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谋篇布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乾坤带
刘红军
一大早,根叔骑自行车出了山村,赶往乡里开会。路上听着嘎冷嘎冷的铃铛响,他就在心里打趣儿,好像穿一身秧歌服的王老太,一边骑车一边听戏匣子里的秧歌曲。可是越骑越觉得身上不自在,拐到一棵大树下停了车,摸摸头,看看脚,正一下白衬衫和蓝裤子,没事儿啊。左三钩,右三拳,这一活动找到了,肚皮儿卡得慌,根叔的眼光就钉在腰眼上:今天捆他的不是陪伴八年的老朋友,而是条薪新的陌生客,皮的呢。皮的咋啦?俺不稀罕!根叔朝地上啐了一口。
儿子见天就讲,男人看腰,女人看包,村书记抽一条好皮带才有派儿。根叔就不爱听,当书记就得臭显摆?
你这旧腰带是革的,都秃噜边儿了,多寒碜,又不是买不起。儿子嘟嘟哝哝。
根叔也振振有词,忘了早先喝不上粥了?你要是钱没处花,买个包给你妈,让她绕着全村显摆。
根婶捏在根叔的身旁。自从她那次陪根叔给梨树剪枝,不小心被梯子磕了脑袋,就总是一脸的傻笑。
儿子丢个白眼儿,喉结鼓鼓地缄口。
每次走到村头,遇见王五,王五说根叔,你都有钱了,腰上还土拉吧唧的,抠啥抠?哪家姑娘肯给你当儿媳妇儿?
走到村尾,遇见麻六,麻六说根叔,我知道是老书记给你的旧皮带,抽了这么多年,便宜还没占够!
走到村外,更多的眼光落在根叔的腰上,然后把根叔的一张阔脸横扫一遍,无声地询问:你们村还没脱贫呢?
管他呢,抽自己的腰带,让别人说去。根叔抚摸着抽了八年的老朋友,心里就是舒坦,就是有精气神儿。
可今天抽着新皮带就是不自在。进乡政府大门的时候,遇到了爱说笑的李村书记,李村书记瞅了瞅根叔的腰,又瞅了瞅像是雨打蔫儿了的倭瓜花样的人,不明就里地扑哧儿笑了。
这一笑让根叔不明就里地虚下来,身子缩小了一半。刚回到自家院子,就气鼓鼓地扯下皮带,去你的!随手甩到狗棚上去了。翻箱倒柜找老朋友,连垃圾桶都倒个底朝天,愣是找不到,却翻出了他本命年那条大红的布腰带,先捆上吧。就这样在村委会给干部们传达了会议精神。
等他停了口,妇女主任指着他的红腰带乐开了,乐得满脸通红。大家也都憋不住,跟着乐。
根叔脸上臊得跟腰带一样红。
回到家不给老婆、儿子好脸子看。根婶笑嘻嘻地捧上旧皮带过来,根叔叫声我的命根子,一把抓过来。皮带上沾着几滴水珠,甩了甩,往腰上一紧,断了!根叔唉声叹气,老泪纵横。
饭也不吃,村里有人找他也不理,见儿子就举鞋底子打。
根哥呀,我来瞧瞧一条皮带咋就困住了你?妇女主任把笑声扬进屋里。
根叔冲炕上摆了摆手,示意妇女主任坐下。
根叔抚摸着两截旧皮带说,你们都以为我贪便宜,抠门,没人知道我抽上它,就有了魂儿,就像老书记在我身上给我打气。
六年前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根叔眼前——
几天的大暴雨让山村发了水。老书记指挥村里青壮年挖沟排水,三天三夜,嗓子都喊哑了。老书记运了一口气,猛劲儿地喊,抓紧抓紧,就要成功了。“嘭”的一下,腰带断了,裤子褪了下来。老书记赶忙提溜着,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指挥。根叔拔了山草拧成绳子捆在书记腰间。事后有人提议给老书记补个腰带,一呼百应,大家集资,一条皮革腰带就这样上了老书记的腰身。
几年后换了根叔当书记。有天晚上,老书记邀根叔到他家,兄弟俩喝了几盅小酒,老书记郑重地把那条腰带赠给他,兄弟呀,别小看这条腰带,它系着全村老少的心。你带着他们致富吧。
得,也不是非得面儿上给别人看,心里有不就行了?妇女主任说这话时早就不笑了。
那倒是。根叔挠了挠后脑勺。
妇女主任往炕里挪了挪,把脸正对着根叔,说,根哥带领大家栽果树,一到春天,满山坡的杏花、梨花、桃花赶趟似的开,外面人都来观光旅游;等杏、梨、桃长熟了,卖出去,家家户户腰包都鼓起来,谁都记得你的好。可毕竟是富裕了嘛,还在乎这一条皮带?
