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29 08: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知识速递】
一、生态脆弱区
1.基本概念:
(1)生态脆弱区:是指 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 、水陆交界、 、沙漠边缘等地区。
(2)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 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 、 、土壤肥力下降等。
2.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
(1)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2)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21世纪初,80%以上的 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 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基本概念:是指农区与 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 地区的过渡地带。
(2)气候影响:当气候出现冷暖、 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 的现象。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 然 原 因 降水量具 有临界性 且变率大 年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
多大风 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降水稀少,因此地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人 为 原 因 过度 开垦 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在降水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为维持生计,会扩大耕地面积
过度 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基本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 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具体措施:
措施 内容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适当人工补种植物,防沙固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使退化草场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问题驿站】
1.荒漠化就是土地沙漠化吗
2.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各地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相同吗
3.云贵高原石漠化给当地居民带来哪些危害 并提出应对措施。
【习题演练】
1.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下题。
(1)图中的农牧界线( )
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 B.是明确的界线
C.古长城位置与之关系密切 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
(2)图中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 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
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 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
2.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D、E三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之间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喀什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侧,该地区空气干燥,年降水量约在60—135mm之间。喀什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花和红枣、核桃、杏等特色林果的产地之一。表为喀什地区2000年到2016年不同等级生态脆弱性面积变化情况表。据此完成下题。
脆弱性等级 2000年 2016年 变化比例%
面积/km2 占总面积比% 面积/km2 占总面积比%
潜在脆弱区 14995.25 13.17 12464.56 10.94 -2.23
微度脆弱区 13141.51 11.54 13912.92 12.22 +0.68
轻度脆弱区 24999.98 21.95 14936.23 13.12 -8.83
中度脆弱区 47870.73 42.04 29301.77 25.73 -16.31
高度脆弱区 12866.02 11.30 43258.01 37.99 +26.69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0年和2016年微度脆弱区的面积均为最小
B.轻度脆弱区生态改善面积大于生态恶化的面积
C.中度脆弱区在此阶段生态环境的变化幅度最小
D.高度脆弱区面积增加最多,区域生态趋于恶化
(2)导致喀什地区2000年至2016年间潜在脆弱区生态环境改变的人为原因有( )
①降水增加
②封地育草
③过度放牧
④过度开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川滇农牧交错带位于中国西南部,是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主要过渡地带,是中国滑坡、山洪、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地区。川滇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在我国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但是由于农牧交错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再加上长期以来人类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对其带来的干扰,该区域不但未能有效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相反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进一步损害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1)描述川滇农牧交错带在地势、地形、气候、植被上过渡性的表现。
(2)指出川滇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的人为原因。
(3)简述川滇农牧交错带生态恶化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
(4)为了改善川滇农牧带生态环境恶化,并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地人们在逐步恢复破坏的天然森林和草地系统后,采取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方式。请在下面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作答。
①川滇农牧交错带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②川滇农牧交错带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知识速递】
一、1.(1)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农牧交错;森林边缘;(2)生产力降低;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
2.(2)草场;沙尘源
二、1.(1)牧区;半干旱;(2)干湿;牧进农退;
三、1.自然环境
【问题驿站】
1.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2.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导致了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风蚀、水蚀、沙漠侵吞,从而使土地退化。
3.危害:水旱灾害频发;土地承载能力下降,压缩当地居民生存空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贫困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治理对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等。
【习题演练】
1.答案:(1)C;(2)C
解析:(1)图中的农牧界线是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A项错误;农牧界线并不是明确的界线,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长城位置与之关系密切,C项正确;农牧界线附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D项错误。
(2)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界线附近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农耕区向牧区扩展,C项正确。
2.答案:(1)B(2)D
解析:(1)本题考查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问题。A是北方农牧交错带,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有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B位于西北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等;C位于华北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次生盐渍化、旱涝、风沙等;D、E主要位于西南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有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故选B项。
(2)本题考查生态脆弱区形成的原因。B地区位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①正确;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②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土地贫瘠、植被稀少,③④正确。故选D项。
3.答案:(1)D; (2)A
解析:(1)直接根据图示分析,东部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带提供农副产品,而农牧交错带向东部农耕区提供畜牧业加工产品,由此说明农牧交错带不可能以增加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为方向,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商品粮生产,从图中看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饲草料说明该地适合草类植被生长可建为草场发展畜牧业。故选D。
(2)农牧交错带在向东部农耕区提供畜产品,故其应是东部农耕区的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草原牧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故处于中间的农牧交错带具备东部农耕区生态屏障的功能,同样可知东部农耕区向其西部地区提供粮食,由图可知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饲草料,这一方面说明其是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农牧交错带牧草生长状况好于西部牧区,故其具有涵蓄水源的功能,可作为降水稀少的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故选A。
4.答案:(1)D;(2)C
解析:(1)由表数据可知,2000年和2016年脆弱性等级面积最小的分别是高度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故A项错误;与2000年相比2016年轻度脆弱区的面积减少,大部分转化为了高度脆弱区,生态环境并没有改善,故B项错误;此阶段生态环境的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微度脆弱区,故C项错误;高度脆弱区面积变化比例高达26.69%,增加最多,说明区域生态趋于恶化,故D项正确。故选D。
(2)由表中数据可知,高度脆弱区面积大幅增加,表明喀什地区2000年至2016年间潜在脆弱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其人为原因可排除①和②,故C项正确。故选C。
5.(1)答案:地势:我国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貌: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气候: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过渡地带;植被:常绿阔叶林与高寒草原的过渡地带。
解析:分析川滇农牧交错带在地势、地形、气候、植被上过渡性的表现,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地势:川滇农牧交错带“是青藏高原到云责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主要过渡地带”,属于我国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西侧为青藏高原,东侧为四川盆地,因此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气候:该地以西以南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以东以北地区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因此该地位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过渡地带;植被: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西侧为青藏高寒气候区,植被为高寒草原,因此该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高寒草原的过渡地带。
(2)答案: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部分地区刀耕火种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植被破坏严重;在陡坡和顺坡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当地牧民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场资源;当地农民为了薪柴大量破坏当地森林资源。
解析:“加上长期以来人类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对其带来的干扰”,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该地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植被破坏严重;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在陡坡和顺坡垦殖,会使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草场资源较丰富,对草场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资源,加剧生态退化;该地山高林密,森林资源丰富,当地农民为了获取生活能源,砍伐薪柴,破坏当地森林资源,使区域生态更加脆弱。
(3)答案: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长江含沙量增加;地表植被破坏,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态恶化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易加剧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解析:“川滇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川滇农牧交错带属于长江中上游……,该区域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随水入江,进而导致长江含沙量增加;川滇农牧交错带“是中国滑坡、山洪、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地区”,该地生态恶化,地表植被破坏,对地表的保护性变差,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表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易加剧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4)答案:①川滇农牧交错带地势垂直变化大,垂直方向特色农业资源类型多;川滇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多样,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川滇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原始,有利于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②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和就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①该地的特色农业主要与当地的地形地势相关,川滇农牧交错带,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水热的垂直变化大,垂直方向上特色农业资源类型多,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从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川滇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原始、自然环境独特、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多,风土民情多种多样,对外地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②川漠农牧交错带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从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等角度来分析。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利于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可以大大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素质的提高,对生态的保护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各种问题和灾害的发生频率减少,使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