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以及空间观念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而且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总结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体会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在说一说、认一认、摸一摸的活动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体会正方体、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3、通过观察、推理、转化、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几何思维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几何思维和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唤醒旧知。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让大家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 在准备这些物品的时候,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呢?举例说一说。
生举例:教室中空调的形状是长方体,讲台上讲桌的形状是长方体,粉笔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等。
师:是啊,生活中长方体、正方体的应用非常广泛。(请看大屏幕,出示:水立方、音箱、抽纸盒、魔方等。)
师:刚才大家举出了这么多例子,想一想,你对长方体或正方体有哪些了解和认识?试着说一说。
生1:我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2:正方体和长方体有12个棱长。
生3:它们都有8个顶点。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大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认识,那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谈话引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二 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大家请看屏幕,(动画演示:纸盒抽象成长方体的立体图。)刚才同学们提到长方体有面、棱、顶点。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这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交界的这条边,叫长方体的棱;3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谁来摸摸老师手中长方体的面?
生1:我来,摸摸长方体的面。
师: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
生2:这是长方体的棱。
生3:我也要摸一摸,这也是长方体的棱。
师: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顶点?
生4:(边指边说)老师,这些都是长方体的顶点。
师:孩子们,这是正方体的模型。在正方体中,这是它的面、棱、顶点。
【教学反思: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从实物抽象到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认识其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在摸一摸的环节中加深印象。】
三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1)小组活动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是由面、棱、顶点这些重要因素构成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分别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探索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板书:面、棱、顶点。)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小组活动要求?
生读:
①小组内组员分工,分别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进行研究。
③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有条理的归纳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在研究、归纳的过程中还想到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困惑,可以记录在表格下面的空白处。
师:下面,请组长拿出你们的活动记录表,大家开始小组活动。注意安全并把握好时间,看哪个小组效率最高,开始。
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小组活动。
(2)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研究的结果?
说者要求:这个小组的同学在讲的时候,可以分别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来谈,要有理有据说明问题。
听者要求: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自己还有什么问题或补充。
1、长方体的特点
生:我们小组先研究的是长方体,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按照这个表格中的要求,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你能不能数一数?
生:(边指边说)这,这还有一个,1个、2个……7个、8个。(但是有重复,有遗漏的情况。)
师:对于这位同学数的顺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1:虽然她是按照一个面中顶点的顺序数的,可是她漏掉了一个没说。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1:按照顺序来数。
师:这位同学数的怎么样?
生齐答:很好。
师:是,像刚才这位同学数的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这样才能既快又对!同学们你们小组数的也是8个顶点吗?
生齐答:对,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好,那么我们就记录下来。(板书: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接着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6个面。因为这是一个长方体,所以它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面的大小关系是,上下、左右、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师:那你能不能再给大家数一数长方体的几个面?
生:按照相对的面的顺序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说上下、左右、前后两个面面积相等,大家请看,我们把上、下两个面叫做一组相对的面,还有其它相对的面吗?
生齐答: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
师:那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吗?
生2:不对。
师:不对吗?刚才我们拿的那个长方体的6个面不就是长方形的吗?
生3:老师,不完整。
师:那你能不能完整的说一说长方体面的特点?试试看。
生3: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时候是长方形,也有的时候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现在我们把长方体面的特点可以总结一下吧?
生4:长方体有6个面,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有的时候是正方形的。
生5:老师,长方体面的个数有6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有时候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两个面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生5:长方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而且相邻的面面积不同,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生说,老师板书。
师: 我们通过一番交流、讨论得到了长方体面的特点。接着说一说它的棱有什么特点呢
生:长方体的棱有12条,有4个高、4个宽和4个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指这4条高、4条宽、4条高吗?
学生分别指指长方体的4条高、4条宽、4条高。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那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有几条?
生齐答:可以分为三组,每组有四条。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每组棱起了名字,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把每组中的这四条棱叫做相对的棱。
师:那你是怎么发现它们的长度是分别相等呢?
生:老师,我们小组是经过测量得到的。
师:恩。这位孩子不仅讲了它们小组发现的结论,还告诉了大家他们的方法。你们太能干了!
师:那我们共同完善一下这个表格,把我们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哪位同学要完整的说一说长方体的特点?
生6: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说的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演示。)
2、正方体的特点。
师:孩子,那正方体又有哪些特点呢?
生: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但是它的每个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每个面的面积相等,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也相等。
师:那你是怎么发现每个面的面积相等的呢
生:因为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是边长乘边长,每个面是正方形,边长都相等,所以每个面的面积相等。也可以知道,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师:我发现你们表格的下方还写了你们的发现,能读给大家吗?
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
师:为什么是特殊的长方体?特殊在哪了?
生:我想让我们小组的另一名学生来回答,因为是他总结的。
师:请你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7:老师,我们发现长方体一般情况下每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虽然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可是正方体的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的。而且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同,正方体是所有的面的面积相同。长方体中现对的棱长度相等,但是正方体的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所以我们就考虑: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呢,还是说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最后,小组内举手表决,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你们小组的方法很特别。是啊,正方体不仅具备长方体的全部特点,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所以我们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如果用一个集合圈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大圈里应该填什么?小圈呢?
生8:大圈里填长方体,小圈中填正方体。
师:这样我们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4)小结、梳理知识。
这个小组的孩子既勇敢又聪明,把小组内的研究、发现进行展示,合作非常默契,而且问题讲的很明白。
【教学反思:小组活动中,要让学生在清晰、明确的活动要求下,进行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合理、有效的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四 练 习
师:我们可以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来解决很多问题,试试看。
请看大屏幕,笑笑测量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计算出各个面的面积吗?
生1:前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后面的面积也是40平方厘米。
生2:上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由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由此可以推出,下面的面积也是32平方厘米。
师:孩子你很聪明,现学现用。
生3:左、右面的面积相等,是20平方厘米。
师:通过这个练习,再次验证了我们的发现-----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五 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共同探讨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相信大家都有收获,晚上可以把你的体会和研究方法写到数学笔记本中。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全课小结,和学生共同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