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真题分类汇编(天津版)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真题分类汇编(天津版)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08:49:18

文档简介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1.(2022·天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村居书喜
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景。
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D.颈联写酒非好酒,亦能醉人;虽已年老,但还能耕地。
(2)颔联中“袭”“穿”用得精妙,请试着赏析。
(3)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颔联中“袭”字,运用拟人,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扑面而来的景象。②“穿”字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鹊声的清澈响亮,或者“鹊声则衬托出树林的幽深静谧”。
(3)①山村美景可喜: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②乡村生活可喜:晚年有酒相伴,身体硬朗,悠闲自在;③内心轻松可喜: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诗人晚年贫苦,因病不能喝酒,表现的是羁旅的愁苦与孤独;“贫犹醉”意思是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贫犹醉”表达的情感是喜悦、欢乐,并无深沉感叹,可见并非异曲同工之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花香浓郁沁人鼻息,也让人感觉到天气渐暖春天已然来临,喜鹊叫声悦耳,穿过树林让人心生喜悦,春暖花开惠风和畅,又是一年春来到,迎来无数晴暖之日。
“袭”字,意思是侵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用拟人修辞,把花写成鲜活,倍感亲近可爱,香气袭人,一洗烦心喜笑颜开,化主动为被动,由嗅觉而触觉,沟通感官,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的感受,突出大自然美丽的伟力。
“穿”字与“袭”紧密照应,把人的行为动作“穿”赋予了自然物象“鹊声”,生动形象、亲切可感,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既表现了喜鹊叫声的青翠悦耳,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静谧安详,和谐美好,表达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第一、二联写的是“天时”,红桥梅市远处山峦横亘,白塔下樊江春水潺潺。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这两联描写的是美好春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喜爱;
第三联写的是“地利”,坊场浊酒价格低廉以至于穷困的我也能喝醉,农忙时节山林田间农人都在忙着耕种,该联描写了人们生活的安定,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生活的喜爱;
尾联写的是“人和”,最使人开心的莫过于赋税交齐,整年都不会有小吏来催租,描写的是官赋已交,不用担心官吏来催租,表达了对官赋已交的欣喜。
总之,这首诗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可见诗人对山村和谐安详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喜先期官赋足”表达对官吏不扰民(不加重赋税)的欣慰之情。
2.(2022·天津和平·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照要求作答。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
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
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赏析“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一句。
(3)本词与苏轼韵《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1)B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用“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用“怒”字将鱼龙拟人化,写周瑜火攻曹军时翻江倒海的气势以及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3)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伤己;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积贫积弱、国事衰颓,怀古讽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人用“今如许?”发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宋朝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包含在这一问句中。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
“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千艘列炬鱼龙怒”,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运用拟人手法,把因战争的进行导致鱼龙翻腾比作为人在发怒,展现了战争的激烈。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用“万”“千”表夸张,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和激烈。
“万骑临江”“千艘”“万骑”等从视觉角度来写,“鼓声”“将士的吼鸣声”从听觉角度来写的,视听结合,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描绘了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结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是说“应笑我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作者的怀古是为“伤己”,仰慕周瑜年少功成,而自己却是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表达了作者的凄凉无奈之感。
戴复古的《满江红 赤壁怀古》,则是借“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作者用周瑜破曹时的赫赫军威,反衬了南宋朝廷的衰微。作者的怀古是为了讽今,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之情。
3.(2022·天津天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①!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②,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③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④,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⑤。
【注】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③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④蕞尔:微小。⑤扶头:指饮酒。
(1)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语着壮志。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细腻柔美,抒情真切动人。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
【答案】(1)D
(2)①这两句是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词人不由愁思满怀。②基调由此转换。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变为后半部分的哀伤悲凉。③词人忧心国事,此处由“遗恨”二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3)辛弃疾词豪放,多表现在选词豪气,善于营造气势上。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两句表现了辛弃疾词中的冲天豪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庞”,把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事迹写得豪气满怀,振奋人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法有误。在秋夜清幽高朗的月色下,词人与友人马叔度一起,登上久未登览的月波楼对饮观景。他们沐浴在遍地浮动的月光下,觉得胸胆开张,豪情满怀;但一想到恢复之事犹遥遥无期,便不禁把一腔豪情转化为悲愤了。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篇的“意眼”所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
