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探究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包 黄静泉
正是春运的时候。车站前的广场上人来人往。人们穿行在大雪中,或者说是大雪穿行在人群里,人和雪纠缠不清、搅在一起。
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坐在火车站饭店里边吃饭边说话,好像不太愉快。小伙子对姑娘说,不好好吃饭总摆弄手机干吗呢?
抢红包。姑娘说。
能抢套房子也算你厉害。小伙子生气地说。
姑娘突然脸白了,生气地说,你要是过完年回来,还说买不起房子,咱们就算了。姑娘又说,其实我真不想跟你就这么算了,但没有房子,也只能算了。
饭店的门突然开了,呼一下冲进一股雪,雪中卷进一个人来。那个人抖了抖身子,他穿着一件黑皮衣,黑皮泛出麻麻点点的白点子,是些线头子,就好似整天都待在风沙里,皮衣便留下了风沙的痕迹。他坐下了。服务员走过来,让他点菜。
外面大雪下得正紧,雪花从空中游到玻璃窗上,砰砰地撞出响声。走在雪中的人们,不知道会不会感觉到雪花砸在头上或者是身上的疼痛。
穿黑皮衣的男人吃面吃得挺豪爽。但是,当他又要往嘴里挑面时突然停了下来,看着小伙子和姑娘,看着他们饭桌上那几盘菜。小伙子和姑娘快吃完了,可那三四盘菜好像没咋动过。
小伙子看着穿黑皮衣的男人就主动地搭起话来。原来他出来打工,要坐晚上的火车回家去过年。说起家,他笑着说,出门在外的时候,老是想起在家的时候,想起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的时候……可是,孩子要上学,学费钱全靠我出来打工挣呢。
那玉米地咋办,你出来了?小伙子捉着筷子,看着穿黑皮衣的男人。我老婆自己在家里种地呢,我老婆可能够吃苦了,不过村子里别的女人也能吃苦。男人们都出来打工了,女人们不干让谁干?他慢慢地吃面条,看着小伙子桌前的菜盘子。我儿子跟我说,爸爸回来过年的时候,能不能给我买个手机回来,这样我就能跟爸爸视频了,啥时候想见爸爸就能见到爸爸了。这话让我记了一年了。我似乎总是看见儿子瞪着黑黑的眼睛看我,看得我心里发毛。穿黑皮衣的男人不笑了,脸色木讷,神情呆板。
小伙子说,其实在外面打工的人,都会时常想起家里的事情。这么说,你也是出来打工的,老家也是农村的?穿黑皮衣的男人瞪圆了眼睛,眼睛里放出光来。小伙子点了点头。他已经出来多年了,先是在外面上学,本来还想读博的,但好像挣钱比读博更重要。小伙子摊开两只手说,我现在长大了,才知道爸妈的辛苦,我得先挣钱啊。
穿黑皮衣的男人说,你有文化,跟我不一样;我是卖力气的人,下过煤窑,差点让煤砸死,出了医院就再也不敢下煤窑了,我是个胆小鬼。他很滑稽地笑了一下又说,他在建筑工地上当过小工,当过装卸工,打扫过厕所,这一辈子啥活都干过……
得走啦。
我也要坐火车回家过年去啦。小伙子又补充说,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我们都是外乡人。
你们剩下的菜,我能不能打包?穿黑皮衣的男人说。
小伙子喊来服务员,打包。又对服务员说,有现成的盐水鸡给装一只。小伙子走到收银台前说,你们这儿有红包吗?收银女孩说有。小伙子给红包里装了五百块钱,对服务员说,把红包放进鸡子包里。小伙子的女朋友侧过脸,很温情地看着小伙子,看着看着,抬起手背抹眼泪。
小伙子结了账,提着鸡子回到刚才吃饭的桌子边,把盐水鸡递给穿黑皮衣的男人说,这些东西,你全都拿走吧,拿回家去,给你老婆孩子吃。特别是这只鸡,千万别送人,一定要自己吃,尝尝好吃不好吃。
穿黑皮衣的男人跟着小伙子一块儿出了门。刚出门走了两步,穿黑皮衣的男人就蹲下了,往塑料袋子里装雪。小伙子问道,你这是干啥呢?他说回家路远,怕菜坏了,搞点雪,把菜冰着。他一把一把地抓雪,抓进塑料袋子里,用拳头捣,把雪捣成冰的样子。
小伙子和姑娘继续朝另一方向赶路,但是边走边回头看。那个姑娘,把一只手插进小伙子的臂弯里,挽住小伙子的胳膊,挽得很紧。好像是,害怕小伙子突然跑了似的。
雪很大,雪花像杨花一样漫天飞舞。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对大雪的描绘既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又为故事展开提供了背景。
B.小说标题是“红包”,文中有两处与之照应,一处是姑娘用手机抢红包,一处是小伙子偷偷给男人包红包。
C.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外面下得正紧的雪花进行了描写,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小伙子、姑娘、穿黑皮衣的男人这几个人物形象却刻画得较为生动。
2.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可以有多种理解,请结合文本探究。至少写出三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请他吃饭,去买鸡蛋,走到一户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嘛!”她哭丧着脸不搭理。我走出来,忽然她把我叫回去说:“桌子上那小罐里有两个鸡蛋,是留来给小妮煮着吃的,你拿去吧。”
我一看她忽然又变得这样,莫名其妙,又一想,我说:“给孩子吃的,放着吧,我到别人家去买吧。”
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就是这块地,男人到咱们队伍上去了,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
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原来求的是你啊!”
