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同步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同步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4: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无言之美》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8分)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至,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xù( )暗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才能引人人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 )弱。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含xù(________) 薄(______)弱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_____ 改为_____ _____ 改为_____
(3)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相应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
(4)“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根据语段“弹性”指的是“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接一点。(径直,爽快,不绕弯子)
B.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这里专指绘画)
C.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善尽美。(附着,依附)
D.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这里指极其美好)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正是清风送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走过场。
C.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然之感。
D.每一个信手拈来的从容,莫不来自厚积薄发的沉淀。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祭祀的土地神是“社”,谷神是“稷”,后来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B.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C.“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D.“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一句中的分号应改为句号。
5.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
(3)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    )
6.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3分)
(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__________)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__________)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__________)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担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   D.⑥⑤③④①②
8.下面句子表达的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的道理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三缄其口。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 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10.填空。(5分)
(1)《无言之美》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作者朱光潜,安徽桐城人,________家、翻译家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________》《西方美学史》等。
(2)________________,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
(3)落日照大旗,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后出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1.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8分)
【诗词之美】
(1)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词语?为什么?(2分)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____青。(A.松枝 B.柳条)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2分)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雕塑之美】
(3)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4分)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分)
谈美感教育
朱光潜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有改动)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2.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2分)
3.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3分)
4.请为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5.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3分)
(二)类文阅读(13分)
无言之美 
张楑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摘自《感动人生》)
1.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分)
2.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3分)
3.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横线的“另一种美丽”?(3分)
4.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3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蓄、 bó (2)至 致 倏 疏 (3)若即若离 (4)无言之美
2. 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B.“美术”在这里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不专指绘画。故选B。
3. C 【解析】“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用于形容柳树这一生命体不恰当。
4.A 【解析】  B项,古代的“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而赠序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阐明作者的某些观点,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C项,“并列关系”应为“递进关系”。D项,句中的分号使用正确。
5.(1)排比、对比 (2)引用 (3)反问
6.(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7.D 【解析】 本语段的中心话题是“留白”。其中,⑥句总说留白的作用;⑤句承接⑥句,说明中国画的布局;③句承接⑤句中的“美妙的意境”,突出人们的感受;④句提出生活中的留白,紧承③句;①句解释生活留白的原因,紧承④句;②句解释“生活留白”后的生活状态。故正确的排序为⑥⑤③④①②。
8.C【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无言之美”就是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而不露。或者“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A.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这是一种无言之美;
B.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
C. “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与“无言之美”无关。 D. 不开口表白,情意越浓。体现了一种无言之美;故选C。
9.D【解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B项错在“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特点,杜甫诗句作者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是无中生有。
10.(1)美学家 谈美(2)微雨从东来 (3)马鸣风萧萧 (4)别有幽愁暗恨生
11.(1)B 这是一首送别诗,“柳”与“留”谐音,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故选“柳条”。
(2)展想象感悟意境 (3)①从 雕像 ②智慧 的感觉
【解析】(1)出自盛唐李白的《劳劳亭》,“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既然是送别诗,那么就应该选“柳条”,古人历来就有“折柳送别”一说,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2)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如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是由“读诗文”与“传承国学”这两个动宾短语构成。下联必须符合这个要求。在内容上,要围绕“古诗文朗诵大赛”这个主题来构思。
(3)①语序不当。改为“雕像从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②成分残缺。改为“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
二、
(一)
1.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从全文看,第①段提出论点“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第②段从“求真、向善、爱美”三方面来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第③④⑤段分别论述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第⑥段发出呼吁。据此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本段的“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3.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分析句子“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的作用可以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第④段对比“我们一般人”和“诗人和艺术家”对美的不同感受,说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引用论证属于道理论证的一种,由第⑤段开头句“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可知,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这句话又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据此总结答案即可。
4.【解析】本题考查补充事实论据的能力。要根据文段的分论点或者文章的中心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文章第⑤段的主要观点是“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所举事例要能印证这一观点。
[答案] 略。
5.示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为人们所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使心灵和精神得到美好的滋养和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了解选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美感教育及其作用。然后联系生活中有关美感教育的具体事例进行阐释。比如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国学学习活动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推进等事例中,具体分析其体现出来的美感教育及其作用。
(二)
1.一是交代背景,是在天已大黑,朋友家做客时打电话;二是点题,用“不见他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来点出题目中的“无言”;三是设置悬念,接通电话而不说话,技法读者的阅读兴趣;四是铺垫,为下文写母女电话中的无言做铺垫。
2.方法:神态;分析:通过对人物神态描写,写出了朋友拨通母亲电话的满足感。
3.是一种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的亲情。
4.示例:我期中考试考的很不理想,当我垂头丧气时,同桌悄悄的在我的文具盒里放了一个纸条,上面写了这一样一句话:“同桌,你不要灰心,这次考试,你只是没有发挥好。相信你下次考试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我们一起加油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