可咱们村致富不容易,我要是带头图享受,摆阔气,山里山外都跟着学起来,谁还记得勤奋节俭?再穷回去谁过得了?
哟,一条皮带,关系着大家的过去和将来呀。
可不是?要不我咋叫它“乾坤带”呢!根叔说出“乾坤带”这个文绉绉的词,很是得意。
你知道新的咋来的吗?妇女主任神秘地说,前天在村委会打扫卫生,卖了好多碎铜烂铁、破旧报纸,都是你这些年攒下的。有人说去饭馆撮一顿。我说就知道吃,还不如买条新皮带,给书记精神精神。大伙儿都双手赞成。这才叫侄子偷偷给你换过来。要是不领情,我就收回去。
别价。根叔趿拉上鞋,朝屋外走去,眼睛瞟着狗棚顶上。
山风吹过来,身上怪舒服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妇女主任这一形象设置比较巧妙,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解开小说的悬念,并与主人公根叔形成鲜明对比。
B.根叔珍爱“乾坤带”,既是因为它是老书记所托,又是因为这根腰带系着全村老少的心,关系着大家的过去和未来。
C.小说用笔繁简得当,比如对根叔的动作描写,相对详细,而对王五、麻六、李村书记等人的描写则相对简要一些。
D.小说语言通俗,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都有地方特色,如“秃噜边儿”“雨打蔫儿了的倭瓜花”等充满乡土气息。
2.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满地
曾冠华
是夜,清风拂过,月光满地。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整齐地码满新模板。模板两分厚,一米二宽,两米长,古铜颜色,既漂亮又庄重。金宝家里的猪舍一直没门板,之前想装上它又不舍得花那个钱,不装上嘛又好像那屋子总缺个啥。
金宝家跟晒谷场只隔不足四米宽的村道。近水楼台,顺走一块模板实在是得天独厚。
晚上竟然没人值班,金宝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金宝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完事后,开了瓶烧酒准备喝一杯,他倒酒时手机响起来。村主任有千里眼?做坏事被他抓住把柄?金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金宝盯着电话,大气都不敢出。村主任说:“明天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来——”
金宝要哭了。村主任年轻时是土围村的团支书,后来出门包工程赚足了钱,结果不干了,响应号召回来当村主任,响当当的人物。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看来,金宝要成靶子了。金宝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气是松下了,但金宝依然睡不好觉,村主任人高马大,尤其他那双杀气腾腾的铜鼓眼格外骇人。天亮,金宝乖乖地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准备听从发落。
金宝的心像大板车的轮胎跳得响,一路“咚咚咚,咚咚……”
金宝多虑了。原来,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金宝的光头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吗?”金宝鸡啄米似的点头,同时卸下压在心坎的大石。
金宝几乎飞也似的拉回化肥,不能白花那两罐红油漆和两斤汽油。晚上,金宝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只是,事情却没有过去。次日早上,当天卸下模板的瘦司机,协同腆着老板肚的村主任,以及驻村干部大刘一行集中到了晒谷场,这让金宝的耳朵竖起来。
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
金宝好像挨上一锤。
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
驻村干部大刘也打圆场说:“按单付运费,不会少你一分钱。”
金宝趁机跨过村道主动招呼大家:“我家红薯刚出锅,择日不如撞日,欢迎领导们尝鲜。”说毕折回家端出大锅热气腾腾的红薯,大家好生高兴。
在响应重修水利的动员大会上,金宝方知晒谷场上新模板的用处,同时也听出村主任的话里有话:“敬请大家珍惜我们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新水利惠民工程正要开工,很多材料比如沙石、水泥、钢筋等跟新模板一样会相继进场,希望大家爱护公共物资、支持国家建设——”
金宝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金宝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
水利工程开工头天,驻村干部大刘跟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位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
驻村干部大刘真是好干部!那模板用途原来是有弹性的。金宝心里那个乐哟。晚上,金宝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金宝那狼狈样像极了当年红薯地上村主任的爹。
那个非常时期,金宝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金宝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金宝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
村主任修理金宝无须太多理由。金宝知道轻与重,满脸沮丧回头说:“狗日的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这不是成心折磨人吗?”
