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同步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同步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4:48: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短文两篇》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藻饰(zǎo) 狡黠(xié) 傅彩(fù)
B. 诘难(jié) 咀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
C. 滞碍(chì) 阐证(chǎn) 幽居(yōu)
D. 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
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采藻饰 D.粗暴 劝戒 诸如此类 不求甚解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作者是弗朗西斯·培根,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
B.“走胃又走心,成了爆款美食纪录片共同的圈粉因子。”这个句子中,“共同”是定语。
C.“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这是一个承接关系的复句。
D.“欣然忘食”“非常清楚”“了解大意”“咬文嚼字”这四个短语分别是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 C.湮没 耽误 对于 D.淹没 耽搁 对于
6.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循规蹈矩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B.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C.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 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做学问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钻研,一天天地积累,才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用品,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分发到各社区。
B.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
C.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D.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8.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比喻;(2)排比;(3)比喻;(4)引用
B.(1)比拟;(2)反复;(3)夸张;(4)比喻
C.(1)对比;(2)排比;(3)比喻;(4)拟人
D.(1)比喻;(2)反复;(3)夸张;(4)引用
9.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11.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由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将读书活动搬至“云端”,举办了“云阅读”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3分)
(1)根据以下图表数据,概括你所获得的主要信息。(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以上信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为“云阅读”活动设计了一张宣传画,请你用一段话描述画面。要求:35字左右,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3)学校邀请嘉宾做“云阅读”演讲,请用连线的方式为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演讲主题。(4分)
图书馆馆长 陪伴,为爱共读
学生家长 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知名作家 让书香温暖心灵
心理医生 阅读和写作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刘永红(10分)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二)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韩浩月(11分)
①作家是最该有书卷气的一群人。过去的中外作家群,大多都是身带浓浓的书卷气的,海明威、托尔斯泰、沈从文、钱锺书、鲁迅……几乎有一个算一个。如果尝试在还活着的当代作家身上寻找书卷气,不是没有,而是不多。书卷气就这样从一个群体身上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②我经常接触一些读书人:读的书挺多,各有所长,但依然没有明显的“书卷气”。以我为例,我偶尔对着镜子试图说服自己——这是个读书人,内心却很难承认,因为表情里有焦虑,眼神里有浮躁,性格里有戾气,尽管用了十八般武艺去“镇压”,但还是不行。读书人该有的视野的开阔与远大,内心的安宁与淡定,都远远不足,仍然是一粒飘在这个喧嚣时代的尘埃。
③书卷气并非读书就能带来的,它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结合。内在格局不说了,这个很难说清楚,也没法给出标准要求;外在本领则可以一五一十地拿出来,简化为七个字:琴棋书画诗酒茶。前五项本领基本丢了,酒和茶倒被传承了下来,只是很多时候也是瞎喝,连“借酒浇愁”的境界都达不到,茶也难品出多少滋味。
④外出参加活动,我被别人当成“文人墨客”。每当活动进入“题字留念”这一环节时,我总是“仓皇出逃”,万万不敢在人家精心准备的上等好纸上留下别别扭扭的字迹。要知道,能写一手好字,在从前是读书人的标配。即使历史上那些名声不好的读书人,字拿出来,也往往令人赞叹。
⑤书卷气真的不单是一种气质,它更像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还要经受得住天性的考验。有些人天性不好,伟大的人格经常被邪恶的天性给淹没了;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琴棋书画这四样,哪样不得浸淫十年以上
⑥所以,书卷气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以前的读书人,有的是时间,木心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说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后期的事情了。再往前推,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对读书人来说,时间更是富裕,就算是埋首故纸堆也埋得起。但凡有些灵气,读书人都不会读成书呆子,而会成为受尊重的“社会贤达”。
⑦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少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有关系。在当下,谁敢说能够单凭写作或者“贩卖”大脑里的那些知识养家 除了走到塔尖上的少数著名作家,绝大多数读书人还得用另外一项技能糊口。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休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便也干脆不要了。
⑧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见书卷气是写在脸上的。但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人说“读什么内容很重要,通过什么介质读不重要”。这个说法成立,“读屏”只要读的是精品、经典,是有体系、有思考的内容,一样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信息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也中了招。
⑨眼下我们意识到书卷气很重要,是因为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记忆太过深刻,并且时常让我们觉得,书卷气虽然抵御不了被时代车轮碾轧的痛楚,但起码会带来一点安慰。
⑩为了这点安慰的光亮,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书卷气,开始寻找具有书卷气的人。一名演员拥有书卷气,他便拥有了更好的接戏机会;一个普通人拥有书卷气,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欣赏。
(11)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要知道,读书人丢了书卷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无奈而悲哀的事情啊。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4日,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2分)
2.作者认为现在的读书人丢了书卷气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3分)
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让自己身上多些书卷气。(3分)
(三)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15分)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选文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 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 下面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3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 D 解析:A.“狡黠”的“黠”应读“xiá”;B.“咀嚼”的“嚼”应读“jué”,“味同嚼蜡”的“嚼”应读“jiáo”;C.“滞碍”的“滞”应读“zhì”。
2. C
3. C 解析:A项要把“子自知”后的逗号移到引号外面。B项将“三、五”之间的顿号去掉,在此是表示约数,不用顿号。D项去掉书名号。
4.B 解析]:A项,“美国”应为“英国”;C项,“承接关系”应为“转折关系”;D项,“欣然忘食”是偏正短语。
5.D 解析: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耽搁:耽误,搁置、停留。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对于:表对象。关于:表关涉。根据语境意思,应该选D项。
6.A
7. D 解析:A项,不合逻辑,“拼图、棋类、卡拉OK”不是体育用品;B项,“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没有和“回答”相对应的宾语中心语,可以在“各种关系”后加“的问题”。
8.A
9. D
10. D 解析:《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11.(1)①在不同阅读形式中,电子书阅读很受青睐。②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来说,电子书和有声书阅读月使用频次较高。
结论:当下,人们阅读的形式更多样化,数字化阅读的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2)示例:画面中的人或坐、或立在书本之上,就像骑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享受着云端阅读的快乐与闲适。
(3)图书馆馆长——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学生家长——陪伴,为爱共读
知名作家——阅读和写作
心理医生——让书香温暖心灵
二、
(一)
1.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意近即可)
2.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以上任一答法均可得满分2分,意近即可。)
3.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意近即可。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第二问从论据或论证方法的角度回答对论点的证明作用均可)
4.D
(二)
1.读书人要有书卷气。解析]:中心论点常常出现在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文题《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提出了问题,结合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可概括出中心论点:读书人要有书卷气。
2. ①时间不够用;②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③更多的人开始“读屏”,重复信息及无用信息让人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解析:根据第⑥段中的“所以,书卷气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第⑦段中的“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少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有关系”,第⑧段中的“更多的人开始‘读屏’”和“重复信息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3.比喻论证。把“我”比作“一粒飘在这个喧嚣时代的尘埃”,生动形象地表明“我”在这个喧嚣时代焦虑、浮躁,缺少开阔与远大的视野,缺少内心的安宁与淡定,缺少读书人该有的书卷气。
4.①阅读与思考相结合;②拥有高尚、悲悯、关怀他人的人格;③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多读纸质书,多读经典,少“读屏”。
解析:根据第⑤段中的“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第⑧段中的“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信息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也中了招”进行概括即可。
(三)
1.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对阅读的作用的论述。
2.会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3.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4. B
5.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恢复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