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多信息类文本阅读 讲练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多信息类文本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新高考卷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选材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
2021年 新高考Ⅰ卷 非连续性文本 朱光潜《诗论》 钱锺书《读 拉奥孔 》 ①命题思想: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题目形式,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新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Ⅰ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题材多样,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通过多元阅读、区间分析、综合归纳,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且有一定的难度。 ②选材风格:新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Ⅰ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文本一般由2~4则非连续、相对独立但又围绕同一话题或主题的材料构成,总字数为2000字左右。2021年新高考Ⅰ卷共1838字。材料主题多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裁可以是论文、评论、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经典性,或紧扣社会生活热点,突出时代性,如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环保、重大决策、科技成果等方面,这些材料具有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等特点。 ③考查重点:多为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特点、论证思路或结构,探究材料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等等。 ④题目设置:现代文阅读Ⅰ共设置五道小题,其中三道四选一式客观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问答题;客观题每题3分,主观题分别为4分和6分,总分值为19分。 ⑤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新高考Ⅰ卷在所选材料讨论诗与画的美学话题,还附有《拉奥孔》雕像的图片,给考生以美学熏陶,体现了对学生美育的考查。新高乙卷既有文字,又有图表,材料选择灵活、丰富。结合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的学术性论述文、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的科普文,以及2021年新高考Ⅰ卷来看,2022年新高考在选材、命题上可能还会有更多创新空间。
2021年八省联考模拟试卷 非连续性 文本 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2021年 新高考Ⅱ卷 学术性论述文 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2020年 新高考Ⅰ卷 非连续性 文本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019年 山东新高考 模拟卷 非连续性 文本 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 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高考真题回顾: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①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开门见山提出“诗画异质”的观点)
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
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区别一: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雕像,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
雕塑《拉奧孔》
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区别二:史诗,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雕像,两蛇仅绕着两腿。区别三:史诗,拉奥孔穿着典祭官衣服;雕像,拉奥孔父子赤裸身体。)
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通过分析拉奥孔形象在史诗和雕像上的不同,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
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①《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提出我国古代也有画诗不同质的类似观点)
②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论述莱辛的议论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引用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1838字
(摘编自钱锺书《读 拉奥孔 》)
(信息筛选)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错误。根据原文第1段“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可知,莱辛“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的出现,打破了从前人们“诗画同质”的观点,但不能证明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观点推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A项,“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太绝对,原文无依据。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太绝对。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说法错误。
(观点理解)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理解括观点、推理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把握文章的观点再进行判断。本文观点“诗画异质”就是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ABC“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说的是画诗相得益彰,并非“诗画异质”,D 项“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表现时间上的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正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论证分析)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4.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运用探究)5. 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5. 答: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
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
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和运用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特点进行答题。答题时既要明确概括、引用材料中关于诗画异质的观点,也要结合顾恺之言论中两种画面的特质进行分析说明。
材料中阐述了“诗画异质”的观点:绘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而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是一条绵延的直线,因此动作不宜于画。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因为对于画家来说,运笔作画,表现“手挥五弦”一瞬间的物态和景象并不难,而“目送归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人物和飞鸿不同时间的连续动作以及内心活动,要画出来就远非易事了。
新高考全国I卷(山东、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题目分析:
一、选材上:凸显核心价值,强化思辨能力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的信息性文本阅读,选用两则有关“诗画异质”说的论述性材料,第一则材料摘编自朱光潜的《诗论》,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然后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最后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第二则材料摘编自钱锺书《读 拉奥孔 》,首先提出我国古代也有画诗不同质的类似观点,接着论述莱辛的议论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最后引用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二、命题上:落实“四层四翼”,考查关键能力
第1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考查重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
第2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逻辑推断。
第3题考查考查学生理解观点、推理判断的能力。要求考生既要理解观点的内涵,又要理解观点的外延。
第4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
第5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和运用探究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特点进行答题。
选择题作答步骤:
1.读。速读明旨,标画关键。通读全文,抓住关键性句子,即主旨句、评述句、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抓住关键词,即名词术语及具有指代性、隐喻性、逻辑关联性的词语等,标记重要信息,做到有备无患。
2.审。审清题干,明确考点。解答多信息文本阅读题时,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把握设置题目的角度,明确考查的信息,做到胸有成竹。
3.定。圈定文段,筛选信息。先仔细阅读题目中的选项,然后读原文,找出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弄清楚各个选项内容都涉及文中哪些段落,圈定答题所需信息的范围,确定答题有关区间,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做到稳扎稳打。
4.比。比较异同,鉴别真伪。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点,尤其注意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的修饰、限制、补充成分,如修饰语和限制语“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除““之外”等。有指代意义的词“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小心甄别,做到知己知彼。
5.除。排除干扰,复核锁定。确定和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要想准确选答,必须警惕命题陷阱,注意命题人故意将信息扭曲而设置的干扰项。其实,只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每道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来排除。选出答案之后,一定要注意从选文的意图、题材、内容等方面全面权衡、检验、审核,进一步确认排除干扰项的依据所在,做到胜券在握。
选择题常见设题陷阱:
1.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2.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
3.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等)
4.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
5.混淆时态(命题者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涉及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6.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7.绝对武断(选项将文中很有分寸的说法表述得过于绝对)
8.曲解文意(选项故意遗漏或更改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说法,或利用多义词误导,或断章取义,从而背离了原文意思,至曲作者的观点)
附:(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信息筛选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强加因果,“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分析错误;“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表述不准,原文是“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错误,原文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错,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种说法。]
2.(观点推断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
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
3.(概念理解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就本题而言,A、B、C三项都属于沿革地理。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属于自然地理范畴,不属于沿革地理。]
4.(归纳概括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论证分析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