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
村主任足够威严。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回原位。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惠民政策”“驻村干部”“惠民工程”等词语,都指向当下农村的发展现实,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B.金宝胆小怯懦,本性不坏,但贪图小便宜,作者对他“顺”走模板的行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C.小说插叙金宝与村主任两家的“过节”,既交代了金宝害怕成为“靶子”的原因,又为村主任修理金宝做了铺垫。
D.加点词语“轻与重”意蕴丰富,“轻”指一块模板、金宝家的猪舍门等,“重”指公家利益、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等。
2.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桥
刘建超
将军离休后,不顾子女的反对,执意回到了他出生的山区饮马村居住。
山,还是那两座山,东西两座山夹着饮马村;河,还是那条河,饮马河水还是清澈甘甜。
将军伫立在吱吱作响、栏断板裂的木桥上,脸庞如同木桥般沧桑斑驳。
饮马河水翻涌咆哮,将军的思绪被扯回到硝烟弥漫的岁月。
秋分后的一个傍晚,区小队接到上级任务,掩护部队后撤。
为了阻止敌军的围追堵截,区小队要保证在部队安全渡过饮马河后,将桥炸掉。
炸桥的任务交给了将军和他同村的民兵石头。
传说当年项羽带兵征讨,千里驰骋兵困马乏,项羽的“踢云乌骓”依旧马不停蹄,将队伍带到了河边,大军补给水源,安顿休整恢复了士气,这条河故名饮马河。
饮马河四季旺水,天再旱,河水也不见少。饮马河上有座古老的石桥,不知道老祖宗啥时候留下的,是村子联结外乡的唯一通道。没有桥,全村的人都要翻山越岭多走半天的路。
现在要炸掉这座石桥,怎么会舍得?
将军和石头对视着,谁也不忍点燃炸药。
远处,追来的敌军已经人影憧憧。
将军说,炸吧。以后过上好日子,咱再建桥,比这还要好的桥。
将军和石头抱在一起哭了,两个人一起点燃了导火索。
在映红半边天空的火光中,将军跟随部队北撤,石头因为父母病重留在了山村。
将军找到村主任大桥,说要在饮马河上建一座能跑车的石桥。
大桥兴奋地说,老叔,建桥是咱村里人的盼想啊。咱村依山靠水,有城里人稀罕的土特产,可就是路远桥不顺,出村要绕山路,好东西运不出去,想致富难啊。我去找过乡里,说咱这穷乡僻壤,没有钱啊。
将军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交给大桥,这是启动资金。
将军找专家设计了图纸。将军倾囊建桥的消息,燃起了村民希望的火花。村民家家捐钱出力,工地上每天都热闹得像过年。
盲奶奶把自己陪嫁的一对玉手镯,塞到将军手里,说,我盼着饮马河上能修座宽敞的桥,都盼瞎了眼睛啊。我那小孙女,要抄近道去学校,就是在这破烂的木桥上,掉进了饮马河,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攥着盲奶奶的手,心在打战。
饮马河桥就要合龙了,关键时刻,村主任石大桥却找不到了,好几天都没有音讯。
问大桥的媳妇,说是大桥告诉她去县城采购材料了。
工地停工待料,将军嘴上都起了血泡。
几天后,县派出所来电话,说石大桥跟人打架被拘留了。
将军去县城把石大桥领回了饮马村。
烈日下,石大桥赤背跪在河边,腰间插着几根荆条,负荆请罪。村里人心软,可无论谁劝他都不起来,大桥媳妇哭着去求将军。
石大桥垂着头,说自己该死。他起了贪心,挪用购买材料的钱,在县城酒店狂吃海喝犒劳自己,与人动了手脚……
夕阳悬在西山头,余晖把饮马河映衬得金光闪闪。
将军缓缓走到石大桥身旁,伸手抽出一支荆条,手一扬,荆条在大桥黝黑的脊背上印出一道血印。
这一鞭,是我替你去世的父亲——我的石头兄弟打的。
1948年年初,将军带着独立团回到了饮马村。将军告诉石头,好日子就要来了,要组织人力在饮马河架起一座桥,迎接主力部队南下。
将军和村长石头站在石桥的残垣旁。石头说,当年石桥虽然被炸了,可是几个石桥墩还在,俺们可以用木料在旧石墩上搭建一座桥,保证让大部队安全通过。
全村人动员起来,伐木运料,还有的村民拆掉门板用来建桥。
大部队渡河那天,敌军为阻止大部队过桥,派出飞机对河桥狂轰滥炸。
将军和石头抱着圆木支撑在桥下,冰冷的河水浸湿了身体。爆炸的弹片击中了石头腰部,浑身染满鲜血,肠子都流出来了。将军让石头赶快下撤,石头却死死地顶着圆木,脸上还挂着笑。
石头告诉将军,媳妇就要生了,他就要当父亲了。不管是生男娃还是生女娃,名字早就想好了,就叫大桥。等孩子长大了,让他们建桥,给咱饮马河上建一座新桥。
石头就抱着圆木睁着渴望的眼睛死在桥下,那年他才二十五岁。
大桥号啕大哭,把头磕得咚咚作响。
将军望着奔流远逝的河水,说,大桥啊,你若真心悔悟,就带着乡亲们把这座桥建好,建结实。这河水里有我战友的英魂,这桥下有你父亲在看着。等桥建好了,我带你去自首。
将军返身而去。
石大桥疯了一样拼命干活儿,抱着一条被子就睡在石料上。
夜里,将军来到桥边,将一瓶白酒放在正鼾声如雷的大桥身边。
10月金秋季节,新建的大石桥竣工通行。
锣鼓声中,将军拉着大桥的手,一起走上新桥。
将军说,石头兄弟,我和大桥代你过桥了。
大桥跪在桥上,给将军磕了三个响头,说有了这座桥,俺饮马村人的日子就有了盼头。说完,大桥转身。
宽敞平展的桥头,警车上的警灯闪闪发亮。
