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重 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 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思考回答
(1)、 年,党和政府参照 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制订一五计划。
(2)、实施时间: 年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和国防 的初步基础;促进 、 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 的改造。
(3)、成就: 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交通运输成就: 制造厂、 大桥建成、1954年 、 、 公路建成等。)
2、阅读“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思考回答
(1)、 年9月, 大会在北京召开。
(2)、制定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 》。(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 原则和 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 和 的基础。)
(3)、一届人大选举 为国家主席、 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 为国务院总理。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阅读“三大改造”思考回答
(1)、 年,党和国家开始对 业、 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社走 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 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 制的转变,标志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 初级阶段。
二、合作探究:
1、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2、你还了解历史上哪些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在此机关设立之前,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怎样?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 ( )
A农业 B商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学目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发动、危害。纠“左”措施。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思考回答
⑴、“大跃进”:
目标: 中心: 口号:
结果: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 比例严重失调。
⑵、人民公社:
目的: 特点:
结果:人民公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造成了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4)、国民经济的调整:
时间: 方针:“ 、 、 、 ”
恢复:从 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复苏。
2、阅读“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思考回答
(1)、时间:1957年——1966年。
(2)、成就:
(3)、英雄模范人物:“铁人”: 解放军好战士: 党的好干部:
二、合作探究:
1、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内容是什么?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2、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给我们什么教训?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 )和( )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 ),解放军好战士( ),党的好干部( ),“两弹元勋”( )。
3、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在( )
A,1959年 B,1960年 C,1961年 D,1962年
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7课 全国大动乱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 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 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思考回答
(1)、原因: 对国内形势作了错误判断,认为党内存在“走资派”; 、 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企图乱中夺权。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 》。
(3)、 发动: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号召开展“ ”;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2、阅读“全国大动乱和二月抗争”思考回答
(1)、1967年,上海“ ,”“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
(2)、“二月抗争”:1967年2月, 、 、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3)、党史上最大冤案: 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3、阅读“民主法制的严重破”思考回答
(1)、中国共产党的 原则遭到破坏。地方各级党委被______________取代。
(2)、 形同虚设。
二、合作探究:
1、“二月抗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抗争的看法。
2、“二月抗争”中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的老干部主要是哪几位?你知道他们有哪些历史功绩?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他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
A.美国的威胁 B.国民党要反攻大陆
C.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D.地主等反动派的破坏
2、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第8课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 点: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 点:林彪集团的形成及其阴谋。江青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经济形势的恶化”思考回答:
原因:1967—1968年,在全国动乱、“全面内战”的局面中, 形势迅速恶化。
表现: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 状态、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 ”、交通阻塞、市场紧张等。
2、阅读“周恩来调整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思考回答:
(1)、1971年“ ”事件后粉碎了 集团。
(2)、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 。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 ,经济再度回升。
3、阅读“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思考回答: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约 元。由于 、 的努力,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 阅读“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考回答:
(1)、1976年 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1976年9月9日, 逝世。
(3)、1976年10月粉碎“ ”,标志着“文革”结束。
二、合作探究:
1、“抓革命,促生产”是“文革”时期一个流行的口号,想一想,这样的“革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
2、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局面,其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文化大革命”导火线: 起止时间:
结束标志: 性质:
冤案: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 。
2、“文革”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A.朱 德 B.邓小平 C.华国锋 D.叶剑英
3、1976年9月9日逝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朱德 D.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