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2012-201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荣誉、实验体系)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2012-201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荣誉、实验体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07 07:4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深圳科学高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实验、荣誉体系)
命题人:石坚 审题人:雷声
考试时长:120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作答必须用2B铅笔,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解答题作答必须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填写,答题不得超出答题框.
一、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言简意赅 震摄 狼籍 坟茔
B.诘屈聱牙 倜傥 粲然 寒喧
C.美仑美奂 氤氲 菡萏 豆蔲
D.螳臂当车 醪糟 哂笑 悭吝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有两个的一项是( )
A.慰藉(jiè) 叱咤(chà) 剽(piāo)窃 名副(fù)其实
B.木讷(nè) 束缚(fú) 悲怆(chuàng) 坚贞不渝(yù)
C.细胞(bāo) 朱拓(tuò) 伧(cāng)俗 龇(zī)牙咧嘴
D.聒(guā)噪 覃(tán)思 畸(jī)形 戛(jiá)然而止
3、下列加点成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C.她到任后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而不被别人说三道四。
D.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放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B.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D.《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5、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现在又是一个工业统治的时代,在工业中,不惜代价去赚钱的权利很少受到质疑。
② 当公众由于面临着一些应用杀虫剂造成的有害后果的明显证据而提出抗议时,只提供一点半真半假的话作为镇定剂。
③ 对自然界所受威胁的了解至今仍很有限。
④现在是这样一个专家的时代,这些专家们只盯着他自己眼前的问题,而不清楚套着这个小问题的大问题是否褊狭。
⑤我们急需结束这些伪善的保证和包在令人厌恶的事实外面的糖衣。
A. ④①③②⑤ B. ③②⑤④① C. ③④①②⑤ D. ③④⑤①②
二、本大题8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小题。(20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④见之与?(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傥:倘或。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平素志行
C. 环堵萧然 堵:墙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晚乃遁于光、黄间 B、而岂山中之人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既耸然异之
C、俯而不答 D、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使骑逐而射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8、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下面能够表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9、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0、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在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3分)
11、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③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1)“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李白《蜀道难》)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白居易《琵琶行》)
(4)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5)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凭谁问, ,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8)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小题。
论教育
爱因斯坦
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个性,把个人仅仅作为如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的工具。因为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
  但是人们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呢?是通过道德说教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言词现在是,今后将仍是空洞的声音,通往毁灭之路从来都是由关于理想的浮华之辞相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所听所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小学生们采取行动。这适用于小学生的第一次学写字,也适用于大学的博士论文,或者记一首诗,作一支曲,口译或笔译一篇文章,解决一道数学题目,或是进行体育运动。
  但是在每项成就背后都有一个作为其基础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反过来又被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的成功所强化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最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对对象的爱好、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圣的好奇心。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对小学生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影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使他完成这件工作的内因究竟是害怕受伤害、利已主义的情感,还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没有人会坚持认为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态度是对塑造小学生的心理基础毫无影响。
  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这种做法摧毁了小学生健康的感情、真诚和自信。它产生出顺从的人。使学校脱离这种所有邪恶中最坏的邪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给予教师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这样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惟一来源就是后者的人性和理智品质。
  所指出的第二个动机——雄心,说得委婉点就是以被承认和被尊敬为目标,牢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取得伙伴赞同的愿望肯定是社会最重要的束缚力之一。在这个感情复合体中,建构性的和毁灭性的力量密切相连。取得赞同和被承认的愿望是健康的动机;但要被承认比伙伴或者同学更优秀、更强大、更有才智,就很容易导致过份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调整,这可能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伤害。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防止使用产生个人野心的简单方法以敦促小学生们勤奋学习。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选择理论已被许多人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权威依据来引用。也有一些人用这种方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毁灭性的经济竞争的必要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们进行生存竞争的力量,完全在于他是一个社会性的生活着的动物。正如蚁冢中单个蚂蚁之间的战争对于生存没有什么根本意义一样,人类社会中个体成员之间的斗争也是如此。
因此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宣传把这种习惯意义上的成功当作生活的目标标。这种意义上的成功的人,通常从他们伙伴那儿得到很多,其所得通常远远超过他给他们的贡献。但是,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在年轻人的这些心理力量的觉醒和强化之中,我看到了学校被赋予的最得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快乐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即知识和艺术家般的技艺。
  这些创造性的心理力量的觉醒当然比强力的施行或个人野心的觉醒困难,但它更有价值。重点在于发展孩子般爱玩的倾向及孩子般的对被承认的愿望,并把孩子引导到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建立在对成功活动和被承认的愿望的基础上。如果学校成功地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工作,它将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重,学校给予的任务也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认识一些喜欢在校时光甚于喜欢假期的孩子。
  如果至此你们都专心地跟上了我的思考,你们可能会对一件事感到奇怪。根据我的观点,我已谈了这么多究竟以什么精神来指导青年,但是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却什么都没有说。占主导地位的究竟应该是语言,还是科学中的技术教育?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这些都处于第二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他的肌肉和身体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因此,会说俏皮话的人下列说法大致不错,他把教育定义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正因为此,我一点也不急于在古典的语言—历史教育和更注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两种方法的追随者们的斗争中表态。
另一方面,我想反对另一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 节选自《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庆译)
14、根据文意回答,在教育中,强制手段为什么要尽可能地少用?(3分)
15、根据文意回答,世俗所谓的成功为什么不宜作为人生的目标?(3分)
16、根据文意回答,如何理解“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3分)
17、请设计一份简单的结构图来概括文章的思路。(4分)
四、本大题含两个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节选自龙应台1999年在台大法学院的演讲《百年思索》)
龙应台说,“文学,使你看见”。对此,你有体会吗?请结合我们的课堂和你自己的课外阅读,将你对文学的体会写成作文。自拟标题,自定文体,800字左右。
19、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所阐述的见解对你有启发吗?请将你对教育的思考或感受写成作文。自拟标题,自定文体,800字左右。
深圳科学高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实验、荣誉体系)
命题人:石坚 审题人:雷声
考试时长:120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一、
1、D
2、B
3、C
4、B
5、C
二、
6、D
7、C
8、C
9、D
10、①表现了方山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
②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小人的蔑视。
(得分点:每一点1分;表述清晰1分)
11、
⑴方山子也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矍然、所以…者)
⑵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得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得分点:补充主语、穷、反问语气)
12、
⑴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2分)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
⑵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每点1分)
13、
⑴无边落木萧萧下
⑵又闻子规啼夜月,(1分)愁空山(1分)
⑶嘈嘈切切错杂弹,(1分)大珠小珠落玉盘(1分)
⑷唯见江心秋月白
⑸羽扇纶巾
⑹廉颇老矣
⑺梧桐更兼细雨
⑻沧海月明珠有泪
14、因为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1分),强制手段会摧毁了青少年健康的感情、真诚和自信,产生顺从的人(1分),违背了教育的目标。(表述清晰1分)
15、因为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他获得了什么;我们每个人从社会获得的远远超过我们贡献的。(1分)追求世俗的成功,容易导致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1分)(表述清晰1分)
16、与教育的精神相比,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次要的。(1分)重要的是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得特定的知识。(1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理。(表述清晰1分)
17、学校教育的目标:独立的个人

如何达成:实际行动
↓ 追求真理的愿望← 并非人为的权威
行动的动力
期望得到社会认可的愿望 ← 并非世俗的成功

余论:与教育的精神相比,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等都是次要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