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2.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体悟诗境。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暮江吟》,请大家回忆我们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2.在《暮江吟》中诗人白居易通过细致观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壮美画面(出示图片,板书细致观察),写下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千古名句。今天,我们随苏轼一起走进西林寺,从不同角度观察西林寺,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谁来读读课题?“题”是什么意思?“西林”什么意思?“壁”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
2. 齐读课题。
3. 昨天,同学们通过预习,有关苏轼,你了解到什么?
对呀,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苏轼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哦。
4.观看视频,了解写作背景。
三、正字音,解诗语
1. 接下来,我们就跟苏适一起走进庐山风景区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生字词:侧成峰、庐山、缘)
3. 齐读古诗。
4. 读出节奏。(指导划出节奏)
5. 谁再来试试?
四、入情境,悟诗情
(一)析诗句,赏庐山。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从中,读出几幅画来?苏轼分别从什么角度观察了庐山的景色?请在诗中圈一圈表示位置的词。(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诗意。
3.下面,我们前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诗人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4.交流、汇报。
5.通过讨论我们知道苏轼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去观察,那他看到的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板书各不同)
6.出示庐山的景色图片,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
7.理解“岭”与“峰”的不同。
(1)借助图片说说你看到的岭和峰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图片介绍)
(2)指导朗读。
通过图片,我们知道连绵起伏的是——岭,高耸入云的是——峰。请通过你的朗读把岭和峰的不同读出来?
8.借助图片,拓展想象,感受变化多端的庐山景色。
(出示各种不同的庐山景色图)如果你就站在庐山前,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会看见怎样的庐山呢?展开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站在 处看,庐山
9.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来过庐山,也用自己的诗句写下庐山不同的美。教师引读:
(1)瞧,李白站在庐山远眺,看到了一道瀑布,气势磅礴,赞叹道: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2)初夏,白居易走近庐山的大林寺,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桃花,有感而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3)一代伟人毛泽东勇攀庐山高峰,站在仙人洞题写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
(4)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的脚下,抬头仰望,啊!
庐山竹影几千秋,山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
(5)小结:是呀,每一个角度,每一个视角,都有着独特不同的感观,诗人们用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板书不同角度观察),发出的感慨自然不同。难怪苏轼看到这么秀丽多彩的庐山,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最后两句诗。
(二)溯原因,明哲理。
1.“不识”是什么意思,“缘”呢?(看不清、因为)
2.指导书写“缘”。
3.这两句诗什么意思?(指名说)
4. 苏轼明明是身在庐山,为什么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5.引读,出示句子:
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 。
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 。
6.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幅字画,来理解整首诗。
五、明诗理,识理性
1.苏轼写这首诗仅仅是想告诉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不同吗?为什么站在庐山之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是,同学们你可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古到今一直沿用,难道只是形容庐山时才用吗?对的,苏轼想告诉我们的不是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还有对待各种事物的时候要怎么做?)
(1)小结:(出道理:对待不同事物有不同看法)
(2)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很多的事,比如:当你和同学间产生了矛盾,争吵起来,你会有哪些办法解决?
(3)小结:(出道理:对待不同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法)
2.之前我们了解过,苏轼的写景诗有几个特点。有的是重现自然之景,有的则体现诗人的情趣,还有的则是富有哲理。《题西林壁》则是属于有哲理的写景诗。苏轼与其他游览庐山的人不同,在沉醉于千姿百态、云蒸雾罩的美景的同时,还能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告诉我们面对问题,不可深陷其中,只有站在客观的角度,才可把握全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六、会诵读,品诗韵
1.同样是写诗,与苏轼同一时代,并且与之有着“不解之缘”的王安石也曾写过一首诗,题为《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不仅写了飞来峰的高,还写出了作者面对改革,立志图新的豪情壮志。
2.就让我们随着苏轼一同再去饱览庐山优美的风景吧!(配乐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