情势上则由上片的豪迈转入沉思的格调。这立体的江南好景,不禁使怀抱国家之恨的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土地。于是他接写道,“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疑问,问出了词人的痛心和担忧,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
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此处由“遗恨”二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
考生注意结合本词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例如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写他们狂饮欲如长鲸吞海,舞剑划出的寒光在秋月下闪耀。词人以“未吞海”,和“已横秋”加以对照,一退一进之间,尤显出“剑气”——志在报国的豪杰之气的不凡。《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庞”中的“金戈铁马”不由让人联想起刘裕带领千军万马挥师北伐的豪迈之势,耳边似乎响起了奔腾的马蹄之声,让人感觉胸中升起豪迈之情,热血沸腾,体现了辛弃疾词的豪迈大气的词风。
(2022·天津红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北征
裴让之①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②惊。
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
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出塞
王昌龄
骝马③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
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
5.鉴赏“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中“惊”的用字之妙。
6.《出塞》 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
【答案】4.B 5.“惊”拟人,外敌从大漠而来,向朝廷报警的烽火使关山吃惊、震动(心惊),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渲染了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紧张氛围。 6.①意象运用:“骝马”“白玉鞍”“沙场”“铁鼓”“金刀”、未干的“血”等意象的使用,串联成战斗生活的画面,塑造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②意境刻画:战场上空得寒冷月光,仍在旷野上回荡的城上催战的鼓声,构成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③选材特点: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斩杀敌人后血染战刀,烘托英雄形象。④侧面描写:“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示英雄的雄姿;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写战争结束,鼓声犹在耳,宝刀血未干表现沙场健儿的精神抖擞与豪迈,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勃、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感表述有误,由“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可知应为杀敌报国的豪情。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句说,北方的沙漠地带腾起了胡骑来袭的沙尘,以单纯而形象的画面交待了战争的责任与敌人大举入寇的情景。从次句起,即转写我方的反应。次句中的“关山”,指我方北面边防线上的关隘、山口;“烽燧”,即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惊”是关山吃惊,此句运用拟人手法,指关山受到震动,便举烽燧向朝廷报警。以上两句,空间上自北而南展开,敌骑从沙漠压向边关,烽火从关口、山头烧起,向内地频传、直至京城。其间,喊杀声震天,烽火遍地。才一落笔,即为全诗渲染了一派浓郁、紧张的战争气氛。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技巧的能力。
第一句“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白玉鞍,装饰有白玉的马鞍。这句说将士们飞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战马。写战前充分准备,将士们英姿勃勃,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这里的“骝马”“白玉鞍”既是作者选取的表现战争场面的意象,又能够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且通过战斗打响前的准备场面来塑造英雄形象,表现战争,选材独特。
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沙场,原指沙漠地带,后指战场。寒,冷,凄冷。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战斗经过,由准备出战,一下写到战斗结束。那么,仗打得怎么样呢?用战场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仅指夜晚天冷,连月光也寒气逼人,还指月光映照下的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给人凄冷的感觉。说明战斗非常激烈、残酷。这也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战士们胜利者的形象。
三、四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铁鼓,用铁皮箍着的战鼓,结实声壮。金刀,钢刀,古时泛指金属为金。这两句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斗回顾,说战斗刚结束不久,将士们余兴未尽,战斗情绪还是那么高昂,心里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这两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使人也如同听到战场震天动地的鼓声,想见将士们拭看钢刀的情景,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两个片段,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斩杀敌人后血染战刀,烘托英雄形象。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并用冷月与鼓声营造出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诗人善用侧面烘托,“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示英雄的雄姿;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写战争结束,鼓声犹在耳,宝刀血未干表现沙场健儿的精神抖擞与豪迈,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勃、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
(2021·天津河西·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题梵隐院①方丈梅
晏敦复②
亚③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注:①梵隐院:在浙江定海。②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③亚:同“压”。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的形象,抒发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
C.颈联中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从正面突显了梅花晶莹洁净的形象。
D.诗人在这首诗中移情于物,创造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8.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塑造出梅花怎样的形象?
