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3《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3《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28 21:4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2、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比较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畅言教学通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感知,提高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活经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刚深入学习空间立体图形,空间想象力较弱,因此我把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作为本科的教学难点。
4、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探究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了构建和谐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
五、说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学具上我让学生准备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展开图和小剪刀。
六、说教学流程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按照“自这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创设如下情境老师今天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表现出色的组,但老是觉得这个礼物的盒子不够漂亮,老师想装饰一下它,请大家估一估哪一张最合适?”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既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又赋予教材以生活的信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环节二: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实物,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教学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至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都得以突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活动三:回应情境,发散思维。
对于上课提出的问题这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环节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练习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完成“填一填”。(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填空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突破了难点,尤为解决线面的练习做好铺垫。、
第二层: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这时,我给出两个长方体求他们的表面积列式选择。(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为了体现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我出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环节四: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我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育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提纲,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本节课的板书比较精简,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和实际相脱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学的数学知识不就是要运用于生活中吗?不正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去参观一些实物建筑,让学生们在参观中学习计算获取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这样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