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临江仙》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临江仙》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20:51: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心境不同,我们面对自然的感受就不同,有很多顶级名作的起源都是来自一场雨。比如杜甫遇到一场春雨,他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也是因为一场小雨,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每一场我们熟悉的雨背后,可能都暗含了诗人别样的经历。苏轼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乌台诗案”的苦楚,没有经历贬谪,可能他就不会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也不会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不可能有那样的自信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苏轼的《定风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苏轼,苏轼是一个老当益壮,充满豪情的人,因为,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虽然被贬了,但是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想着为国家效力;苏轼是一个很深情的人,苏轼对自己的妻子感情非常深厚,妻子去世很早,但是苏轼始终没有忘记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妻子的深情是这个文人的浪漫,苏轼是一个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选择栖息处的情景表现了出来,苏轼是一个美食家,因为东坡肉非常著名,很多人都喜欢吃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公元 1101年的春天,苏东坡终于获得大赦,可此时的他已经 65岁了,他一路风尘仆仆,南渡北归,历尽艰辛,途经镇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提笔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苏东坡写下这首诗时,这位名扬天下,漂泊一生的大诗人,离去世只剩下两个月。他总结自己一生,功成名就是被贬之地,却自觉是最大功业,他一直都是如此乐观豁达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苏东坡的人生曾经历低谷,但那却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余秋雨曾说过,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他愁苦时也写下“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他顿悟时也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的诗文饱含深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于东坡,黄州是其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记述的是词人在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高声吟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芒鞋:草鞋。
隐喻了词人认为闲散江湖
胜过劳碌官场的轻松心态
面对骤雨时的坦然
那么这首词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下雨了
作者用哪两个动词描述了这场风雨?
穿、打
通过这两个动词,我们可以看出这场雨是什么样的雨?
这场雨是滂沱大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骤风急,又没有带雨具,大多都是先找个地方躲一躲,如果不跑被淋成落汤鸡,会显得很狼狈,那么人生有雨则躲,实属人之常情,但是苏轼跑了没有?他不仅没有跑,而且还有非同寻常的表现。面对滂沱大雨的苏轼会有怎样和一般人不同的表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说不要去管这场雨,甚至还带着一丝挑战风雨的感觉,除此之外,还说要在雨中吟啸。“莫听”这个词表现出苏轼对于这场雨是“置之不理”的态度,而“何妨”正如你所言,带着一丝挑战的意味
吟啸怎么解释?是不是说苏轼在山林里咆哮
吟啸指的是高声吟咏,有点类似于吹口哨,这里也能体会到苏轼的轻松愉快
还有“徐行”,徐行就说明他在雨中并没有快速奔跑,而是慢慢走甚至说拐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快。
竹杖芒鞋是谁的装扮?
农夫
高头大马是谁的出行工具?
是达官显贵才骑的,或者说是追名逐利之人的装扮
被贬黄州的苏轼名为朝廷官员,可是装扮却与农人无二,可见处境之凄凉。除此之外,从常理来讲,竹杖芒鞋能不能比马还快,那苏轼为什么在这说“竹杖芒鞋轻胜马”呢?
这里的轻并不是步履之轻,而是心态之轻,那么苏轼为何轻松呢?他到黄州之后,朝廷给他安排了一个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这样的职位和一个闲人有什么区别吗,所以,无官一身轻。
谁怕、任,这两个词表现出了苏轼的性格特点?
豁达、潇洒、乐观
苏轼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和常人有所不同,一个镇定自若的东坡居士就缓缓地朝我们走来,这便是一种镇定自若的情怀
苏轼的仕途屡屡不顺,既不得助于王安石,又不得助于司马光,他一生都夹杂在新旧两派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不管是主动请辞还是被动遭贬,苏子所经历的仕途波折长达32年,占去了他一生的一半,这一蓑烟雨,更指的是坎坷、波折、困难,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风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
展现了词人笑傲人生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suō
经历了这么多、这么久的人生风雨,苏轼并没有被打败,我们来欣赏一下苏轼在不同的贬谪时段所创作的一些词:
被贬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被贬黄州时,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惠州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流放海南时,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人生的风风雨雨有没有将苏轼打败?没有,在定风波当中苏子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词句分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风雨,为什么苏东坡能够
以这样潇洒镇定的情怀去化解苦闷与失意呢?
我们来读下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微寒。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指野外所遇的风雨
又暗指政治的风云变幻
一语双关
qiào
向来:刚才。
大家发现天气有了怎样的变化?
“山头斜照却相迎”斜照说明有阳光,这就意味着风雨过后终有晴天,这也是苏轼一直坚信的。
但是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苏轼对于阳光是不是满心期待的?是不是一定要求在风雨之后见到阳光
不是,你从哪个字看出来?却字,这个却字就已经把那种雨后初晴,不期而遇的惊喜写了出来,而此时苏轼的心态已经很平和了,无风无雨
这种无风无雨的心态,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取得的呢?大家尝试在原文中找找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苏轼的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
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陶渊明是归于“田园”,而苏轼是归于“心”。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即便在现实中,他尚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归隐,现在的苏轼,47岁,先后经历了丧母、丧妻、丧父、经历过流亡、贬谪、流放,又经历了“乌台诗案”生生死死的劫后余生,他的人生不可谓不凄楚,但是自解与超脱,便是他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所以,这首词不仅仅是中国诗词文化的瑰宝,更是苏轼从苏东坡到东坡居士的转换。他有儒家君子固穷的坚毅精神,经时济世的用世情怀,也有老庄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情怀,更有佛教禅林思想: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看取当下,随缘自适
达观超脱的苏东坡,再次朝我们走来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出游途中偶遇风雨一事,反映了他虽常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主旨归纳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测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风雨之声自我宽慰,表现了他心境的坦然。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写作背景
陈与义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进士,当上文林郎,授职开德府教授,此后曾遭谪贬。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自陈留南迁避难,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夏,陈与义抵达南宋首都绍兴。改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
这首词写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的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时间
地点
事件
下片
上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深感到时光不再,豪情已减
抒发月色虽好而欢乐不再的伤悼之情
动静结合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思考哪一个字统领上片内容。
忆洛中旧游

词人在上片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
“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忆洛中旧游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长沟流月去无声”还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
长沟流月去无声,让人联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时间流逝,年华不再的象征意味。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①动静结合。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片中,词人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使用了午桥、(长沟)流水、月影、杏花疏影、笛声等意象,营造出优美、恬静、闲适的意境。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饱含了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
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将沉挚的悲恸化为旷达的襟怀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说说“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是什么意思?
夜登小阁
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
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愉悦,欢畅;
悲慨,惆怅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馀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对漂泊生涯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主旨归纳
课堂小测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于“渔唱”,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的句子是:
, 。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