我说:“原来是你的地啊!”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说:“我们当兵的可没得罪你呀。”
她说:“你没得罪我,我是恨我们那个当兵的。”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望着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囤里。我在家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种地,忙得不行,现在有好多人给她耕种。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1944年
(选自《孙犁全集》第一卷,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端叙述家乡来了一个人,与“我”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便请他吃饭,表明“我”热情好客,感谢人家给自己传递了信息。
B.村主任让“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拿来农具,还把“我”带到堆着石沙的地里,告诉“我”劳动的原因,可见村主任办事认真、周到,为群众办实事。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D.小说语言通俗,也不乏生动之处,如“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形象地表现了战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2.结合文本,试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探究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个瘸子
李娟
我摔了一跤,两条腿都摔断了,得拄着拐走路。我妈愁眉苦脸地说:“这下怎么办啊,我们家有三个瘸子了……”
半个月前,大狗赛虎和花花在房前屋后追着玩呢,结果一下子冲到了马路上。我们这里地大人少,司机开车都疯了一样的没顾忌,于是就一下子给撞飞了,左边的眼睛和左边前爪都撞坏了。
赛虎十多天不吃东西。它每天不停地舔伤口,终于把左边前爪整个舔得脱落了下来,十分可怜。我妈给它做了厚厚的鞋子,里面塞了很多棉花,现在它可以用三条腿到处跑着找吃的东西了。但伤口处还是经常会烂,会发炎。
另外一个瘸子是黄兔子。我们家有两只野兔子,一只发黄,一只发灰。于是就分别叫作“黄兔子”和“灰兔子”。
黄兔子的腿是打兔子的人用狩猎的铁套子给夹折的。买回家后,我们舍不得宰了吃掉,就养在厨房里。
黄兔子深深地掩藏着自己的伤口,深深地防备着。白天一点东西也不吃,一口水也不喝。但一到晚上,就开始闹腾了,两个家伙在笼子里兜着圈子很紧张地又跑又跳,一整个晚上扑扑通通不得安静。幸好兔子是不说话的,要不然动静更大。
它们还总是喜欢从铁笼子最宽的缝隙处钻出去满屋子跑。于是我妹妹常常半夜起来逮兔子。但哪能逮得住啊,它那么机灵,只能跟在后面满屋子追。
追到最后,兔子给追烦了,干脆又从缝隙处一头钻回笼子。
我妹气坏了,大声嘟囔:“简直跟走大路一样!”
言下之意:兔子也太瞧不起人了。
兔子最喜欢嗑瓜子了。把整个脑袋埋在盆子里,窸窸窣窣、咔嗒咔嗒。我们的饭桌就在铁笼子旁边,一家人经常边吃饭边打量兔子。
我妹说:“那天我看到兔子把盆弄翻了,然后用爪子耙来耙去,又把盆翻了回来。”
我妈说:“这算什么,那天我还看到兔子把空盆子顶在头上玩。”
我说:“这些都不算什么,那天我还看到一只兔子踩在另一只兔子肩膀上,站得笔直去够笼子顶上放着的一把芹菜……”
我妹大叫:“真的?我怎么没看到?”