9.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
【答案】7.C 8.“有意唤”拟人塑造梅花清寒中傲然独立的坚韧,呼唤春回的高洁品格(写“有志向”也可以)。 9.①尾联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②看出诗人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正直高洁的品格。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 “从正面突显了梅花晶莹洁净的形象”理解错误。借月光从“侧面”衬托梅花的形象。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以及概括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概括梅花的形象。
“亚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意思是古老苍劲的梅枝,高大粗壮。枝头梅花盛开,枝条旁逸斜出,斜掩着栏杆和屋檐,在彻骨的清寒中,梅花傲然绽放,为的是唤得春回人间。本联中“有意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它是先行者,报春而不争春,呼唤春回,品格高洁。这也是诗人人格的写照,他几番想“北定中原”,“收拾旧山河”,像梅花一样,唤回大宋朝社稷的春天。但诗人空有一番抱负而不能实现,只能远离京师,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是,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尾联“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这两句直接赞颂梅花品格的高洁。“游蜂野蝶”喻指世俗中人,品格庸俗之人。花香花美自然蜂围蝶转,好像世人趋于势利。梅花则不然,它超尘拔俗,拒绝蜂蝶相扰,因为它“本性由来不染埃”,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诗人所谓的“不染埃”指的是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志趣高洁体现着诗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诗中处处体现着诗人孤芳自赏、正直脱俗的志趣。
(2021·天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同长安君钟山望
王安石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历两次变法失败,作者同胞妹一起登山远望,足见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
B.“解装”本义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的被罢相赋闲,饱含辛苦之后的轻松。
C.“一望江南”句照应标题并开启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
D.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因此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
11.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
12.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10.D 11.残雪尚存像玉藏山峦,新年的阳光下嫩草萌生,像有一层雾霭,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初春景象。 12.答案示例一:①作者变法失败被二次罢相,无心做事,也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②在风烛残年只希望能回归故里,以诗抒情,重温年轻时的快乐时光;③用亲情来安慰自己失落苦闷的心情。答案示例二:同长安君在钟山上遥望万里之外的故乡,但自己衰老的身体无法再承受任何的疾病的折磨,年轻时那些快乐的往事只在回忆之中,惟有用写诗来重温兄妹亲情,并借此安慰因变法失败而苦闷的心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有误,“乐事应须委少年”是说目前生活得很郁闷,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离披”,零落分散状,“韫玉”,藏玉;“杳霭”,茂盛的样子。残留的雪零落分散在山间,像美玉藏在山峦,新年的阳光下嫩草萌生,长得很茂盛,远远看去,好像笼罩着一层烟雾,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初春景象。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惟有爱诗心未已”,作者说现在只剩下对诗歌的喜爱之情了,联系作者变法失败被二次罢相的经历,作者言外之意是说已无心政治了,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作者无心做事,也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结合前文“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作者心情郁闷,以诗抒情,重温年轻时的快乐时光。
“东归与续棣华篇”,“东归”与上文“万里”都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回归故里,用写诗来重温兄妹亲情,并借此安慰因变法失败而苦闷的心情。
(2021·天津滨海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樊侍御之金陵
[明]谢榛
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
秋帆二水①外,春草六朝余。
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
从来经国者②,宁不念樵渔
[注]①二水:指秦淮河与长江。②经国者:管理国家的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没有直抒离别意,而是起笔不凡,实写作者所见金陵景象之雄浑开阔。
B.颈联中“冰雪”“风尘”具有象征意味,刻画了一个清贫廉洁、忧国辛劳的官员形象。
C.本诗以反问句作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一读难忘。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一洗寂寞悲伤之态,没有缠绵悱侧之情。
14.请任选个角度赏析颔联。
15.同为送别诗,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较,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13.A 14.①想象(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亦可)秋日,明净高远的蓝天下,载着友人远去的帆船慢慢消失在长江和秦淮河的尽头;友人到达六朝古都金陵已是春天,满眼萋姜芳草,这是诗人想象之景,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挚的友情。
②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秋帆”句紧承首联的送别。“春草”句为后文写“樵渔”做铺垫。六朝古都里作者独选“春草”这一意象,赋予具有蓬勃生命力而又低调卑微的春草以象征意义,象征底层人民。 15.①本诗除了对友人的不舍外,还有对朋友廉洁品德的赞美;②对朋友忧国忧民的赞许;③对朋友多为底层劳动人民发声的勉励(嘱咐)。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别之时安慰劝告友人不要因离别而悲伤,同时表达了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近如比邻、心意相通的乐观、豁达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实写作者所见金陵景象之雄浑开阔”中“实写”理解错误。首联所写并非实际所见金陵之景,而是诗人的一种想象。
故选A。
