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原卷版+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原卷版+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8:10: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______
第一单元 (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1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麋子(mí) 羁绊(jī)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āo) 行辈(háng)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g)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亢奋(k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有误,“糜子”的“糜”应读作“méi”;B.有误,“蕴藻”的“藻”应读作“zǎo”,“闭塞”的“塞”应读作“sè”;D.有误,“蓦然”的“蓦”应读作“mò”;故选C。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祛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A项“脑”应为“恼”;B项“祛”应为“怯”。C项“肯”应为“恳”。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随着管理人员的一声吆喝,热闹的讨价还价声戛然而止。
B.国庆节当天,由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客运段担当乘务的G1226次列车张灯结彩,一片欢声笑语。
C.《人民日报》对于黄渤的《一出好戏》给出了“知难而上,值得深思,潸然泪下,精彩”这14个字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
D.2018年10月11~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拿马城,飓风“迈克尔”席卷当地,大秀威力,街头一片狼藉,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陈谷的正确使用。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使用正确。B.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使用正确。C.意味深长:含畜深远,耐人寻味,意味指的是情调,趣味。使用正确。D.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句中感彩不恰当。故答案为:D。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B.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C.团结一致是能否战胜疫情的关键。
D.2020年12月23日,全国“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语文课例展示活动在江津区举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搭配不当,“节省”和“浪费”不搭配,改为: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或者改为: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避免浪费;B.缺主语,去掉“从……里”;C.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故选D。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一项是( )
A.《社戏》的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C.《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六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D.《诗经》按内容体制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故选D。
6.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
B.“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中的“两岸的豆麦”“河底的水草”“扑面的吹来”都是偏正短语。
C.“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是形容词。
D.《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A.有误,“似乎”表示不确定,不是比喻词,这个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C.有误,“朦胧”是动词,意思是“变得朦胧”。D.有误,《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故选B。
7. 将下面句子排成语意连贯的段落,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
②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④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⑤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A.⑤③②④① B.③⑤①④② C.⑤④①②③ D.③⑤②④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③是领起句,⑤点明“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②承接“文化遗产”进行分类,④①承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具体说明,即③⑤②④①。故选D。
二、语言表达。(4分)
8. 读下面两则关于周总理的小故事,假设你是周总理,你会怎样巧妙回答呢?(4分)
(1)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 ”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 ”
【答案】(1)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2)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1)要在“马路”这两个字身上做文章,可由“马路”联想到中国共产党说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样就能成功地反驳了外国记者。合理即可。
(2)周恩来总理的回答,既要能维护国家尊严,而且要巧妙,自然。可以把“低着头走路”和“走上坡路”联系起来,把“抬着头走路”和“走下坡路”联系起来。意对即可。
三、综合性学习。(15分)
9.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5分)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3分)
答: 。
【答案】一鼓作气;重整旗鼓;偃旗息鼓;欢欣鼓舞;紧锣密鼓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和运用。开放性题目,只要写出关于“鼓”的成语即可。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6分)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答: 。
【答案】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解析】读材料,并从中分析提炼要点。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答: 。
【答案】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鼓人掌教。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解析】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平时要注意积累。
四、阅读理解。(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12分)
《社戏》节选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 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3分)
答: 。
【答案】“拔”“点”“磕”“架”,这些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少年们技术娴熟、机灵能干、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情态。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及作用。
第一问:根据题干“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的提示,找到①段“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可提炼出开船的动作有:“拔”“点”“磕”“架”;