我妈说:“天啦,这样的话居然还有人相信。”
十天后,赛虎的伤口恶化……我们整天轮流守着它。还把村里唯一的兽医请到家里,但那个兽医只懂牛羊的病,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赛虎情绪低落,什么也不吃,半个月没有大小便。倒不是便秘,而是由于前爪坏了,一点儿也使不出劲来。它整天深深地护着断爪,大大的眼睛轻轻地看着我们。有时会安慰我们似的摇摇尾巴,意思大约是:“放心吧,我没事。”
受伤后都快一个月了,它才终于第一次大便成功。
到了第二天,就能一口气穿过雪地,自个儿走到商店那边去找我妈。第三天还去了两次。我们都高兴极了。虽然炎症在继续恶化,但看它精神这么好,还是觉得很有希望。
兔子的伤则好得快多了,才过一个礼拜,就看到它能在笼子里到处蹦跳着找吃的了。当然,蹦跳得有些拖泥带水。
兔子精神一恢复,啃起白菜帮子来真是毫不含糊,咔嚓咔嚓,爽快极了。至于我,我躺了一个多月,现在能靠双拐走路了。
我坐车去县城。路途遥远,大雪覆盖的戈壁滩茫茫无边。一路上,双拐可招眼了。司机帮我安排了最好最暖和的位置,和老人们坐在一起。刚刚坐稳,后排座的一个老人拍我的胳膊。回头一看,他向我递过来两块钱。我还以为是刚才自己起身时从口袋里不小心掉出来的呢,连忙说“谢谢”。
这时,老人旁边的一个年轻人对我解释道:
“他说你腿不好,就给你两块钱……”
一下子大窘。满车的人都在看我,捏着这钱,跟捏着烧红的炭一样。
我立刻还给他,不停地说:“谢谢!不用,太谢谢了!真的不用。谢谢,不用……”
但他执意要给,旁边那些人也劝我收下。但杀了我也做不到这个。最后还是退还了。非常非常地感激不安。
回到家后给我妈说起这事,她责怪我当时做得不对:“老人给的东西怎么能拒绝?哪怕是五毛钱也应该收下。”
我们猜想,这难道是哈萨克族的礼性之一吗?不是怜悯,而是祝福。
(节选自《阿勒泰的角落》)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对兔子的行为进行了夸张的描述,妹妹却信以为真,这是因为受伤的黄兔子依然闹腾,此处暗含了家人对兔子的包容与喜爱。
B.文章写母亲责怪“我”没有收老人的钱,因为她认为老人给的东西必须要收下的,那可能代表着老人对晚辈的慈爱和祝福。
C.本文采用插叙的方式,既说明了赛虎和黄兔子受伤的原因,又体现了西北异域的风土人情,使得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密。
D.本文属于叙事散文,采用总分结构,讲述了“三个瘸子”的故事,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却也有滋有味,引人入胜。
2.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主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躺在草坪上的姑娘
[巴西]安德拉德
一位年轻的姑娘平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
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优美。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禁不住喃喃自语:“躺在草坪上的姑娘。躺在草坪上的姑娘。草坪,草坪。”这情,这景,让我陶醉。在当今生活中,不是什么东西都会使我陶醉的,特别是在下午这个时辰。她躺在那儿,全然不顾周围穿梭往来的车辆,不顾那些怀着痛苦的或是愉快的心情匆匆来去的人们。她以她平躺着的姿势,真真切切地令我陶醉。
姑娘丝毫没有存心展示自己的意思,只是将松弛的躯体和平静的心神结合在一起,完完全全沉浸在一片纯净的境地。谁想瞧,就瞧吧。她既不理会人们固有的习惯,也没有想到要向那些习惯挑战。仅仅躺在草坪上,闭着眼睛,双手放在额头上。那蓝色的连衣裙,白色的鞋子,还有手镯,戒指,显得和谐而秀美。她的双腿自如地伸展着,没有一点放荡的样子。
她睡着了?不!那微小的动作说明她醒着,不过动作小得让人感觉到她不想动弹,只想继续躺在那楼房阴影中的草坪上。
这场面很吸引人。我决定停下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位姑娘,就像欣赏公园里的塑像。当然,她并不是一动不动的,她正甜美地呼吸着。啊,随着均匀的呼吸,姑娘的胸脯在轻轻地起伏着。让人想起她那血管里流动的血液,是那么奔放;可又那么安静,似乎它也想在草坪,上休息,永远享受那突然得到的幸福。
一位巡警走过来,弯下腰,轻轻地拍了一下姑娘的肩膀。她睁开眼睛,微笑着问:
“你也想躺在这儿,享受傍晚的美妙时光?这样确实很舒适。”
他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断断续续地回答:
“不,姑娘……对不起。是这样,小姐……劳驾,能否起来一下?”
“为什么要起来?这样多好啊!”
“小姐不能这样待在这里。你起来吧,我在请求你。”
“为什么?我这样躺着感到很舒服,这样很好,你看那边的那个男人,他也躺在草坪上。”
“他不一样,小姐不明白吗?”
“我明白,他是男人。那又怎么啦?男人可以躺,女人就不可以?”
“当然,要说可不可以,谁也不可以,因为这里禁止躺人。但那个男人,他是个乞丐……”
“噢,现在我明白了。男人和乞丐有权躺在草坪上,可女人,有正当职业,付所得税、房产税、垃圾税、工会费的人就不可以。是这样吗,先生?"