1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要求赏析“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两句诗,属于赏析诗句妙处的炼句题。这类题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写景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本题中“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的大意是:友人远去的帆船慢慢消失在长江和秦淮河的尽头,友人到达六朝古都金陵已是春天,满眼萋姜芳草。根据题目“送樊侍御之金陵”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准备送樊侍御到金陵,现在还没到金陵,所以所写之景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挚的友情。这里的“春草”还有象征意义,作者借春草象征底层人民,从而引出后文的“樵渔”内容,而“秋帆”句紧承首联的送别。所以颔联在结构上还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是一道比较题,要求比较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表达情感的不同点。
本诗:“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两句通过想象秋日朋友离去到达金陵的情景,描写了明净高远的蓝天下,载着友人远去的帆船慢慢消失在长江和秦淮河的尽头;友人到达六朝古都金陵已是春天,满眼萋姜芳草,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挚的友情。“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中“冰雪”“风尘”具有象征意味,刻画了一个清贫廉洁、忧国辛劳的官员形象。“从来经国者②,宁不念樵渔 ”向来管理国家的人,怎么能不想到砍柴捕鱼的老百姓?以反问句作结,表达对朋友忧国忧民的赞许,对朋友多为底层劳动人民发声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2021·天津红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北庭作
岑参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初至犍为作 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过】雁寒,北方的边塞;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犍为,今四川犍为县,唐代宗时,作者得罪权贵,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当时的嘉州治所在犍为。
16.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中,前四句直接描绘了北庭这座孤城远处异域的地理环境,第五、六句则写出北庭这个地方冬季漫长、寒冷异常、风大不休的恶劣的自然环境。
B.“孤城”一词既写出北庭远在边塞之孤单,也暗含了自己远赴北庭的孤独之感,又与末句“犹自未封侯”相照应。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初到犍为作”表明作者写此诗时刚到犍为任职,与尾联出句中的“几日”相呼应。
D.第一首诗中的“通”“接”与第二首诗中的“连”“接”均为“接壤、直达”意,可见这些地方都是相通的。
E.“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两句造语新奇,不仅写出了作者初到犍为的悠闲情调,也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人雄浑豪迈的风格。
17.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6.BD 17.相同点,两首诗都用了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点,《北庭作》还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而《初至犍为作》没有此用法。
《北庭作》的前二联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北庭这座孤域远处异域的地理环境,第三联写出北庭这个地方冬季漫长、寒冷异常、风大不休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末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虽然年已四十却不能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遗憾。
《初至犍为作》的首联以雄浑的笔法写出初到犍为的悠闲,颔联写出了自己任职 时的静和闲,颈联通过自然景物写出犍为的地理形势,尾联则写出自己初到犍为即鬂发斑白。全诗无一抒情,而无不抒情,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无所事事、年华易逝的感慨。
【解析】16.试题分析:B项,“又与末句‘犹自未封侯’相照应”错,二者没有因果联系。D项,“这些地方”错,“云雨”“风尘”是自然景物,不是地方。“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意思是雁塞这个地方通着盐泽这个地方,龙堆这个地方挨着醋沟这个地方;“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意思是云雨布满三峡,风沙覆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解答时可先指出相同点,现分析不同点。《北庭作》前三联写景,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第四联直接抒发人生易老功业未成的遗憾,属于直抒胸臆。写景中,前两联又用了白描手法,写了北庭的“雁塞”“盐泽”“龙堆”“醋沟”展现“孤城”的特点。《初至犍为作》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叙事,将情感寓于其中,全部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手法。
点睛: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分别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技巧,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后分析。
18.(2021·天津滨海新·高三期末)下面是某校高中生根据方叶的 《泊》拟写的一首小令,请你从所给的两题中任选题作答。
天净沙·泊
乌篷渔歌夕霞,
桨声灯影清茶,
秋月烟波蒹葭。
飞鸿影下,
朱门怎可为家
1. 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语言)对这首小令加以简评,要求100字左右。
2. 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散文《泊》的作者方叶(某诗刊编辑)写一封信,推荐这首小令。要求100字左右。(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这首小令的意象、意境与散文基本契合。韵律和谐。前三句采用视听结合、意象叠加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澄静寥廓(清幽静美、宁静温馨、宁馨素洁等等)的意境,表现作者沉醉于自然山水,内心闲适悠然。最后两句“飞鸿影下”破空而来,使画面静中有动,沟通古今,情感转向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示例:
尊敬的方编辑:
您好!
我今天给您写信是向您推荐的一首小令,它是一位高中生根据您的《泊》拟写的。
小令依托《泊》先选取九个意象,分别为我们描绘了泊前、泊中、泊后三幅画面:“渔舟唱晚”“夜泊品茶”“月笼蒹葭”,清幽静美,寥廓空灵,使人沉醉其间,顿生闲适洒脱之感。后文以“飞鸿影下”揭示主题,“飞鸿”如“沙鸥”,不以“朱门”为家,而托身于“天地”之间,自在、洒脱,实乃“泊”的最高境界!
恳请加以指点,希望能得到您的青睐!
祝:
工作顺利!
