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09: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望洞庭》
教学目标
1.会写左窄右宽的生字“遥、磨”等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
借助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PPT、作业设计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初读指导明节奏。
1.出示人文主题与单元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
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围绕一个意思写。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进入古诗学习,感受祖国壮美山河。出示整组古诗(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提出这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洞庭》。
2. 多种形式认读生词。
中断 楚江 至于 孤帆 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 铜镜 未来
3.指名朗读第《望天门山》《望洞庭》。
4.按照划出的四三节奏朗读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5.引导学生拍手读,强调句末拖音。
6.指导写字“遥”“磨”。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开启新的单元学习,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中年段识字写字还需要着重指导一二,古诗朗读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会朗读得更有趣、更到位。)
二、读懂诗题,整体感知山与水。
1.出示《望天门山》《望洞庭》指导学生解诗题。
2.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1)教师指名交流。
都是写景。追问:两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景呢?
都是唐朝诗人。
都是大文豪写的。追问:李白被称为——“诗仙”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题目中有“望”,理解诗题换词理解“望”——“ 看”。
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指名说题意。
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
都是七言绝句,按四三节奏朗读。
既然是写景的,仔细看看这两首诗都写了哪两种景物?(出图)
(2)读好古诗,了解景物。
导入:这节课,我们跟着诗仙李白和诗豪刘禹锡去欣赏天门山和洞庭湖的美景。
分别说说两首诗的山和水分别藏在哪些词里?
找“山”找“水”。
①指名说《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两首诗的山分别藏在哪些词里,圈出来。
同时追问学生怎么知道的,——通过“看注释”了解。
两首诗的相同点是写景,有山有水,两首诗描写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望天门山》—— 侧重写山。
《望洞庭》 —— 侧重写湖。
②初步感受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印象。
读到“天门山”这三个字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到“洞庭”这个词时,你脑海中又出现什么画面?指名说交流。
③分别出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出图、板书)
天门山——雄伟壮观。
洞庭湖——宁静秀美 。
3. 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由欣赏图片引导学生走进景物,走进诗文,再通过默读找寻“山”与“水”,读懂景物与关键词的意思,顺理成章地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最后通过对比产生不同的感受,天门山——雄伟壮观,洞庭湖——宁静秀美,随后开启品味朗读。)
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悟诗情。
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天门山的雄伟壮观,洞庭湖的宁静秀美的,默读古诗用“————”画出来。
(一)感受天门山和长江的壮观景象。
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感受长江的壮观景象,想象画面。
①指名说诗意。
②理解品味“断”“开”的妙处。
谁能来说说,你从哪个词感受到长江的壮观?
用句式来说说:
我从“ ”字感受到长江的壮观,“ ”的意思是 ,我仿佛看见 。
断:断开
开:劈开
回:(长江水)被挡住回旋、回转,形成旋涡
这样的气势让你想到哪些四字词语呢?
③诵读运用积累感悟:浩浩荡荡 奔流不息 水流湍急 气势磅礴
④点拨引读:“断”“开”“回”,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体现出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我的眼前出现了浩荡东流的楚江,
我的眼前出现了滚滚东流的楚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楚江冲破天门山,巨浪不停回旋,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关键词“断、开、回”引发学生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接着调用预习储备的关于描写长江的四字词再次感受长江的磅礴气势,达成共情感情朗读。)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 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感受天门山的壮观景象,想象画面。
①指名说诗意。
②理解品味“相对出”的妙处。
用句式来说说:
我从“ ”字感受到天门山的壮观,“ ”的意思是 。
“相对出”隔江相对而立,同时出现,像两扇天然的门户。
换词比较:“相对出”的“出”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立、站、挺、突),品味“出”的妙处?
师生换词对比朗读,感受“相对出”的美妙。
(“出”字写出天门山像打开的门户,热情地欢迎远方的客人。)
③感悟天门山的高大险峻以及长江水的磅礴气势。
长江青山是不会动的,诗人怎么说它“出”呢?
联系生活中坐车经验谈谈感受。
从“相对出”我感受到长江 ,以及天门山 。
④听名家诵读,闭眼想象。
交流: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这就是高大险峻的天门山,
这就是雄伟壮观的天门山,
引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结合诗人谈诗情。李白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 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5.积累诵读关于长江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设计意图:抓住“诗眼——出”,通过换词品味,对比朗读,又通过图片对比,感受“出”精妙传神之处。进而完成配乐朗读与名句积累,丰满学生对长江、天门山的深度感受。)
6. 小结学法:
看懂注释,明诗意。
联系生活,谈感受。
品析词句,想画面。
领悟诗情,感情读。
(二)感受洞庭湖的秀美宁静。
1.朗读《望洞庭》运用学法,自学。
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朗读古诗。
3.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相机指导理解“两相和”“镜为磨”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相互融合在一起,十分和谐。
镜为磨: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借助提示,说诗意。
湖光与秋月相互 ,洞庭湖面, ,非常 就像 。
③用句式来说说:
我从“ ”字感受到洞庭湖的宁静秀美,“ ”的意思是 ,我仿佛看见 。
④请你读出这份宁静与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相机指导理解“白银盘”“一青螺”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往远处望去, ,洞庭湖犹如一个 ,湖中的君山就像 。
③感情朗读并背诵:“诗豪”刘禹锡写这首诗时正值被贬官,心情郁闷,郁郁寡欢,当他欣赏到秀丽迷人、宁静和谐的洞庭湖时,他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小结学法后,让学生自学后通过半填空式,交流学习所得,并通过诗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情,化难为简。)
④感受“诗眼”的好处,并积累相关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突出了天门山的雄伟)——赞美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到洞庭湖的宁静)——喜爱
积累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设计意图:对比感受“诗眼”的表达效果及精妙处,积累相应诗句,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四、单元整合,初知围绕意思写。
湖光与秋月相互融合在一起,格外和谐,格外宁静,洞庭湖湖面没有风,非常平静,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翠绿翠绿的,美丽极了。洞庭湖犹如一个巨大的白银盘,湖中的君山就像一颗小小的青螺。
1.指名朗读,说感受。
2.小结:这段话就是围绕着你们的感受——“洞庭湖真美呀!”来写的。
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它可在段前,也可在段后。
3.完成围绕中心句,选取内容填表格。
交流围绕中心句,你打算选择什么来写。
(设计意图:通过大单元整合教学,融入语文要素——习作的时候围绕一个意思写,通过中心句,引导学生选材,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并加以作业布置,指导后完成。)
五、关注课标,有效落实任务群。
1.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格式指导)
2.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3.完成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