退一步讲,就算言完全能尽意,也不必要做到这一点,因为“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无言之美”更难能可贵。
(八)读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从第8段开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④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2.作者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对比,说明了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
3.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摄影家和美术家创作时所用材料和用具不同。相片较图画更“和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毫无错误。图画就不然。
第二,技术、手法不同。美术家创作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摄影家面对的是客观真实世界,傲壁他取景时增加或减少画面物体即可。
第三,美术家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深刻。
4.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先对比相片和图画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提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画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九)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论据:①《论语》: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雪;《读<山海经>》
③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⑤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⑥陶渊明《归园田居》
⑦杜甫《后出塞》
……
2.作者通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观点。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选择一句你熟悉的诗句进行分析。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明确:文学上的“无言之美”: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赏析李白的《怨情》
诗的前两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透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赏析《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
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另外,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十)读第10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从音乐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无声胜有声,不必追求“尽量表现”。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论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济慈《希腊花瓶歌》
(十一)读第11、12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从雕塑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观点:含蓄不露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
论据:(1)“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2)希腊雕刻家抓住人物“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来雕刻,含而不露,避免了“挣扎呼号”的直露,反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十二)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研读最后一段,说说“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明确:“无言”不仅仅指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指在表现客观对象的美时,并不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而是含蓄不露,留下空白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无言”美在含而不露,给欣赏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使其产生真切深刻的美感体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最后一段中作者不主张“吐肚子”,与前文的表述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面的“吐肚子”强调的是“和自然逼真”,要把想说的都要说出来。这是做到尽善尽美的条件;这里的不“吐肚子”强调的是艺术要懂得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侧重点不同,故不矛盾。
六、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2.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3.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组织语言,把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写下来。
明确:“无言”不是不用语言表现,只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猜,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引发欣赏者想象,体会更微妙更深广的内容。这样一来,欣赏者体会到的美感更浓更令人难忘,这就是“无言之美”。
七、拓展延伸
1.说说你品味到的“无言之美”的绘画的例子。(PPT)
2.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的“无言之美”的某段文字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3.学习本文后,畅谈你在欣赏艺术作品或写作方面的感受。
明确: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关注有形有象的部分,而且要关注艺术的“无言”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匠心,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我们在写作或艺术创作时,要注意留出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的地方,创造出艺术的“无言之美”,增加艺术创作的情趣。
学习本文之后,我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和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各种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并用自己了解的艺术欣赏形式去理解新的、陌生的艺术形式。
八、质疑问难
1.同学们再读《无言之美》,尝试质疑一下:哪些观点你有疑问?哪些论述你觉得有漏洞?
老师质疑: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你的疑问……
2.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说说你们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明确:
观点一:我认同。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九、写作特色
1.论据丰富,典型有力。
本文作者“信手拈来”的美术、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的实例,涉及不同门类,有中有外,不仅数量丰富,内容翔实,并且无一不指向“无言之美”这一中心。例如第9段连续列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例子,对其进行“演义”和“玩味”,从而论证“尽量表现”不如“含蓄”更有味更真切更动人,颇有说服力。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1)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片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的流露和含蓄的比较等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3)引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的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省试湘灵鼓瑟》《登幽州台歌》《归园田居》《后出塞》等文学作品中的诗文加以分析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
3.深刻严谨,平实洗练。
本文由《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引申到对美术作品中“无言”的理解,否定了“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的观点,以多个美术方面的例子为依据,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颇具独特性和深刻性。在论述过程中则十分讲究用语的严谨准确。例如,“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中的“完全”、“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中的“稍”等,都用得极有分寸,经得起推敲。
作为一篇学术著作,本文深入浅出,洗练明白。一方面,作者用了不少诸如“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稍有美术口胃的人”等口语化的表达;另一方面,作者在读者有可能产生理解障碍之处常常加以适当的解释,如第5段“要‘和自然逼真’……毫无余蕴”,第13段“换句话说”等,都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十、课堂小结
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中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广阔的,如果仅仅流于表面,不加深思,就可能与经典失之交臂。
十一、教师寄语
天地不言,而有大美。世界因不完美而完美。我们要于天地不言之处,寻找希望,创造自已更美好的未来!
十二、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diān。”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譬如( ) 狗吠( ) 桑树diā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栩栩如生”中“栩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
B (原文为“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原文讲“值得玩味多了”,选项只说“稍有内涵”。)
3.阅读课文①-⑦段,回答问题。
(1)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2)古诗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作者(出处) 代表作 思想感情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① ________
② 《望月有感》 倾诉离乱之苦。
《诗经》 ③ 曲折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3)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5)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答案】
1.D
2.①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②白居易③《蒹葭》
3.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4.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5.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十三、作业布置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本书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无言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