仰慕您的人:李明
2021年X月X日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材料所给为某校高中生根据方叶的 《泊》拟写的一首小令,题目要求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语言)对这首小令加以简评。
作答时先要选取角度,明确观点(联系散文《泊》),如示例所给“这首小令的意象、意境与散文基本契合”;然后结合小令内容加以分析,如运用的艺术手法(视听结合、意象叠加、静中有动等)、营造的意境特点(澄静寥廓、清幽静美等)、表达的情感主题(作者的闲适悠然之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等)。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材料所给为某校高中生根据方叶的 《泊》拟写的一首小令,题目要求给散文《泊》的作者方叶(某诗刊编辑)写一封信,推荐这首小令,身份是以“李明”的名义,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100字左右。
作答时,形式上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求,如开头要有称呼语“尊敬的方编辑”、问候语“您好!”,结尾要有祝贺语“祝工作顺利!”以及落款署名“李明”、时间等,同时表述中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内容上既要联系散文《泊》,又要结合小令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如先依托《泊》先选取意象、然后描绘了泊前、泊中、泊后三幅画面,最后由画入理揭示主题“飞鸿”泊于天地之间,自在洒脱!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1.(2022·天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村居书喜
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景。
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D.颈联写酒非好酒,亦能醉人;虽已年老,但还能耕地。
(2)颔联中“袭”“穿”用得精妙,请试着赏析。
(3)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
2.(2022·天津和平·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照要求作答。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
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
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赏析“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一句。
(3)本词与苏轼韵《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3.(2022·天津天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①!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②,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③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④,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⑤。
【注】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③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④蕞尔:微小。⑤扶头:指饮酒。
(1)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语着壮志。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细腻柔美,抒情真切动人。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
(2022·天津红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北征
裴让之①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②惊。
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
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出塞
王昌龄
骝马③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
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
5.鉴赏“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中“惊”的用字之妙。
6.《出塞》 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
(2021·天津河西·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题梵隐院①方丈梅
晏敦复②
亚③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注:①梵隐院:在浙江定海。②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③亚:同“压”。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的形象,抒发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
C.颈联中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从正面突显了梅花晶莹洁净的形象。
D.诗人在这首诗中移情于物,创造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8.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塑造出梅花怎样的形象?
9.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
(2021·天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同长安君钟山望
王安石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历两次变法失败,作者同胞妹一起登山远望,足见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
B.“解装”本义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的被罢相赋闲,饱含辛苦之后的轻松。
C.“一望江南”句照应标题并开启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
D.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因此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
11.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
12.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简析。
(2021·天津滨海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樊侍御之金陵
[明]谢榛
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
秋帆二水①外,春草六朝余。
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
从来经国者②,宁不念樵渔
[注]①二水:指秦淮河与长江。②经国者:管理国家的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没有直抒离别意,而是起笔不凡,实写作者所见金陵景象之雄浑开阔。
B.颈联中“冰雪”“风尘”具有象征意味,刻画了一个清贫廉洁、忧国辛劳的官员形象。
C.本诗以反问句作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一读难忘。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一洗寂寞悲伤之态,没有缠绵悱侧之情。
14.请任选个角度赏析颔联。
15.同为送别诗,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较,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请简要分析。
(2021·天津红桥·高三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北庭作
岑参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初至犍为作 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过】雁寒,北方的边塞;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犍为,今四川犍为县,唐代宗时,作者得罪权贵,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当时的嘉州治所在犍为。
16.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中,前四句直接描绘了北庭这座孤城远处异域的地理环境,第五、六句则写出北庭这个地方冬季漫长、寒冷异常、风大不休的恶劣的自然环境。
B.“孤城”一词既写出北庭远在边塞之孤单,也暗含了自己远赴北庭的孤独之感,又与末句“犹自未封侯”相照应。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初到犍为作”表明作者写此诗时刚到犍为任职,与尾联出句中的“几日”相呼应。
D.第一首诗中的“通”“接”与第二首诗中的“连”“接”均为“接壤、直达”意,可见这些地方都是相通的。
E.“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两句造语新奇,不仅写出了作者初到犍为的悠闲情调,也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人雄浑豪迈的风格。
17.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8.(2021·天津滨海新·高三期末)下面是某校高中生根据方叶的 《泊》拟写的一首小令,请你从所给的两题中任选题作答。
天净沙·泊
乌篷渔歌夕霞,
桨声灯影清茶,
秋月烟波蒹葭。
飞鸿影下,
朱门怎可为家
1. 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语言)对这首小令加以简评,要求100字左右。
2. 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散文《泊》的作者方叶(某诗刊编辑)写一封信,推荐这首小令。要求100字左右。(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