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
2.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
3.分析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
4.学习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学习目标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国家需要行动,他便行动于最前方;民族需要思想,他便思考在最远处;
他是一个超级旅行家。不辞辛苦,一生四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六次横渡大西洋、先后到过美国、英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十五次到日本......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圈。
成功秘诀:虽然偶尔被失望绊倒,但一直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
他人评价:“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
导入新课
1.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
(1866.11.12-1925.3.12)
个人简历
姓名:孙文(1866-1925)
别名:孙中山,中山樵,号:逸仙
籍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职业:医生、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临时大总统
爱好:爱听太平天国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经历:
1866年出身于广东香山(今中山)。
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
14岁到檀香山就学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
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
26岁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今港大),考试成绩为“最优异”。
1892年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思考:阅读教材“人物扫描”,为什么孙中山要弃医从政?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人物简介
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早年孙中山在行医实践中得出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思想变化
2.早期孙中山的思想变化
少年孙中山
变化一:弃医从政(医人-医国)
提问:下一步他如何去医国?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思想变化
3.孙中山医国之效法日本(分析医国的方法,结果如何?有何认识?)
提出变法自强,遭到拒绝。
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变化二:改革到革命
如何革命?
美国檀香山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4年11月
兴中会部分成员合影
指清朝满族统治者
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
兴中会
时间:
地点:
宗旨:
纲领:
地位:
目标定好了,下一步该怎么走?
广州起义
准备:
时间:
地点:
人物:
目的:
结果:
1895年
广州
孙中山、陆皓东等会党人员
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陆皓东
(1868—1895)
“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广州起义
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
建立革命据点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孙中山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1896 12月后,常住大英博物馆研读书籍,探求救国真理
1897 7月,赴加拿大,在华侨中进行革命活动
1898 春天,在日本东京进行革命活动
1899 春至夏,往返于日本的东京、长崎、横滨等地,宣传革命
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
愈挫愈奋,
再接再厉!
——孙中山
流亡日本的孙中山(中)、陈少白(左)、郑士良(右)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流亡救国
筹款、起义、失败、流亡、宣传、再筹款、再起义,在屡败屡战的奋斗中,在5次环行海外各国的宣传中,在无数次的死亡威胁和穷困潦倒中,孙文这个名字随着清政府赏价格的提升而日益为人们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个医国者百挫不折的精神所感动。
多年的发展,革命力量遍布全国,但起义屡次失败,这其中的问题出在何处?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
《辛丑条约》签订
群众基础: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涨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背景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公历未名,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
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革命军》
我们要想拒洋人,
只有讲革命独立。
——《警世钟》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条件:
从1894年到1905年,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由于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了。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华兴会,由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留日学生在长沙组织成立,黄兴任会长,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革命团体。
光复会,由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等在上海组织成立,蔡元培任会长,是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势力最大的革命团体。
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华兴华和光复会影响最大
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全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
领导基础: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条件: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代表约一百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今日无数的外族,都要灭我们这一族,我们四万万人就合做一个,尚恐怕敌他不住,怎么一起是一起的,全不相关?等到各起都灭完了,难道你这一起保得住么?依了鄙人的愚见,不如大家合做一个大党……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中国同盟会 时间
构成
政治纲领
领导
刊物
性质
1905年8月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油画《同盟会成立》(局部)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2.同盟会的成立
性质及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奋斗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统一的领导:中国同盟会
2、奋斗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中国同盟会时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到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孙中山选集》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
推翻清朝统治
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封建君主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国民共享社
会进步善果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民权主义
缺乏彻底解放人民群众主张,后被独裁者利用成为独裁的工具。
民生主义
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方法,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同盟会和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局限性
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地位: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图为孙中山先生遗容。
1894.6
1895
1901
1896
1898
1900
1905
1894.11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潮流
1887
《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西医书院毕业
谋求救国大计
成立兴中会
广州起义
上书李鸿章
遭到拒绝
伦敦蒙难
1903
章、邹、陈著书
筹划惠州起义
成立同盟会
第一个革命团体
第一资产阶级
革命派领导
第一个革命政党
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孙中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3)孙中山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4)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称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话 中 有 话----伟 人 不 在,精 神 永 存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和平、奋斗、救中国。”
“天下为公”。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舆论宣传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迅猛发展。下列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是 ( )
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②《革命军》③《警世钟》 ④《变法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10年春,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华兴会
3.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此“机关刊物”指的是 ( )
A.《知新报》 B.《国闻报》 C.《时务报》 D.《民报》
A
B
D
检测提升
4.八年级的同学在学完“中国同盟会”的内容后,整理的笔记如下,其中有一项错误,请你找出来 ( )
A.目的:集中全国的革命力量B.建立:1905年8月,孙中山
C.性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D.作用:推动了革命运动发展
5.下面史料反映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①民族 ②民权 ③民生 ④民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A
C
A
6.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A.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B.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图强
C.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7.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8.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9.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B
A
中考链接
1.蔡元培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末竟之功。”挽联中的“先生”的活动不包括
A.领导辛亥革命 B.提出“三民主义”
C.创立兴中会 D.建立华兴会
2.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A.变法救国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扶清灭洋
D
C
3.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开发三峡的构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共合作思想
C
4.孙中山(1866—1925)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据此可知,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B.开展革命活动,发动武昌起义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创办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战争
A
5.《说国民》一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今试问一国中,可以无君乎?”并直接痛快地回答道:“可。”接下来又提出:“试问一国中,可以无民乎?曰:不可……故国者,民之国。”据此推断,该文章的作者主张(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抵御西方列强入侵
C.维护清王朝统治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A
6.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指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宣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D
7.《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都属于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不同的救国实践
C.都加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B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早期革命:
发展:
同盟会:
影响: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医人——医国
变法——起义
兴中会、广州起义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革命团体的建立(华兴会、光复会)
时间:1905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机关报刊:《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
板书设计
孙中山
成立团体
兴中会
武装斗争
广州起义
传播思想
章、邹、陈
建立政党
同盟会
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
思维导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