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现代诗歌鉴赏题 讲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现代诗歌鉴赏题 讲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09:0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现代诗歌鉴赏题 讲练
一、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1.抓意象,绘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意象的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考生捕捉住现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①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概括景物营造出的氛围;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手法,析作用
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技巧:①揭示何种手法;②分析表达作用。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等。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技巧:①指出何种手法;②阐述表达作用。
(3)篇章结构。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技巧:①指出诗歌结构如何;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
3.品语言,释含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诗歌隽永的字词语句及蕴含的深刻含意。
(1)品味词语丰富的表现力。注意诗歌中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现代诗歌鉴赏词语解题技巧:①解释词语的意思;②阐述该词在诗中的作用。
(2)从现代诗的语言风格分析。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现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技巧:①指明何种语言风格;②有什么作用。
4.感诗情,析爱憎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体会诗歌的感情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品味词语,体会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感情。②分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①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②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二、现代诗歌选择题解题技法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做题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排误存正。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解答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4.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一.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题。(16分)
风  景
辛 迪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 在沪杭道中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本诗第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终点”即“田间的坟”。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暗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D.对连年战乱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把铁轨比喻为中国的肋骨,形容得何其瘦骨嶙峋,简直令人感到心痛。而社会问题像一节节的列车,又何其多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B.“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此处将茅屋和坟这两个意象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写出了诗人的思考:生与死的距离近得出奇,中国人竟是如此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C.“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
D.“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瘦”字的重复使用,着重比较出瘦的程度,与首句的“肋骨”遥相呼应,由此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都是病,不是风景!”
3.诗歌最后一句使用标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作答。(4分)
4.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 请结合全诗分析说明。(6分)
【答案】一、1.C(C项,无中生有,“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诗中没有依据。“却是一般的暗淡”说的是社会问题同样存在,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并不能反映出“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2.B(B项,“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一景象是写实的,不是诗人想象中的。)
3.全诗在末句才使用标点:逗号和惊叹号,这不仅明确点出本诗的主旨,(2分)而且直指题目,原来全篇做的是反题文章。(2分)
4.①题目与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具有讽刺意味。③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解析】从全诗内容来看,诗歌写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所看到的都“不是风景”,而是“病”,因此从手法上来看,题目与诗歌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达效果来看,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从主题表达来看,诗人回到祖国本想看到风景,但看到的却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且社会问题还很多,“一节接着一节”,很普遍,“一路来行过的地方”都有相同的问题,最后诗人痛苦地大喊“都是病,不是风景”!可见以“风景”为题,能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题。(16分)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
在苏格兰高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家”,点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二、1、D[解析]“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理解错误。
2、B[解析]“静与动”错,“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都为“动”。
3、“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诗人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诗歌中的“我”。所以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诗歌情景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下列关于第一节的四行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递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行诗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2.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感情充沛,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尾句和首句呼应,以视觉方式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3.如何理解前两行“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的含意?
4.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答案】三、1.D【解析】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
2.C【解析】诗的第一节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是嗅觉意象。视觉和嗅觉交错,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因为这是祖国的树叶,所以是最美的最宝贵的。而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是因为作者离开了祖国就像槐树叶离开了槐树一样。作者很思念祖国,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去,看到落叶后这种感情就更加浓烈了。(意对即可)
4.在写作手法上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二.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16分)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我”倍受相思煎熬。
B.“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来。
C.“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寂寞、闭锁的心境。
D.第三节表明“我”并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我”只是骑着马路过这个江南小城。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了浓厚的江南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
B.“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说是个“错误”,是因为“我”并不是闺中女子所等待的那个人;说是“美丽”的,则强调女子容颜漂亮,让人惊艳。
C.诗歌首尾呼应,第二节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界,前面三句和后面三句在内容上和句式上基本相同,使全诗结构齐整而巧妙。
D.诗歌运用了“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个叙述人称,并使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中自始至终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遐想空间。
3.如何理解“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中的“错误”一词的含义 (4分)
4.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6分)
【答案】1.A “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女子”的容颜憔悴。
2.B 说“错误”是“美丽”的,是因为这瞬间的误会传达出一种带悲的美。
3.“错误”二字,实际上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以至歉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 主人公的“打江南走过”究竟是真实的行动还是一种幻想 诗人并不作答,而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的余地。
4.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注],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ɡānɡ)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2.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B.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不平常,有吸引力。
C.这首诗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
D.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心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4分)
4.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噩梦”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1.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2.C(C项只是诗歌的传统写法,本诗却是另有创新的。)
3.希望——惊恐——失望——悲愤——挚爱
4.“噩梦”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色 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是可爱的、珍贵,值得"溺爱",他的诗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亡",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到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本诗作者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中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4.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答案】三、1.A【解析】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2.B【解析】运用反复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3.诗人奇特的想象主要表现在前面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将绘画中的颜色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让人思考,给人启迪。
4.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