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屈原、天下第一楼》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屈原、天下第一楼》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22:27: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戏剧阅读和欣赏
戏剧(舞台表演艺术)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中国戏曲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京剧《贵妃醉酒》
剧本三要素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依据。剧本三要素指:1)戏剧冲突:剧本的关键。2)人物语言: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通过台词来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3)舞台说明: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越剧《西厢记》
戏剧三特性
1.戏剧性:戏剧最根本的是动作,即再现行动来表现生活,为了表现动作的目的性、集中性和强度,就需要明确、集中的戏剧冲突。2.剧场性:针对戏剧演出的条件和面向的观众群体而言。戏剧是直接可感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高度集中。3.综合性:戏剧以表演为中心,综合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
黄梅戏《女驸马》
戏剧:话剧
本单元所选编的课文类型属于戏剧艺术之一的话剧。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如梦之梦》
戏剧阅读策略(P97)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意图。
4.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5.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一、屈原(节选)
郭沫若
郭沫若《屈原》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剧代表作有《屈原》《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等。
郭 沫 若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1942年1月,郭沫若以10天时间创作了五幕话剧《屈原》。该剧作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后又经芳华越剧团移植改编。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郭沫若《屈原》
历史剧《屈原》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在七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却遭张仪、南后郑袖诬陷。屈原痛斥郑袖等人危害国家,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忠告,撕毁了楚齐盟约,依附秦国,妥协投降,屈原也遭到囚禁。
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屈原》
第五幕“雷电颂”开端,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南后派自己的父亲郑詹尹和大臣靳尚前去毒杀屈原。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思想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结局写婵娟替屈原喝下毒酒而死,全剧在哀悼婵娟的《礼魂》中结束。
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屈原》
阅读课文和课后剧情梗概,梳理情节,分析戏剧冲突
《屈原》全剧以( )为情节线索,构成了代表( )路线的屈原和代表( )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
楚国对秦国的两种外交路线的斗争
联齐抗秦的爱国
勾结秦国的卖国
朗读屈原的独白,体会风、雷、电和众神的象征意义,体会屈原的内心情感。
(1)风、雷、电的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力量。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充满了强烈愤懑,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作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奇丽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 的愤激情绪和斗争决心。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屈原斥责这些“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了吧!”。这是因为它们身居高位,没有什么“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总而言之,它们象征了现实中种种黑暗势力。这样,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2)众神的象征意义
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与旧世界抗争到底的决绝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渴求
(3)屈原的内心情感
1.《屈原》中的这段独白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作者在这段独白中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象,运用夸张、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作者也在独白中加入了拟人、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直接有力地抒发了屈原的爱憎,增强气势。
2.《屈原》中的这段独白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在现代话剧中,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屈原》中的这段抒情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这段独白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显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会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3.结合背景,《屈原》中的这段独白有什么作用?
1941年,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创作了《屈原》。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这年端午节,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的庆祝活动。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抗战以来,由于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部剧作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3.结合背景,《屈原》中的这段独白有什么作用?