第二问:从“拔”“点”“磕”等动作连贯干脆熟练,可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少年们技术娴熟、机灵能干的样子;从“架”字面结合“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可知,生动形象地描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少年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情态。
11. 选文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表格中。(3分)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答案】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照应。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在第③段,照应前文第②段“似乎听到歌吹了”,在朝着赵庄行进的过程中仿佛听到“歌吹”,随着离赵庄越来越近,声音也逐渐清晰,猜测是吹横笛发出来的声音,前后照应;
“或者也许是渔火”在第②段,照应后文“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在朝着赵庄行进的过程中有几点火,因为距离远不能确定是什么火,猜测是渔火,在接近以后确定是渔火,前后照应;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在第④段,照应前文第②段“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前文写认为所见的是赵庄周围的景色,到看到渔火才知道之前看到的不是赵庄,前后照应。
12. 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去描写相应江南水乡的月夜?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
【答案】“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为嗅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为触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为视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为听觉。
作用:多种角度综合描写,使景物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根据②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是从嗅觉角度描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从触觉角度描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从视觉角度描写;“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可知,作者将江南水乡的夏夜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是运用了多种感觉来写景,使景物立体可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8分)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洪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答案】C
【解析】ABD理解正确。C理解错误,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并不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而是说明市声刺激、有趣,孩子们的活泼可爱。故选C。
14. 第③段中“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5分)
答: 。
【答案】这个场景描写了北平冬日的景象,营造了慵懒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与下文烤白薯小贩的吆喝声形成了呼应;表现了吆喝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解析】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这段话的中心句是: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然后以冬季为例进行说明,从“我们就说冬季了”可知这个场景描写了北平冬日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黄黄的太阳,并用了“穿过”“晒”“堆着”这几个动词,这些景物和动词给人一种慵懒、随意的感觉,而“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给人一种诗意的氛围。结合下面的内容分析,下面描写了烤白薯小贩的吆喝声,这种声音和这种环境形成呼应,从而表现了吆喝声具有“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的特点。
15. 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也有这样的效果。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任选一句)(5分)
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答: 。
【答案】示例一:A这句吆喝声里先突出了烤白薯的热气腾腾,在寒冷的冬日更加引起吃客的食欲;同时强调了烤白薯的口感和香味,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环境适合”。
示例二:B这句吆喝声连用了两个“吃啦!”对食客起到了招徕作用;同时从颜色、香味、口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在炎炎夏日带给人一种凉爽的喜悦之感,引发大家的购买欲。(意近即可)
【解析】吆喝就是现在的广告,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顾客,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A结合语境及具体词句分析,这句描述的是卖白薯的吆喝声,卖白薯的时间是冬季,因此他首先把“热”字放在最前面,突出了烤白薯的热气腾腾,在寒冷的冬日更加引起吃客的食欲;“又甜又粉,栗子味”强调了烤白薯的口感和香味,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B结合语境及具体词句分析,首先用一个“吃啦!”来吸引招徕顾客;“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从香味、口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从颜色、口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在炎炎夏日带给人一种凉爽的喜悦之感,从而引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16. 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既凄凉,又惨厉”的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
【答案】这里的凄凉、惨厉的声音恰与当时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环境相“适合”;虽然大部分市声都是给人喜悦感觉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吆唤声与人物活动、处境相融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同情;可见,作者描写的“趣”,更不单单是声音上的有趣或者字句上的有味,更是对人情的体悟和洞察,既是市声之趣,更是人情之悟。(意近即可)
【解析】北平吆喝声的特点是:①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因此这篇文章中写北平的吆喝声最基本的特定是与环境相协调。而卖硬面饽饽叫卖的环境是: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而这时候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就是非常凄凉、惨厉,这与当时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环境相“适合”。虽然大部分市声都是给人喜悦感觉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吆唤声与人物活动、处境相融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同情。意对即可。
五、作文。(共50分)
17. 阅读下面文字,按题意要求完成一篇作文。(50分)
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传统习俗”为话题,写下你的故事经验或想法。
要求:
