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
鲁迅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关于清朝末年的历史情况。
2.反语、白描手法的运用。
(二)能力培养点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及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点: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疑点:如何评价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www./book/xian/lu/lu-xun/zhaohuaxishi/m…
(2)素材储备
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照片或画像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明确文章的线索,整体感知课文。
2.了解本文背景,初步感受藤野先生的形象。
(二)教学流程
1.背景导入
2.课前热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fei ) 瞥见(pie) 畸形(ji) 不逊(xun)
(2)解释下列词语
会馆 流言 遗民 美其名曰
3.合作探究
(1)走近作品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速读课文,思考: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互动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互动3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互动4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全班交流。
互动5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1-3)思考: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互动6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互动7
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互动8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互动9
阅读第一层,思考: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互动10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互动11
请从以下几个句子,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1)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2) 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互动12
阅读第二层,找出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4.达标反馈
(1)解释词语:油光可鉴、客死、托尔斯泰、匿名
(2)用乘法的语言描述鲁迅先生在日本的感受。
5.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2)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四)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白描:“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进一步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
2.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和实质。
(二)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芦荟 烂漫 匿名 诘责
(2)解释下列词语。
掌故 模糊 落第 正人君子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阅读第二层,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互动2
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互动3
指名学生分别复述两件事的基本内容,讨论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互动4
参看课文有关注释,弄清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互动5
我想现在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以上所提的几件事?
互动6
阅读第32-35段,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互动7
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互动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互动8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互动9
文章除了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来叙事外,还有一条隐藏其中的感情线,它是作者所有行为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它是什么感情呢?
互动10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感情变化原因及过程。
4.达标反馈
(1)解释词语。
抑扬顿挫: 物以稀为贵: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5学习小结
(1) 内容小结
(2) 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四)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我的母亲
胡适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关于母爱的名言。
(二)能力培养点心
1.能整体把握作品。
2.能从事件中提炼情感。
(三)情感体验点
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避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疑点: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文章内容详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母亲结自己的“做人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熟悉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向课外延伸,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cnreadl/mjfc/h/hushi/0000/002.htm ( http: / / / cnreadl / mjfc / h / hushi / 0000 / 002.htm )
(2)素材储备
歌曲《懂你》、配乐诗《游子吟》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整体感知母亲的形象。
2.理解并评价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再导入课文)
2.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文绉绉(zhou)绰号(chuo)庶祖母(shu)吹笙(sheng)
(2)走近作者
(简介胡适)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2)四边互动
互动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互动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互动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互动4
以上所说这些事情突出了母亲的什么品性?
4.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 气量 文绉绉 面红耳赤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形象。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2)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四)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严父——慈母
宽容——刚气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
2.感受中国母亲们的形象。
(二)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谈谈你是怎么看待作者的母亲的。
2.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
(2)听写词语
管束 责罚 气量 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我在这九年之中,——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 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的,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互动2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你能体会文章这种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吗?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哑另以体会、交流。
互动3
你能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爱意吗?请大胆的说出你的体会。
互动4
文学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请列举一两部。
互动5
交流、欣赏描写“母爱”的诗歌。
互动6
有许多歌曲也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崇高,你能否唱一首给大家听听?
4.达标反馈
(1)用下面四个词描述一段情境。
责罚 气量 质问 宽恕
(2)阅读诗歌《母亲的爱》,谈谈自己的感受。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2)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四)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叙事 教子、为人、处事
抒情 爱母之情,敬母之意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艰难的岁月。
2.认识知识的重要性。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2.学会思考人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难点:理解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感情。
疑点:作者为什么会对艰苦生活有一份诗意的感悟。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因为本文所写的内容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阅读时要让学生多体验,多讨论,多交流,根据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www.dgyuwen.com/ShowArticle.asp ( http: / / www.dgyuwen.com / ShowArticle.asp ) ArticlID=927
(2)素材储备
作者近照、希望工程宣传照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2.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酷似 掺 脊背 枉读
(2)走近作者
3.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四边互动
互动1
“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互动2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互动3
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互动4
“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互动5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互动6
怎样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这句话?
互动7
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没有过自己的“第一本书”?能给大家谈谈吗?
4.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酷似
(2)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感情。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2)方法总结
(二)延伸拓展
(三)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我”——现当代著名诗人
二黄毛——战斗英雄
乔元贞——村中小贩
“希望工程”的孩子们?
列夫 托尔斯泰
茨威格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肖像描写的方法。
2.文章涉及到的人文背景。
(二)能力培养点
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描写人物。
(三)情感体验点
1.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难点:体会文章涉及到的深广的人文背景。
疑点:托尔斯泰究竟是否幸福。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需要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教师可摘取部分与其思想变化、精神追求相关的内容,课上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www./wgwxzp2chm/tuoersitai.html ( http: / / www. / wgwxzp2chm / tuoersitai.html )
(2)素材储备
托尔斯泰相片、《战争与和平》、俄国农庄图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2.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 长髯 侏儒 酒肆 尴尬 锃亮 甲胄 粲然 盎然
(2)走近作者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速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胡子、眉毛、须发、皮肤的句子。
互动2
画出文中形容托尔斯泰目光的句子。
互动3
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互动4
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互动5
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互动6
品读这些语句,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4.达标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鬈发 黝黑 滞留 愚钝 藏污纳垢 禁锢 轩昂 犀利 颔首低眉
(2)解释下列词语。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颔首低眉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2)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四)板书设计
列夫 托尔斯泰
茨威格
须发:多毛
面部:失调、平庸
眼睛: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无比的威力
表情:忧郁、压抑
长相:平平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探寻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和追求。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2.课前热身
(1)辨字组词。
滞( )钝( )锢( )尴( )
带( )纯( )涸( )滥(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ou( )黑 xuan( )昂 xi( )利
侏ru( ) 酒si( ) chi( ) 热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有关托尔斯泰的介绍,你了解多少?
互动2
交流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与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有关的资料。
互动3
交流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说说自己喜欢的主人公。
互动4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的?
4.达标反馈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托尔斯泰给你的印象。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2)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四)板书设计
列夫 托尔斯泰
茨威格
《安娜 卡列尼娜》 任意支配
《战争与和平》
《复活》 缺少幸福
再塑生命
海伦 凯勒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古今中外关于生命意义的格言、名言。
2.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情况。
(二)能力培养点
自学课文时学会质疑,能通过讨论解决一部分问题。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师生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与主题。
难点:理解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育方法。
疑点:理解莎利文老师关于“爱”的解释。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www.zxyw./printpage.asp ( http: / / www.zxyw. / printpage.asp ) ArticleID=1066
(2)素材储备
《命运》交响曲、自然风光图片、海伦 凯勒照片。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塑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 凯勒的文章。
2.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搓捻 繁衍 冥思苦想 期期艾艾
(2)走近作者
海伦 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利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后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利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2)四边互动
互动1
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海伦 凯勒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互动2
在海伦 凯勒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
互动3
莎士比亚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互动4
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互动5
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我”的?
互动6
在和莎利文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世界在海伦 凯勒的心目中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互动7
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互动8
作者对莎利文老师有什么样的感情?
4.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词语。
油然而生 美不胜收和
(2)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自由”?
5.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2)方法归纳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2)巩固练习
(三)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
海伦 凯勒
认识事物都有名称
体验大自然 科学的教学方法
认识抽象名词 深沉的爱
肖 像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