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出塞》《凉州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边塞诗特点,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诗意。
3.对比阅读。通过抓关键词“秦、汉”“月光杯”“醉卧沙场”等,想象画面感悟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研学单,抓关键词“秦、汉”“月光杯”“醉卧沙场”等,想象场景,感悟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抓住边塞特有的自然景物、生活场景感悟古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以信为线”牵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初识书信。
书信自古以来是联系亲朋好友的纽带。特别是在古代战争时,一封信牵动一个家庭的心呀!有一位诗人,经常在内地和边关穿梭,成了边关将士的信使。说说你了解到的王昌龄。
2.认识诗人。
3.理解诗题。
板书课题,读课题。
(1)理解诗题“出塞”。
借助研学单,知道“塞”有三种读音。在本诗中是边界、边关、边境的意思,根据句义定音很快选择了它的正确读音。
(2)理解“凉州词”。
4.认识边塞诗。
二、“课前预学”交流—— “三步”读诗,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借助研学单课前预学检查生字词学习。
2.指名朗读古诗,纠正字音。
(二)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1.指导学生给古诗划分节奏。
2.按照节奏划分,再读古诗。
(三)三读古诗,了解诗意。
过渡: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懂古诗有什么好方法呢?
1.引导回顾理解诗意方法。(借助注释、插图、资料等)
2.说说你借助了什么方法,理解了那句诗意?生交流反馈。
小结:巧妙运用方法就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诗意。
三、“课中助学”精读——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一)借助表格,梳理相同。
巧用方法,我们理解了诗意,请完成课中助学任务一,找出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1.生自主完成。
2.指名汇报。
(二)巧用步骤,感受不同。
请同学们完成课中助学任务二:“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悟诗情”走进当时的场景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
1.抓关键词, 品诗境。
(1)品读“秦、 汉”两字,感受到战争时间长。
自秦朝开始到汉朝再到唐朝,这千百年来,战争从未停止过。这一“秦”一“汉”,跨跃两个朝代,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休止。
(2)品读“明月”感受到夜晚边关的苍凉。
小结学法:在这里,我们抓住了明月、边关等自然景物描写,感受到了大漠的清冷与荒凉。
2.想象画面,悟诗情。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系的边关,也照耀着边关的将士,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预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想象月下边关将士的生活。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那一轮明月也是家人对征战沙场的亲人的思念!
白发苍苍的父母殷殷期盼他们的儿子归来,却依然是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望眼欲穿,盼着他的丈夫归来,却依然是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夜夜啼哭,思念他的父亲归来,却依然是_______________。
小结:我们抓住“明月”这个边塞自然景象,想象关边战士们的生活,感受将士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3)借助资料,感受残酷。
a.观看视频,了解时代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
b.资料袋:王昌龄所处的盛唐时期,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无数青春生命葬身黄沙大漠,无数家庭破碎凄清。
(4)解读心愿,感悟诗情。
过渡:这是多么英勇的将士啊,他们把对国家的爱,对亲人的爱都凝聚在这荒凉、冷清的边关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期待国家启用良将,保家卫国的心愿。
a.资料袋。
b.学习新的修辞手法。像这种引用古代我们熟悉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愿望,称为引用典故。
诗人是多么的渴望朝廷能够起用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良将,带领大家保家卫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渴望。
(三)方法迁移,合作学习。
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凉州词》,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口头完成课中助学任二内容。
2.代表交流发言。
(1)抓关键词,感受边塞军营生活的不同。
品读“ 葡萄美酒”和“夜光杯”,感受战士们生活的不同。
(2)想象画面,感受战士们不同的心理。
“醉卧沙场”想到将士们哪怕是喝醉也要打败敌人这是多么豪放的气概,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
四、“课后延学”实践——寄情书信,升华情感。
同学们,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到唐朝以来,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如果此时的你是一名边关将士,想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你会写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后把你想对亲人说的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
话边塞英雄 品家国情怀
——对比阅读《出塞》《凉州词》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进行编排,选文都是讲历史英雄的豪迈气节,旨在带领孩子们感受爱国之情。基于任务群的引领,《出塞》《凉州词》同为唐朝诗人所作,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类似,作为子任务放在一起组读学习较为适宜。
我以书信为线索,创设贯穿全文的情境,借助作业设计“课前预学-课中助学—课后延学”辅助教学。借助课前预学,我以诗题中“塞”字为切入口,了解诗人及边塞诗的特点,读懂《出塞》《凉州词》的题意。接着通过“三步”(读准、读通、读懂)进行有层次的朗读指导,降低学生对于学文的难度,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在感受两首古诗的不同点时,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来进行,走进当时的场景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 如:我通过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秦、汉、明月 边关”,出示画面的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品读诗境。让学生通过抓住景物“明月、边关”,体会到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是“冷清、孤寂”。在比较阅读,学法迁移学习《凉州词》中,抓“月光杯”“醉卧沙场”等词中想象边塞将士的生活场景,并与《出塞》中的场景对比:洒脱的场景、豪迈的气氛,感受不同诗人却有同样的家国情怀。
在重难点的教学部分,除了引领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大量的背景资料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色,因为古诗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理解困难。资料的运用,不仅丰厚学生对古诗底蕴的了解,更可以在积累中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的中产生共鸣,达到共情。例如在“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战场视频,把学生带入到战征时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此时,适时加入李广将军的故事,让孩子认识到了只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关,战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为课后延学的部分,以边塞将士身份写一封家书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方法的引领和资料适时地补充,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学生的空白,厚实了学生的底蕴,从而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