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新课导入
“变”
(一)字音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白桦树( )酬劳( )
废墟( ) 薰衣草( ) 滚烫( )
戳( )光秃秃( )流淌( )
硬朗( ) 水渠( )微薄( )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
基础知识
(一)字音
慷慨( kāng kǎi ) 干涸( hé) 坍塌( tān)
缝隙( fènɡ xì ) 白桦树(huà)酬劳(chóu)
废墟( xū) 薰衣草( xūn ) 滚烫( tànɡ)
戳(chuō)光秃秃( tū )流淌( tǎnɡ)
硬朗( yìnɡ lǎnɡ ) 水渠(qú)微薄(bó)
刨根问底( páo)沉默寡言( ɡuǎ )
基础知识
(二)小说三要素
( )、( )、( )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 )、( )、( )、( )四部分,有的包括( )、( )。
环境包括( )环境和( )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 )、( )、( )和( )。
基础知识
(二)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或小小说)。
基础知识
默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关键语句,完成作业本p74页预学二表4-6课文梳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时间 相应事件
1913年 初次遇见① 的牧羊人
② 再次见到身体还很硬朗的牧羊人
从1920年开始 每年都去看这位没有任何动摇或怀疑的牧羊人
③ 最后一次见到④ 的牧羊人
默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关键语句,完成作业本p74页预学二表4-6课文梳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时间 相应事件
1913年 初次遇见① 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 的牧羊人
② 1919 年 再次见到身体还很硬朗的牧羊人
从1920年开始 每年都去看这位没有任何动摇或怀疑的牧羊人
③ 1945 年 最后一次见到④ 已经87岁(年老) 的牧羊人
前后高原之“变”
【合作讨论】
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水、植被、风、人的前后变化的关键句并用笔以括号“(...)”的形式画出。
注意:默读时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人物精神之“不变”
【小组合作】
再次默读课文,以“我从 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一说对牧羊人的认识。
例:
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出,他是一个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人。
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自信、平和
安静、忠厚、不张扬
认真、仔细
毅力、无私
坚持不懈
不图回报
慷慨无私
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变”
“不变”
外
内
《植树的牧羊人》写作背景:
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某杂志上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深化主旨
提问:第几人称进行叙事?
深化主旨
提问:第几人称进行叙事?
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增加了神秘感和悬念。
深化主旨
牧羊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牧羊人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深化主旨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深化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