“上帝呀!姑娘,我怎么能这样说呢?只是,我工作了十来年,还是第一次看见你这样一位穿着整齐、端庄大方的小姐这样躺在草坪上。我认为,对不起,你学那些既让人同情又让人嫌弃的乞丐并不太好……”
“你就当我是个乞丐好了。"姑娘狡黠地一笑。
“为小姐自己着想,还是不要冒这样的险。”
“我认为我并不是在冒险,因为有先生在这儿保护着。”
“谢谢。我只能保护到一定的程度。也许在找离开以后,会来个什么人讹走你的手表、手提包和其他东西。”
“我了解自己,我的上帝。我学过功夫。”
“对,可那也不容易。小姐还是起来吧,以法律的名义。”
“等等,要么大家都起来,要么让我继续躺着吧,以人人平等的法律名义。”
“这样的法律名义我没听说过,小姐。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法律。小姐刚才说的法律大概还没有实行。“
“可应该实行呀!不管早晚,会实行的。”
“你不起来?”
“不!”
他挠着头。如果把她拉起来,那就是强制行动,况且她会反抗,招来周围的人,把事情闹大。最终,她也没有做什么越轨的或者捣乱的事。另一方面,姑娘也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穿着带神秘色彩的透明纱……
“小姐,你不应该对我做出这样的事。”
“什么事?”
“把我置于这种境地。”
“我什么也没做,我正在这儿躺着,你过来了……”
“和女人打交道太难了,她们永远有理。”
“这样吧,先生就当没有看见我,离开这儿。我过会儿再走开,只十分钟。别让人觉得我在向你让步。”
“你爱躺多长时间就躺多长时间吧,”他下了决心,“小姐刚才说的关于平等的法律,就让我开始实行吧。那边的乞丐可要让他走开,他已享受了足够的平等,现在该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叙述角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一叙述角度与鲁迅《祝福》的一样,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贯穿全文,正如文木中的“我”,既是小说的线索,同时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我”在小说中往往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文本开头写“我”驻足流连,侧面衬托出当时人们普遍紧张匆忙的生活状态。
D.第一人称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本的空白还需要读者去填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就不能看到叔叔的发迹。
2.我国当代小说家汪曾祺说“读小说,不要把主题讲得太死、太实、太窄”。你认为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和探究。
【答案】
一、1.C “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误,这里的“对外面下得正紧的雪花进行了描写”只是烘托了故事的气氛,后面的情节不是因为雪下得正紧而发展的,所以它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2.①对美好心灵的赞美。小伙子不仅把未动的饭菜打包,还给农民工钱,而这种行为也感动了打算要分手的女朋友。②揭示了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的艰难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如为了孩子读书和家中的生活,农民工只好选择外出打工,而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城市中为了房子打拼。③对人与人之间可贵情感的歌颂。如农民工对妻子的赞美以及对孩子的疼爱,女朋友对小伙子的爱意等。
二、1、C“第一人称,客观……”错误,“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应该是第三人称的特点和作用,本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特点和作用应该是只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情感。
①从“我”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叙述抗战时期,“我”在山里帮助一户村民翻沙,开导年轻的女人理解外出从军抗日的丈夫的故事,写八路军服从安排,为广大百姓提供无私帮助,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歌颂了八路军舍小家,保国家,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②从年轻的女人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叙述抗战时期,丈夫参军抗日,年轻的女人带着孩子在家里耕种,遇到困难后,由不满丈夫舍家参军,到理解支持丈夫参军抗日的故事,揭示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思想的指引下,不断进步的现实,歌颂了人民群众为了国家、民族而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③从“我”和年轻的女人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叙述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我”帮助村民翻沙,做通年轻女人的思想工作,讲述八路军战士帮助驻地村民的故事,表现了八路军对群众的帮助、指引,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依赖、信任,歌颂了军民鱼水情。
三、1、.C “插叙”错,应为“补叙”。“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而补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者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赛虎和黄兔子受伤的原因,应为补叙。
2.①受伤严重的赛虎和被铁套子给夹伤的黄兔子努力生存的过程,充分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②家人们悉心照顾赛虎和黄兔子,体现了家人们对生命的善意与呵护;③司机与老人对我的照顾与关爱,凸显了人们善良与淳朴的心灵,礼赞了美好的人性。
四、1、B《装在套子里的人》和文本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既不是线索,也起不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2.①关于平等的主题。由躺在草坪上的姑娘受巡警劝阻一事,折射出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涉及性别平等,法律平等,社会阶层等级平等。如乞丐与常人不同,男人与女人有别,法律对人人的要求不平等,甚至没有体现人人平等的法律。
②伦理习俗观念问题。女性的服饰穿着和行为举止与在公共场合的要求等。
③其他社会问题。人们匆忙机械的日常生活与自然闲适的生活节奏的矛盾等。