《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剧中屈原呼风唤雷的激情,毁灭诸神的愤怒,纵贯宇宙的气势,实际上也直接显露了郭沫若鲜明的个性、冲动的气质、炽热的感情,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而且具有深沉的现实指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有力地抨击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政策,鼓舞了全民族抗日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4. 结合剧本内容,《屈原》中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1)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如课文开头的“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
(2)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的上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神态等。
(3)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如,括号中的“命卫士乙”“迟疑地”“惊异”“含怒”“把面中蒙上,向卫士”等。
天下第一楼
何冀平
何冀平(1951年-),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制作人。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剧作《好运大厦》演出近百场。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作品,曾赴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新加坡、韩国等演出,至今演出近五百场,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五十周年庆典五部经典剧作之一。
1989年移居香港,投身影视创作,代表作有电影《龙门飞甲》《新龙门客栈》《投名状》《黄飞鸿》,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天下第一楼》等。
《天下第一楼》是作家何冀平创作的一部三幕话剧。这部剧作以老北京繁华的商业区前门为背景,讲述了在清末至民国动荡的岁月里,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入不敷出、濒临倒闭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师而又衰退败落的曲折故事。《天下第一楼》被誉为《茶馆》的姊妹篇,其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餐饮这-与中国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为切入口,以家小小的店铺为放大镜,反映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大环境。
《天下第一楼》的主线情节是卢孟实被“福聚德”请来并精心经营的十年间发生的故事。第一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人物。1971年,福聚德传到第三代,老掌柜唐德源年老体弱,大儿子唐茂昌醉心梨园,二儿子唐茂盛喜好武术,均不争气。王子西、常贵等尽心带老掌柜支撑生意,克五这样的大爷要小心传候,警察、钱师爷这样的人物要小心打点,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掩盖不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老掌柜临终遗言是:“快去请……卢……孟……实……”
第二幕,已是三年以后,在卢孟实的精心打理下,福聚德已经盖起了一座气派的大楼。卢孟实重订店规,调整人员,改良菜式,斡[wò]旋于各色人等中,又有玉雏儿等人的倾心相助,福聚德的买卖日渐红火。
第三幕,八年后,福聚德已名噪京师,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然而,这也正是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开始。课文节选的部分,便集中展示了围绕卢孟实的几场戏剧冲突,暗示了福聚德盛中带衰,最终走向倾颓的结局。
1.阅读剧本,找出剧中的戏剧冲突,并思考这些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戏剧冲突:通过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1.阅读剧本,找出剧中的戏剧冲突,并思考这些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
1.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2.克五借机敲诈,卢孟实威严应对
3.卢孟实处罚不成器的小伙计,厚赏成顺
4.罗大头要挟撂挑子并羞辱卢孟实
5.唐茂盛支钱要人,卢孟实欲哭无泪
《天下第一楼》的三幕分别发生在1917年张勋复辟、1920年北洋政府执政、1928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近代中国社会正处于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各种军阀势力纷争……
张勋复辟:1917年6月30日,张勋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复辟消息传出后,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仅仅上演了12天。
2.剧中修鼎新说“一个人干,八个人拆”,结合剧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和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
2.剧中修鼎新说“一个人干,八个人拆”,结合剧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和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
卢孟实怀揣着盖天下第一饭庄,出人头地,坐上八抬大轿的理想和抱负,在内部精心打理,在外部竭力斡旋,多年呕心沥血,打败竞争对手,盖起大楼,将福聚德的事业以及他个人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卢孟实是福聚德的灵魂和核心,是福聚德事业的支柱,所以是“一个人干”。但卢孟实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注定不能实现,福聚德的辉煌注定不能持久。
从外部大环境看,这十年,是张勋复辟失败、北洋军阀执政、国民政府统治的特殊时期,各种军阀势力纷争,但无论什么势力上台,福聚德面对的都是压迫与羞辱。正如戏剧中所写,卢孟实-直在混乱的社会秩序中苦苦挣扎,与各色平庸的恶人和苦难做斗争,要应对克五这样的封建残余势力,有侦缉队、警备司令、警察等需要打点,这些都是福聚德发展的“外患”。
2.剧中修鼎新说“一个人干,八个人拆”,结合剧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和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
从内部看,内部人的钩心斗角是福聚德破败的主要原因。唐家俩少爷无心经营,游手好闲,但又心量狭窄,嫉恨卢孟实置办产业,在他们看来,不管卢孟实对福聚德的兴旺有多少功劳,他依然是个“外姓人”,福聚德的一切都是“老唐家的买卖”,所以,即使他们对福聚德的发展未作过一丝贡献,要钱要人却毫不含糊,这也是当时封闭的排外文化态度的体现。罗大头自恃手艺高超,居功自傲,动不动撂挑子要挟卢孟实;罗大头气量狭小,尖酸刻薄,他身为“五子行”人,却也看不起“五子行”人,并以卢孟实父亲受辱而亡的惨痛往事来羞辱卢孟实;他恶习难改,私藏烟土,最终被抓住把柄,点燃了卢孟实被迫还乡、福聚德走向衰落的导火索。这些都是造成福聚德衰落的“内忧”。究其根本,福聚德的衰落,在于当时正值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文化封闭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