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五:古代诗歌鉴赏——五年(2018-2022)高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宋)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要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C
2.①欧诗中作者以画眉鸟自比,以林中画眉鸟与笼中画眉鸟暗合作者生活的两种状态,托物言志,富含理趣;画眉鸟是作者官场失意、向往自由的情感化身,更是对生命自由的思索。②文诗借物抒情,画眉鸟只是其咏物寄情的一个元素,并无自比之意;作者借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公事之余舒畅闲适的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2.思想内容鉴赏;《画眉鸟》;前两句写画眉鸟在林间百啭千声尽情歌唱、自由飞翔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后两句将大自然中的画眉鸟与被关进装饰华丽的笼中的画眉鸟进行对比,写出了笼中画眉的悲哀。这画眉鸟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写照。作者进入官场,就变得不自由,不能畅所欲言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画眉禽》;这首诗写作者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尽为开阔,怡然自乐。作者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向往自然的超脱不凡的志趣。
答案:
1.D
2.《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
1.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错误,颔联中诗人以问句的形式感慨只要彼此心心相印,相知就不在早晚,尾联以问句的形式表明饯别友人时因离愁别绪等而不知还能说些什么,并没有“豪迈昂扬气概”。
2.思想内容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为一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写了诗人与唐少府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首联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诗人与唐少府是患难之交。颔联两句平白如话,却情感真挚,意味深长,着重言明朋友知心不在早晚,彼此心心相印才是友情的重要基础。后四句为一层,扣住诗题写饯别,情景交融。颈联状写白下驿的送别之景,上句点明送别时间,下句突出路途之遥远,暗含惜别之情。尾联直叙送行人的心理活动,寄托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与怅惘。
答案:
1.C
2.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C项“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曲解文意,颈联是写曾巩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为僧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一生,令人羡慕。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先筛选出诗歌中描写“仕”和“隐”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仕”和“隐”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读诗歌可知,诗中描写“仕”和“隐”关系的内容集中在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诗歌颈联中“不及鸟飞浑自在”中“不及”即“比不上”,写出了曾巩身在官场,比不上山中飞鸟那样自由自在;“羡他僧住”写其对隐居山中安然度过一生的僧人非常羡慕,表现了曾巩对隐居的渴望。诗歌尾联中“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中“全无意”“试一鸣”写出了曾巩为了天下苍生最终还是选择出山,表现了曾巩心系天下的济世情怀。可以看出,对曾巩来说,“仕”和“隐”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他能够适时放下“独善其身”的小爱,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有“兼济天下”的情怀。
答案:
1.D;
2.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 生动。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表达技巧的能力。“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错误,“听”在此处的意思是“听任,听凭”,这一句是作者鼓励鹭鸶去“远浦”“别渚”捕食,并不是从“听觉上”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全词来看,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吾”和白鹭的对话,且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主人”“剩有”“来”“头上”等,这些内容浅近直白,通俗易懂。从内容来看,对话中称鹭鸶为“汝”“君”,且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甚至激赏白鹭,在它乘风觅食、饱餐返程之际,其形象定然是非常好看的,故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1.“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见寄”的意思是“寄信给我”,由“奉和”“次韵”可知,此诗是作者为应和皮日休书信所作,可见皮日休并未与外界不通音讯。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标题、正文、注释整体把握诗歌情感。首先,由注释①可知,诗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据首联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赏春约会搁置,由此可推知诗人有无法和好友共同赏景的遗憾。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病愈重赏美景的期待。
答案:
1.B
2.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