将军去世后,骨灰就撒在了饮马河中,虽然桥头刻着“饮马河大桥”,但是村民都亲切地把这座桥叫“将军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对家乡感情浓厚,死后骨灰撒在了饮马河中;乡亲们将饮马河桥叫作“将军桥”,体现了对将军的怀念。
B.小说对将军这一形象的刻画意在衬托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石头,而石头的事迹则促成了石大桥思想的转变。
C.小说从革命战争年代写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所写事件的时间跨度较大,但是内容却比较集中。
D.小说选材典型,善于扣住人物在两难处境中的行为来刻画人物,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人物激烈的内心斗争。
2.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也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C.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使吉喜的形象更加生动完整,也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同时为下文也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2.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一、1.A “与主人公根叔形成鲜明对比”错误,由文中妇女主任揭示新皮带的来源可知,妇女主任建议把村委会打扫卫生时卖废品的钱买条新皮带,给书记精神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妇女主任理解支持根叔的做法,二者不构成对比关系。
2.①全文以腰带为线索,主要围绕根叔与新、旧腰带的故事展开,中间插入村民的议论和对老书的回忆,推动情节发展,使结构更紧凑集中;②采用“全知的视角”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写,作者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补叙村里人对旧腰带的议论和插叙老书记赠送旧腰带的回忆更显客观、自然、有序;③结尾突现逆转,揭示新皮带是用书记攒废品的钱买的,深化主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二、1.C “村主任修理金宝”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村主任并没有修理金宝。
2.①善用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如对分发化肥关心村民,村主任同司机的对话等,巧妙暗示了故事的结局。②平中见奇,一波三折,多次反转。金宝“三盗模板”“两次归还”,情节曲折。③欲扬先抑。小说先对村主任“骇人”及两家过节多有铺陈,引人担忧,结局表现村主任的宽容、理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答出三点即可。)
三、1.B“小说对将军这一形象的刻画意在衬托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石头”分析不当,将军是小说的主人公,将军这一形象的塑造并非为了衬托石头。
2.①线索分明。用“将军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炸桥、架桥、修桥等内容,使文章的叙述紧凑有致。②巧设悬念。小说先从将军离休后执意要回到山区饮马村居住写起,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运用插叙。小说在中间插入将军与石头二人炸桥以及架桥迎接主力部队南下之事,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又使叙述产生波澜。
四、1.B “也不设置情节冲突”错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刀之妻临产了,吉喜放弃捕泪鱼,选择去帮胡刀之妻接生,所以小说设置了矛盾冲突。
①设置悬念,标题“逝川”,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以“泪鱼”为线索展开叙述,先交代泪鱼的传说,再写吉喜去捕泪鱼,再写吉喜因帮人接生错过了捕泪鱼,再写吉喜意外获得大家回赠的泪鱼,最后写吉喜放掉了泪鱼。通过写村民对泪鱼的捕和放,有力地表现了对生命的崇拜、对苦难的消化以及对人性的礼赞的主题。情节紧凑,结构严谨。③伏笔照应。文章结尾吉喜把泪鱼放生,照应开篇人们捕放泪鱼的习俗,使小说结构严谨。④情节波澜起伏。吉喜去捕泪鱼却被人喊去帮忙,错过捕鱼时机;正当她失望之时,却发现木盆里装满了泪鱼。吉喜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回报,升华了主旨,体现了对人性的礼赞。⑤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使吉喜的形象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