(1)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全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解析】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个人生活见闻,围绕“传统习俗”来写作。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我们在写作之前,先要了解本地有哪些“传统习俗”,自己先罗列几个;然后再比较分析,看自己对哪个“传统习俗”比较熟悉了解,比较感兴趣。只有自己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写得精彩。接下来思考,这种“传统习俗”的来历,蕴含的意义,主要有哪些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有什么变化,或者是带来了怎样的思考等。通过对家乡“传统习俗”的写作,一定要融入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教材上我们学过的鲁迅的《社戏》,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都是表现民风民俗的优秀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借鉴的范文。
【答案】【例文】
家乡的香浪节
香浪节,又称浪山节,是我的家乡甘肃藏族自治州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七月,正是牛羊肥壮的盛夏,水草丰美,风光旖旎。藏族群众利用此时农牧活计不多的空闲,家家户户炸油果、磨炒面、宰肥羊。然后带上帐篷、炊具,骑上骏马,全家离开自己的庄户,到绿草如茵、鲜花争艳的山坡上,搭起帐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过十天半月欢娱的生活。
节日期间,静谧的大草原一夜之间支起了无数雪白的帐篷,似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白牡丹。歌声、乐声,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欢马叫声,交织在一起,把草原搅得一片沸腾。人们饮过浓醇的酥油茶,喝过甘甜的青稞酒,吃过手抓羊肉或油馍瓜果,穿着盛装,从各自的帐篷里走出来。在一片空地上,由一位有威望的人指挥,开始了各种娱乐活动。赛马、赛牦牛,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竞技活动。在开阔的山坡上,鸣枪为令,骏马如飞。牦牛疾奔,最先到达终点的健儿,将会得到一条洁白的哈达,作为胜利和荣誉的标志。赛跑,掀起了欢乐的高潮。青年、老人、妇女、儿童分组进行比赛。老人组里有80多岁的老汉,儿童组里有四五岁的“稚小鸭”,所以跑起来千姿百态,令人不禁捧腹大笑。摔跤,这可是小伙子们逞能的项目,越是顽强,越激起人们赞许的掌声。
体育节目结束以后,接着举行独具风格的文娱活动。男歌手拿着扎着红绸或羊毛的酒瓶,在场上高唱祝酒歌,祝贺“扎西”(吉祥)。唱到兴起,便扭动起舞。头一名歌手唱完,就将酒瓶传给另外一个人,谁接酒瓶,谁就要高唱欢乐的歌。女歌手则挤在伞底下,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到兴高采烈时,就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跳起舞来。夜深了,在七月七的晚上,多情的少男少女们,一对对,一双双,情绵绵,意切切,偎依私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藏族人民的香浪节也由古老走向现代化。不少牧民在香浪节期间提上收录机,搬来彩电,还有气垫床、摩托车,给这绿色的世界,揉进了现代化的色彩。
百闻不如一见,如果大家要来看看,那是最欢迎不过的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______
第一单元 (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1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麋子(mí) 羁绊(jī)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āo) 行辈(háng)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g)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亢奋(k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祛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随着管理人员的一声吆喝,热闹的讨价还价声戛然而止。
B.国庆节当天,由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客运段担当乘务的G1226次列车张灯结彩,一片欢声笑语。
C.《人民日报》对于黄渤的《一出好戏》给出了“知难而上,值得深思,潸然泪下,精彩”这14个字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
D.2018年10月11~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拿马城,飓风“迈克尔”席卷当地,大秀威力,街头一片狼藉,令人叹为观止。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B.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C.团结一致是能否战胜疫情的关键。
D.2020年12月23日,全国“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语文课例展示活动在江津区举行。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一项是( )
A.《社戏》的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C.《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六义”。
6.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
B.“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中的“两岸的豆麦”“河底的水草”“扑面的吹来”都是偏正短语。
C.“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是形容词。
D.《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7. 将下面句子排成语意连贯的段落,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
②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④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⑤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A.⑤③②④① B.③⑤①④② C.⑤④①②③ D.③⑤②④①
二、语言表达。(4分)
8. 读下面两则关于周总理的小故事,假设你是周总理,你会怎样巧妙回答呢?(4分)
(1)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 ”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 ”
三、综合性学习。(15分)
9.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5分)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3分)
答: 。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6分)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答: 。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答: 。
四、阅读理解。(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12分)
《社戏》节选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 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3分)
答: 。
11. 选文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表格中。(3分)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12. 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去描写相应江南水乡的月夜?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8分)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洪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14. 第③段中“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5分)
答: 。
15. 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也有这样的效果。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任选一句)(5分)
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答: 。
16. 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既凄凉,又惨厉”的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
五、作文。(共50分)
17. 阅读下面文字,按题意要求完成一篇作文。(50分)
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传统习俗”为话题,写下你的故事经验或想法。
要求:
(1)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全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